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案例解析
3059100000008

第8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1)

案例18抗震救灾舍己救人杰出义工

【案例文本】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热心公益,救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他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并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福荣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月义工,为受灾民众运送物资,并到青海高原关心照料孤儿。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孤儿院受到严重损毁,本已跑出倒塌院舍的黄福荣,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仍被困后,立即折返现场协助搜救。其间余震频发,黄福荣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他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彰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堪称义工楷模。为表彰黄福荣的英勇事迹,国务院决定追授他“抗震救灾舍己救人杰出义工”荣誉称号。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自己的网页上发表题为“香港的光辉榜样”的文章,深切哀悼黄福荣,并对他“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精神”表示敬仰。中国西部爱心公益网在首页头条推出“沉痛悼念香港爱心人——阿福”专题。黄福荣曾服务过的志愿机构在兰州黄河岸边为他举行追悼会,地上的蜡烛摆出一个“福”字,众多内地同胞自发前来挥泪送别阿福。

【问题思考】

(1)黄福荣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案例解析】

志愿者为公益而倒下。面对他的义举,重温他的平实之言,我们经受着一场精神洗礼。黄福荣这种义工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热心公益的情怀感染着每个读到他故事的人,沉浸于灾难伤痛的人因为他的壮举而获得了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的心贴得更近,抱得更紧。它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洗涤着人性,让身处灾难中的我们更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凝聚的温暖。前路有你,后人在续。黄福荣震撼人心的故事之后,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群体。在玉树这片深受震灾折磨的土地上,活跃着无数义工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者正在玉树,或者正在赶往玉树的途中,或在玉树之外的地方为救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冒着高原的风险运送物资,有的在余震之中冲进废墟救人,有的为救援四处奔走筹集善款,有的为救援者当藏语翻译,有的为受灾者做心理疗伤。

黄福荣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身上有黄福荣一样低调、热心和无私贡献的公益情怀。当然,也要正视的是中国义工群体虽在崛起,但其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需要黄福荣这样的爱国者,需要更多扎实工作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义工,义工不只应出现在灾难现场,许多社会领域和平常的日子都急需义工的加入。因此,黄福荣的精神是一种召唤,你、我、他,都有责任成为义工群体的一员,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黄福荣们”不再孤单。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黄福荣置个人得失、贫富、生死于度外,体现了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赵婷,北京联合大学(根据“特首发文哀悼网民挥泪送别”,《楚天金报》2010年4月19日报道改编。)

案例19青春热血铸警魂

【案例文本】

田思嘉,1986年9月出生,2009年6月于中国计量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入伍,生前系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绍兴支队诸暨大队城东中队代理副政治指导员,武警中尉警衔。2012年3月10日,在扑救诸暨市义乌小商品直销连锁店火灾中,为搜救被困群众英勇献身,年仅26岁。他用短暂的生命走出了一道最美丽的人生轨迹,用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消防官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壮丽凯歌。入伍3年以来,他牢记宗旨、忠于职守、英勇顽强、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无私奉献,荣立二等功一次,先后多次受到部队嘉奖。2012年3月10日凌晨3时56分,浙江省诸暨市义乌小商品直销连锁店发生火灾。接到报警后,诸暨市公安消防大队城东中队官兵在田思嘉副指导员的带领下立即赶赴火场,途中首车指挥员田思嘉多次与通讯室联系确认火场可能有人员被困,情况万分紧急。4时2分,消防官兵到达现场并立即展开侦查,起火建筑为一栋7层商住楼,地下层为车库,一楼为小商品直销连锁店,二至七楼为居民住宅。此时,一楼着火店铺内火势已较为猛烈,门缝中透出熊熊火光和滚滚浓烟,二楼以上住宅内有大量群众被困。经现场询问知情人,得知店铺内可能确有人员被困。掌握情况后,现场指挥员田思嘉立即作出战斗部署,将参战官兵分成3个攻坚小组,一个攻坚小组出水控制火势蔓延,2个攻坚小组深入火场内部搜救被困人员,救人与灭火同时展开。

田思嘉副指导员从战士刘林手中接过空气呼吸器,带领班长徐波、战士石府伸两名同志在水枪的掩护下迅速进入火场内部展开搜救,成功扑灭了多个着火点,有效遏制了火势蔓延。此时,店铺内部浓烟烈火夹杂着阵阵热浪炽烤着田思嘉和他的战友们。由于进入火场时间较长,徐波所背空气呼吸器发出了余气报警声,田思嘉自己的空气呼吸器也即将用尽,他命令班长杨万东先替换徐波,自己仍然带领队员坚守在火场,想尽快找到并营救出被困群众。4时55分,田思嘉安排好替换队员正准备自己更换空气呼吸器时,货架上的日用化妆品罐装产品突然发生爆炸,店铺内部阁楼和部分货架随即坍塌,强烈的气浪将田思嘉和他的战友们冲倒在地,他的空气呼吸器面罩被炸裂,并严重受伤晕倒在地,店铺内的火势也迅速蔓延。爆炸发生后,大队指挥员迅速组织人员对内部搜救的被困人员展开营救。20分钟内,战士石府伸、班长杨万东、副中队长陶国杰相继被战友们救出火场,25分钟、30分钟,副指导员田思嘉还是没有被找到,战友们冒着烈火和浓烟搜寻着。5时33分,终于在火场最北端货架下发现了晕倒的田思嘉,并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将他抬救出火场。诸暨市人民医院马上开启绿色通道,召集各科室的专家展开抢救工作,但死神还是带走了田思嘉,带走了一个年仅26岁、正值青春年华、对生活充满理想的消防警官的生命。

【问题思考】

(1)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田思嘉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冲向火海?

(2)田思嘉的事迹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案例解析】

一名年青的从地方入武的大学生消防指挥员,为营救被困火场的群众毅然决然地冲入火场,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群众的安全。这种瞬间的选择彰显出一个普通青年伟大的灵魂,这种重于泰山的选择,让我们所有活着的人为之震撼。他不仅关心爱护战士,而且还把驻地百姓视为亲人,尽其所能、想方设法为驻地困难家庭排忧解难,用无限真情和无私奉献奏响了一首警民共建和谐曲。身先士卒、舍己救人,用生命谱写为民乐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用辛勤付出成就梦想,知兵爱兵、心系群众,用真情温暖兵心民心。青春是一段路程,拼搏是一首赞歌。田思嘉的事迹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统一,体现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人民的热爱,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大学生消防警官舍己救人的壮丽凯歌。他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永恒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丽媛、王恩江,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唐正铁/文,“公安英雄田思嘉:投笔从戎报国志青春热血铸警魂”,人民网2012年3月15日报道改编。)

案例20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

【案例文本】

2007年1月6日至2009年8月16日,翟墨从中国日照起航,经过两年半的时间,航行二万八千三百海里,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翟墨卖掉了自己珍爱的作品,从朋友手里买来了一艘二手帆船开始了训练。手掌船舵绝不像手握画笔那么容易,在茫茫大海中,他第一次知道了恐惧。艰苦的海上训练,翟墨逐渐掌握了远航技巧,他试着完成了在中国海域环行的计划。在筹备环球航海的5年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外国航海家对他不断摇头的表情,环航世界的信念在翟墨心里一天比一天坚定。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翟墨桅杆上高扬的五星红旗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翟墨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驾驶“日照”号完成了中国人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被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授予“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荣誉称号,被国家海洋局聘请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2010年2月11日,翟墨当选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问题思考】

(1)翟墨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案例解析】

翟墨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毋庸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代以后,长期的内忧外患,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山河凋敝、国力日衰,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志士发愤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吴巧慧,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梁延东/文,“一个人的航海——翟墨”,《北京日报》2012年1月31日报道改编。)

案例21为国争光的“小飞侠”

【案例文本】

苏炳添是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2011年9月8日,全国田径锦标赛在合肥奥体中心打响。在最引人注目的男子100米的“飞人大战”中,年仅22岁的苏炳添以10秒16夺冠。该成绩不仅达到奥运A标,让他获得了直通伦敦奥运会的门票,而且打破了全国纪录。百米冲刺结束后,苏炳添手握拳头,示意获胜,并兴奋地跑到队友梁嘉鸿面前拥抱庆祝。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苏炳添的这个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子百米项目的希望,只要我们训练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取得很大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