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刚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萝卜沟乡水泉村,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土地十分贫瘠,童年时期的方永刚正赶上十年浩劫,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大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开始一天天好转。方永刚深深感受到党的政策带给广大农民以及自己的好处,在他的心底萌生着永远跟党走的信念。1981年,方永刚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刚刚到达上海,接站的老师看到他的行李只有一床旧被褥,立即向学校反映了这件事。校领导非常重视,给他发了救济被、救济金和助学金。有了这些救助,方永刚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活4年,从来自同学、老师及组织的每一丝关怀、每一丝温暖中,方永刚深切体会到党的恩情。
他常说:“是党的好政策使广大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这个农村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并参军入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所以,我的忠诚源自我的人生经历,源自农民朴实的品质,源自对党感恩的真挚情怀。”大学的学习生活,使思想正处于成型阶段的方永刚坚定了理想信念。从贫困山沟来到初泛改革潮的大上海,他眼界大开,开始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探索,使方永刚对政治理论的兴趣一点点被激发,他通读历史的同时,更喜欢从理论高度思考中国的命运,思考科学理论在推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4年间,他认真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方永刚说:“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热爱党的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最初源于一种‘感恩情怀’。我是在党的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对党的理论越来越热爱,最终成为坚定的信仰者。”大学毕业后,方永刚来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当上一名历史教员。
不久后,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调入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将朴实的报恩情感与行动,升华为忠诚事业的责任和信念。有了大学4年的丰富积累,方永刚对理论研究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喜欢理论,喜欢关注现实问题。方永刚说:“我是一名政治理论教员,我对党的理论深信不疑。”“我一直把党的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理论当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20多年来,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使方永刚深深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理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方永刚说:“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耐心解答广大学员、基层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看到我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听众的掌声和微笑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体味到与真理同行的快慰与满足。”方永刚心里最强烈的愿望是:“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千千万万个理论工作者一道,让党的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让党的理论的真理之光照亮和温暖千家万户。”方永刚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被官兵群众誉为“大众学者”。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方永刚病重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往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他,称赞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一边同疾病作顽强抗争,一边仍坚持学习钻研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问题思考】
(1)方永刚的先进事迹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案例解析】
在方永刚身上我们看到一种闪耀的时代光彩和为理想信念而燃烧的光华,他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坚决扞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学们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精神,自觉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虽然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陈万军、吴登峰/文,《科技日报》2010年1月9日报道;“以赤诚之心信仰党的理论——记方永刚(上)”,《大连日报》2007年4月3日报道综合改编。)
案例14学生党员要为大家做表率
【案例文本】
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07级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喻楠,在校期间历任团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09级班级助理等职务。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市级“三好学生”、校级“成才表率”、“优秀学生党员”等荣誉称号。人最需要的是信仰,因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喻楠从高中开始就系统地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萌生了为之不懈追求的信念。他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撰写思想汇报材料30余篇,10余万字,不断接受组织的培养和考验。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大一下半学期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07级第一批发展的学生党员。大学四年,他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文献和经典着作,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独立、合作完成了多篇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章。
他深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努力促进专业学习上台阶,4年下来成绩始终保持班级第一名。除了抓好自身的学习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班内联合开展了“一帮一”、“一带多”式的互助学习模式。4年下来,他和同学累计互助学习授课600余小时,提高总成绩2000余分,从中受益的同学不胜枚举。尽管每次授课前,他都要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备课,一场下来几个小时,也会口干舌燥、声音沙哑,但他毫无怨言。他说:“学生党员就是要为大家做表率,为班级学风建设做贡献。”
4年的时间,他始终和学生工作分不开,从最初的民兵高炮连训练班长、学习委员到团支部书记、入党联系人,再到后来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班级助理等职务,可以说,大学他始终没有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涯中,给他留下深刻烙印的是从事09级班级助理工作。期间,他秉承“爱心,细心,责任心;知生,爱生,为学生”的服务宗旨,用自己亲身经历和经验教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最初的迎新创建集体、选举班委到与班级同学促膝交谈、交流学习心得再到争创“优秀团支部”和“优良学风班”,他都能做到“压担子”、“培好苗”,使同学尽快成长,少走弯路。一年下来,他所带的班集体在院校各类比赛和评优答辩中始终走在年级前列。
【问题思考】
(1)喻楠同学的先进事迹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案例解析】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80字的入党誓言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指引着他走好大学求学路,伴随着他风雨走泥丸,更成为了他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不竭源泉。喻楠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责任和忠诚,生动诠释了一名联大学子“爱党、爱国、爱学校”的优秀品质,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失误,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是,党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中国共产党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有一支集中了全民族先进分子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又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可以说,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刘欣欣,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访谈和喻楠同学的总结改编。)
案例15七年坚守农村教育
【案例文本】
顶着名校的光环,包蓓姹本可以成为“金领”,以丰厚的薪水和光鲜的身影成为他人艳羡的对象,但她选择参加“三支一扶”(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前往距离上海市区附近50公里的奉贤区钱桥学校支教。她的成长轨迹引人深思,她的心路历程耐人寻味。2006年初夏,包蓓姹还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大四学生。正在淮海路一家知名企业实习的她,只待毕业就可成为其中一员,成为众人艳羡的“金领”。然而,就在签订三方协议的前几天,她在校园里看见了上海市首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自小就有的教师梦,加上一股激情,包蓓姹报名参加了“三支一扶”的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