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的第一年,由于学校师资紧缺,物理系毕业的她一肩挑起了七年级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重担,下半年又兼任了八年级的历史与生物教学工作。短短一年间,她从一名教育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不仅在校、区的各项展示课中崭露头角,在各项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更在支教期满获得了上海市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称号。她开设的公开课不仅受到教研员的好评,更被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组称赞为“在奉贤听过的最好一堂课”。支教的最后半年,包蓓姹开始面对离开还是留下的抉择,她毅然作出决定,继续留守钱桥学校。如今,包蓓姹是钱桥学校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是学校的团委书记,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还荣获了奉贤区“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有人问她:“你怎么会去这个远离繁华的乡村小镇当老师?”对此,包蓓姹的回答是:“我就属于这个地方,属于这个学校,属于这些孩子们。在一个已建设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是容易的,但要把一个根基还比较薄弱的地方建设好,才称得上是一份事业。”
【问题思考】
(1)包蓓姹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2)如何正确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案例解析】
包蓓姹扎根农村献身教育事业的事迹,是当代大学生忠于理想、敬业爱岗、创业创新、不懈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最好的诠释。为什么包蓓姹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践行之?主要原因是她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工作、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享乐至上、追名逐利之辈眼里,包蓓姹所作出的选择和付出的一切是无法理解的。然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人在青年时期应以理想为指引,摆正心态,坚持做正确、有益的事,同时,再小的事情也要认真对待,对自己进行历练,为实现抱负进行积累。”包蓓姹就是这样一位坚持做正确、有益的事,同时,再小的事情也要认真对待,对自己进行历练,为实现抱负进行积累的优秀青年。她是复旦这所名校的骄傲,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要立志高远、立志做大事并努力践行。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得与失。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脱离自己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人奋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因为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北京联合大学。(根据程媛媛、刘晓晶/文,“包蓓姹:复旦学子不当金领当教师,七年坚守农村教育”,上海教育新闻网2012年6月5日报道改编。)
案例16用生命书写青春志愿之歌
【案例文本】
暑假,她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贫穷的云贵高原支教。本来就一个月的支教期,她却再也没有走出来,21岁的生命永远长眠在大山深处的布依族苗族山寨。她叫赵小亭,江苏省如皋市人,武汉大学大二学生。此次支教,活泼开朗的赵小亭担任学校安全课和合唱课老师。一旦站上讲台,“开心果”赵小亭就变成了一位严肃认真的老师。下课铃一响,她又恢复了笑嘻嘻的面容,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山里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位笑吟吟的赵老师。
然而,7月21日下午一场灾难却永远夺走了他们的赵老师。贵定县遭遇了连续多日的降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走路时山上不时落下石块。与赵小亭一起支教的同学沈讯介绍,7月21日下午5时许,19名队员与往常一样,分头进行实践活动。但当赵小亭走在一段崎岖的山路上时,突然,一块巨石从高高的山上滚落,不幸砸中了躲闪不及的她。身材娇小的赵小亭顿时倒在地上,当场遇难。
【问题思考】
(1)支教大学生赵小亭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赵小亭的伟大是出自平凡?
【案例解析】
武汉大学女生赵小亭贵州支教,被滚落的山石击中不幸遇难。赵小亭同学是武汉大学一名“90后”学生党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她入党的誓言,展示了当代大学生不怕牺牲、乐于奉献、追求进步、心系人民的时代形象,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实现了她服务社会、关爱人民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展示了90后大学生的时代风采,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赵小亭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我们每做好一项工作,都是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都是为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铺路搭桥。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伟大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二“立志须躬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赵婷,北京联合大学。(根据郭小川/文,“如皋支教女大学生贵州深山遇难,年仅21岁”,《扬子晚报》2010年7月25日报道改编。)
案例17成功的背后
【案例文本】
俞敏洪曾经两次高考落榜,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带着这样的梦想,他锲而不舍,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大学毕业后,他曾经有过做大学教师的梦想,也曾有过出国留学的憧憬,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做大学老师的梦想最终落空,赴美留学的憧憬也化为了泡影,当然,与之同时失去的还有青春年华和生活的积蓄。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使他放弃追求事业和美好生活的理想。俞敏洪想到,实现理想要从现实出发,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一年他29岁,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英语培训班。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张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到“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希望,凭着内心永不放弃的理想信念,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俞敏洪说:“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挠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问题思考】
(1)俞敏洪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案例解析】
俞敏洪能够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因为挫折而停止对理想的追求,也正是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在面临困境时才没有退缩和放弃,勇敢地走了下去。俞敏洪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演讲中说:只要你是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而这树的种子就是成为树的理想。正是因为这理想,即使此一时我们被人压在底下,只要有理想在,我们就能够向着理想的召唤勇往直前,也终有一日能成就出树的辉煌。同学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俞敏洪的事例说明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却总是姗姗来迟。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也不可能体会到实现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东红,北京联合大学。(根据“俞敏洪:失败背后隐藏的机会成就了我”,《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0日报道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