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史
3078900000006

第6章 戏剧化的开端(2)

长时间的监视让吉川摸到了美军军舰活动的规律,他细致地记录了停泊在珍珠港内的军舰数量和类型。每到周六、周日,就有一大批军舰停在珍珠港内,由于港内的军舰数量一直在变化,而且是没有规律的变化,吉川一时间也搞不明白,它们出港之后去了哪里,去干了什么。

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情报后,吉川开始调查夏威夷的气象情况。某一地区的气象情况会影响作战计划,因此,美日双方从来不会在报纸上刊登气象图。为了掌握夏威夷的气象,吉川跑到大学图书馆、市立图书馆查资料,还找到了一位日本的业余天文学家。吉川从这位业余天文学家的口中得知,夏威夷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经历过暴风雨,受两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影响,瓦胡岛的北面总是阴天,南面总是晴天。对吉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没有暴风雨的困扰,日军可以随时出动飞机,从空中对珍珠港进行打击。

随着开战日期的临近,吉川从每星期提供一次情报变成每三天提供一次,最后他每天都要向东京报告。后来,为了得到珍珠港北航线的气象、海情和航道情况,日军还派出了4名军官,化装成商人和水手,正式开战之前,日军已经全面掌握了珍珠港的情况,就连美国海军在休息日搞联欢活动的信息都被通报给日本海军情报局。

美国虽然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中,但还没有被麻痹。早在吉川行动之前,美国对日本的动作已经有所察觉,当日本的情报人员积极搜集美国海军的情报时,美国人也在寻找破译日本电报密码的方法。按照罗斯福的要求,CIA也开始深入地调查收集日本情报。美国的海军情报部还在夏威夷成立了谍报组,可惜他们雇佣的间谍都是些无能之辈,只会吹吹牛,然后提供些无关紧要的情报。最终,驻守在夏威夷的陆海军情报机构和CIA都没有发现吉川等人的活动,华盛顿却已经破译了日本外务省与日本驻外使馆之间的加密电报。

美日之间的对决,就像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密码大战一样,双方都想要破解对方的密码,同时要确保自己的密码不被解密。弗里德曼联合陆海军制造出破译密码打字机的机器后,日本外务省和日本驻美大使之间的电报内容被美国知晓。随后,弗里德曼开始对日本对外联系的其他密电进行解密,他的目标是破解日本所有的外交密码。经过研究发现,日本外交密码中加密级别最高的便是“紫码”,用于东京与驻外使馆之间联系的加密电报,级别最低的是外务省和驻外使馆之间的通信。

CIA之所以没有注意到突然频繁起来的电报业务,是因为美日之间开辟了国际航班,檀香山接收、发送日本方面的电报并不新奇。CIA后来才发现,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和弗里德曼一直无法解开的“紫码”频率一样,也就是说,在檀香山的日本外交官员正在发送美国人无法知道的机密文件。非常难得,CIA和弗里德曼的苦恼竟然凑到一起了。他们都希望获得日本驻外使馆频繁活动的秘密,而首要目标就是破解“紫码”。

二战期间,美军喜欢用颜色来给日本外务省使用的外交密码命名,此前产生于“九一式欧文印字机·暗号机A型”的密码被称为“红码”(Red),同理,“紫码”(Purple)也是美军给日本外务省使用的一种机械式密码起的代号。这个密码由一种名叫“九七式欧文印字机·暗号机B型”的机器产生,其中“九七”指它于日本神武2597年成型。“紫码”曾经因为有无数的变化,被认为不可能被破解,于是日本政府启用了“紫码”作为外交密码。最终,“紫码”还是被弗里德曼破译了。

为了破译“紫码”,弗里德曼带领通信情报处奋战了18个月。能够破解的关键是,弗里德曼猜到,“紫码”应该是在“红码”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两者之间一定有共同之处。日本在改换密码初期,曾经将同样的内容用“红码”和“紫码”各发一遍,这为弗里德曼等人的破解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素材。

美国政府和军方高层对通信情报处破解“紫码”感到非常惊喜,称赞其为“魔术”(magic),从此以后,“魔术”就成为“破解紫码”的代称。因为有了“魔术”,美国政府能够及时掌握日本人的战略安排,在谈判中也能占据主动。由于美国没有制造“紫码”破译机的元件,虽然破译了“紫码”,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份可贵的资料。1941年,全美国只有8台“紫码”破译机,陆、海军各有两台,驻扎在菲律宾的远东陆军部队有1台,其余3台送给了英国。

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在夏威夷地区的活动非常频繁,夏威夷地区无疑是截收日本通信最好的地方,可惜那里没有“紫码”破译机,也没有足够的无线电设备,即使截收到有价值的电信,也无法立刻送回华盛顿。即使传到了华盛顿,也要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送给美国总统和白宫官员,这使得美国错失了很多重要的机会。

1941年9月,日本的小川贯玺大佐给吉川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报告太平洋舰队主要舰艇的停泊位置。夏威夷陆军部成功截获了这封电报,第二天,未被破译的电报登上轮船,前往旧金山,经过5天的航行,又经过密码分析员的破译,语言专家将电报内容译成英文,当陆军总部收到这封电报时,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

更可气的是,陆军情报局远东科科长鲁弗斯·布拉顿将“日本人对珍珠港表现出不寻常的兴趣”的报告呈交给上级时,他们竟然认为这是海军范围的事,海军情报局的高层则将它视为日本人简化通信的标志,将它束之高阁了。如果夏威夷地区有“紫码”破译机,海军部本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日本人的行动。

12月5日,美军方面截获了吉川从夏威夷发出的情报,可惜这份情报并没有得到重视。美国知道日本开战的意图,也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但是日本何时进攻,采用什么方法,美国没有深入挖掘。美军截获的密电都是外交方面的,实际上,日本的陆军电报、海军电报才是战略安排的关键,而军方的密电采用的是其他密码,和“紫码”不属于同一系统。

1941年12月,通信情报处再次破译了日本外务省给日本驻夏威夷领事喜多的电报。电报显示外务省要求喜多每天汇报珍珠港内的军舰进出情况。为了转移视线,日本外务省给菲律宾、美国西海岸和巴拿马都发了类似的电报,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分析,情报部门根本搞不明白日本人的真正目的。

珍珠港遇袭后,有人猜测是因为罗斯福政府的失职,才导致了悲剧发生。其实,美军未能及时发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部署,陆军、海军等部门在截获、破译、分析、传送通信情报方面能力的欠缺,需要负起一部分责任,部门之间恶性竞争、各自为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袭击前,日本驻美大使曾经收到过一封电报,并且受命交给国务卿赫尔,由于使馆人员未能及时破译和打印,这封国书未能在袭击前递交白宫。日本方面的延迟增加了美国的愤怒,罗斯福一直为日本不宣而战的行为耿耿于怀,还将珍珠港遇袭那天称为“一个无耻的日子”。

就在那封宣战书到达日本驻美使馆时,美军已经截获并且破译了。总参谋长马歇尔看过内容后,立刻向夏威夷发出警告。由于美军内部信息传送系统混乱,电报只能通过民用电信局传达,结果,在袭击后的数小时,这封电报才被送到了夏威夷的海军司令部。

尽管破译后的电报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每一个负责破译的人依然坚守岗位,解密每一个神秘的字符。从1941年年初开始,弗里德曼带领的七名下属查看了陆军部已经截获的一万多封电报,日本在夏威夷的活动变得频繁后,电报的数量变得更多了。大量的情报涌进来,破译工作变得繁重而漫长。弗里德曼等人每个星期要看200页的文件,根本无法充分分析,呈交给白宫或者军方的资料都是未经精细考虑的粗制情报。

弗里德曼等人尽全力地破解日本外交电报时,美国海军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劳伦斯·萨福德领导海军作战部的20处通信安全科主要负责截收、密码分析、翻译以及分送情报。按理说,如果通信情报处和海军的通信安全科通力协作,互相分享截获的日本电报,肯定会提早得知日军的偷袭计划。可惜,这两个部门从来就不合作,双方都抢着翻译密电、寻找破解方法,争取第一个送到白宫,获得头等功劳。大多数时候,两个部门截获的是同一份电报,用同一种破译方法,呈交的报告也大致相同,这样一来工作不仅没有效率,一部分日本电报也被忽略掉。

经过长期的交涉,陆军和海军都做出了妥协,决定交换截收到的外交电报,为了避免重复作业,海军负责单日的电报,通信情报处则负责双日的。海军将破译结果交给总统,陆军则交给国务院。即使这样,由于没有统一的电报分析系统,白宫收到的只是杂乱堆叠起来的资料,而不是针对美日局势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