【案例解析】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有着很欣喜的憧憬,当然,也有着很多的懵懂与不适应。大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上述这位父亲在信中对大学的学习方法给出了很好的指导。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多,但最关键的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大学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它决定你在大学期间知识的厚度和宽度,因此,在你进入大学学习之初,一定要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有所了解,尽快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途径。如何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况,迅速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位父亲的谆谆教诲值得大一新生们借鉴。他如同所有学子的父母一样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在大学阶段,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学风端正,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造精神,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宝贵人才,只有养成优良的学风,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有所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的学风是同学们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拼搏才能获得。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更加刻苦、更加勤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肃是指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上轻率浮躁、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甚解,反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学习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中的各种关系。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学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功夫。谦虚是求实的必然要求,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同学们要培养宽广的胸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积极奋发、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更需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新一代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建设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培养优良学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京香,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大学:转折与成长——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id=180&cid=25,2011年1月4日报道改编。)
案例6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黄贵军
【案例文本】
黄贵军毕业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志愿服务西部,在贵州省遵义县喇叭镇卫生院服务,服务期满后留在了绥阳县黄杨镇工作。喇叭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缺乏科技知识,生活十分穷困。那里的医疗条件更让人无法相信:3万多人的乡镇只有一个缺医少药的卫生院,仅有的几名医生只能医治感冒、发烧、头痛等常见疾病,而多数农村医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医疗培训。到喇叭镇不久,有一件事极大地触动了他。一天晚上,有一个8岁的女孩肚子疼得厉害,父母没有带她去医院,而是认为她中了邪,请来一个道士驱邪。当她痛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背着她到了卫生院。经过诊断,她得的是急性阑尾炎,但卫生院却不具备手术条件,必须马上转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可是,没等送到县医院,这个孩子就死在了途中。看着他的父母痛哭失声,黄贵军的心里一阵刺痛。这件事情让他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疗志愿者,除了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要努力改变乡亲们落后的观念。为了普及医疗知识,黄贵军制作了一些光盘,多次组织全镇医务工作者学习,多次上街义诊,为病人免费针灸,得到了病人和同事的称赞。为了改善医院的条件,黄贵军和院长一起多方争取,得到了上级医院的支持,终于有了自己的手术室。
2007年冬天,一个病人深夜2点被送到卫生院,她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大娘,当时已经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肚子已经像铁板一样硬。她蜷缩在病床上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情况十分紧急,必须立即手术。如果再推迟,病人就会形成败血症,甚至中毒休克而死。但是当时全县都停电了,没有手术灯,手术能成功吗?不能取暖,病人能受得了吗?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下不了手术台怎么办?老大娘的两个儿子哭着说:“大夫,求求你们,救救我妈吧。”经过紧急会诊,黄贵军和院长决定实施手术。全院医护人员集体上阵:四名医生打着手电筒照明;因为停电,电动吸引器不能用,一名护士专门踩脚踏吸引器;因为停电,心电监护机不能用,一名护士每隔10分钟就给病人测一次血压;黄贵军和院长负责手术。就这样,4个多小时手术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当被告知母亲已经脱离危险的时候,两个儿子“咚”的一声就跪到了地上……
作为一名志愿者,黄贵军经常到边远的村寨出诊,向乡亲们宣传科普知识。2008年7月,两年的服务期满时,黄贵军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也适应了吃辣椒、喝苞谷酒的生活,我的伙伴们都如期离开了服务地,而我决定要扎根贵州。只有在这里,我的青春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的切身感受是虽然西部条件较为艰苦、经济比较落后,但西部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基层,我们的知识可以得到发挥,我们的能力可以被人认可,我们的理想可以得以实现,我们的青春也会更加精彩。”
【问题思考】
(1)黄贵军的事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案例解析】
黄贵军的事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同学们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不同时代的青年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谓继往开来就是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与战略机遇期紧密相连,展示出当代中国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呈现出当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我国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肩负历史新使命”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记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黄贵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4日报道改编。)
案例7大学生为何“站不住”
【案例文本】
9月凉风习习,但一些新生称“大学第一课”——军训给了他们刻骨铭心的“下马威”,还有一些新生直呼“hold不住”,军训中中暑、晕倒、肚子疼、脚疼、感冒甚至受伤的场景频繁出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学生军训新闻也频出:北京某大学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长春某高校一名新生雇人代替军训,哈尔滨某高校一女生不堪军训劳累自杀,石家庄一所职校不少男生为避军训装病甚至退学等等,由此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武汉某学院校医务室校医说,每天都有学生来看病,军训期间新生特别多,多半是发烧、感冒等小病,还有些是不注意饮食卫生而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人数多时一天就有超过60多个新生来就诊,感觉大学生体质不如从前。很多教官都表示,现在的军训强度已经降低了,训练强度并不大,而且军训期间的天气也较凉爽,应该是不存在身体承受不了的情况。新学年开始以来,媒体还报道了不少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信息。
在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中,开场仅20分钟左右,领导还在勉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做好志愿服务时,台下已陆续有学生晕倒,此景不能不让人忧心大学生的体质。志愿者是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选拔出来为别人服务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一般不低于平均水平,自己身体堪忧如何服务他人?大学生为何“站不住”?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这是我们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其中,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我国将把大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
【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将大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中?
(2)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