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史
3078900000005

第5章 戏剧化的开端(1)

弗里德曼接棒亚德利

威廉·弗里德曼是犹太人,1891年出生于俄罗斯南方的城市基什尼奥夫,幼年时跟随父母迁居美国,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1914年,弗里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理学学士学位,进入河岸研究所(River Bank)工作。这个研究所是一个慈善性质的研究机构,坐落在伊利诺伊州的杰尼瓦,研究所里有各种实验室,包括化学、优生学、隐语密码等。

作为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没过多久,弗里德曼在河岸研究所就当上了优生学和隐语密码两个部门的主任。一战前夕,河岸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曾经向华盛顿官员透露,他们有能力和条件破解德军的密码电报,于是当华盛顿对用隐语编写的电文无能为力时,便向弗里德曼求助。1916年,隐语密码所开始接受来自美国政府的密码破译工作,算起来,弗里德曼领导的隐语密码所比亚德利领导的MI-8还要早一年开始进行密码破译工作。

1917年,亚德利在陆军部成立了MI-8,从此以后,国务院截获的密报都送到了MI-8,弗里德曼则开始培训准备前往法国的军官。他们会接受密码分析训练,以应对战场上的即时情报。第二年,弗里德曼从文职人员变成了军官,被派往法国,在一战结束前的几个月,他的任务是破解德国的密码体系,一年之后弗里德曼回到美国。

由于MI-8的出现,河岸研究所已经接不到太多需要破译的密报了,弗里德曼意兴阑珊,也不打算继续为老东家工作。他想要找一个遗传学家的差事,结果没有找到,只好重新回到河岸研究所。18个月后,他的新工作被安排在陆军通信部密电暗码科,职位是通信兵部密本与密表科科长,而他的工作就是修改陆军参谋部的密码。这时,他手下只有一个助手、一个打字员,他们三个人负责起了所有的密码修改工作。

1921年之前,英语中的“密码编制术”和“密码破译术”都用“cryptography”这个词来表达,陆军部发现河岸研究所的军官在学习“cryptography”和“cryptanarysis”,嘲笑他们乱搞名堂。实际上,这是弗里德曼自己的发明。他将“cryptography”定义为“密码编制术”,将“cryptanarysis”定义为“密码破译术”,此后,弗里德曼又命名了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业术语,就连密码学一词“cryptology”也是弗里德曼创造的。

1930年,通信情报处诞生,弗里德曼成为第一任处长。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各个部门配备人员。处长的权力让他可以挑选4位低级密码分析员和1位助理译电员。接下来,他开始物色具有数学基础,分别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日语的人才,语言天赋加上密码技术,是通信情报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最终,弗里德曼顺利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他手下的人员配备也达到7人,这是通信情报处成立后的七年间一直保持不变的人员配备。

弗德里曼对他的助手进行训练后,首先建立了一套培训机制,用来培养今后进入通信情报处工作的新生力量,使得他们具备编制、破解密码等方面的技能。最终弗里德曼建立了通信情报学校。培训期间,他撰写了《基础军事密码学》、《高等军事密码学》和《军事密码分析》等专业著作,这三本书成为了陆军高级课程的教材。

1931年,通信情报学校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学员马克·罗兹开始受训。罗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员,由于有太多功课要学,学校的课程改成了两年制。罗兹升到二年级时,另外一名通信兵柯德曼成为通信情报学校的新学员。弗里德曼亲手教出来的学生并没有让他失望,两年后,第一个学生罗兹就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临时的无线电情报分队,做一些侦收电报的工作,同时负责研究通信情报。情报学校的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后,弗里德曼开始关注破译密电的工作。

1935年,弗里德曼的处长职位被陆军少校艾利森接替,没有杂务缠身,他终于可以全心研究密码技术,日本先进的密码系统成为了他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题。同时,他也继续从事密码人员的培训、指导密码技术的工作。

1937年,日本开始启用2597式密码打字机,这是一种保密性非常高的打字机。在弗里德曼的带领下,密码分析员很快就破解了2597式密码打字机的秘密。之后,美国制造了许多破译这种密码机的机器,当日本的外交电报送到日本驻美大使馆时,美国人对日本的真实意图已经了如指掌了。1940年,弗里德曼带领密码破译人员破译了日本加密等级最高的“紫码”。

为了全面地侦收他国情报,通信情报处开始在美国各州建立侦收站。1931年夏天,一座侦收站在哥伦比亚特区动工,侦收战的工作是向弗里德曼提供侦收到的电报,此外,驻守在美国其他地区的情报分队也开始给他提供侦收到的情报。由于担心美国会再次卷入战争,通信情报处在1937年申请建立了另一个侦收站,设备安放在陆军部。可惜通信兵部并没有批准弗里德曼的申请,原因是通信情报处已经无法应付来自多个渠道的材料。

1938年,通信情报处在蒙默斯堡建立了一个新侦收站,除了这个侦收站之外,通信情报处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巴拿马、菲律宾和夏威夷等地设立了侦收基地。侦收基地截获的资料每个星期汇总,用挂号机密邮件的方式寄给弗里德曼。设在巴拿马的侦收站由于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每天24小时搜索天空,一方面注意罗马和东京之间的通信,一方面关注柏林和东京之间的信息往来,此外还要监听日本与南美洲之间的通信。

侦收站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侦收活动大肆开展,弗德里曼开始担心起来。在法律上,这种活动依然是非法的,一旦内部信息遭到泄露,一定会造成不良影响。

美国政府没有对内的广播电台,只有少量民营的公共广播电视台,但是缺乏约束和保障。为了对这些公共广播电视台进行监管,美国于1927年制定了《广播法》,由联邦广播委员会执行管理,1934年,更完善的《通信法》获得通过,授权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作为直接的管理部门。《通信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以利用广播设备使用无线电的传输功能,禁止干扰无线电信号。依照这个法案,通信情报处的许多行为都是违法的。

除了1934年的《通信法》,国务卿史汀生的态度也让弗里德曼的工作进展困难。弗里德曼试图获得一份官方授权的文件,这样一来参与侦收与密码破译的人员都会得到保护。1938年,一份将开展无线电侦收与破译行动定义为训练所必需的文件得到了陆军部长的批准,尽管1934年的《通信法》依然有效,弗里德曼至少为自己和通信情报处找到了一道屏障。

心里踏实了,通信情报处的工作便能够大力开展。二战前夕,通信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已经增加到19人,日军偷袭珍珠港时,人员增加到了331人,二战结束后,通信情报处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一万多雇员的庞大部门。

二战期间,弗里德曼担任通信情报处通信研究室主任,1949年,武装部队保密局成立,弗里德曼担任技术处处长。1955年,弗里德曼从国防部退休,他放弃了所有职务,只担任密码分析顾问一职。1956年,为了酬谢弗里德曼在密码破译方面的贡献,美国国会为弗里德曼支付10万美元,其中包括他在通信情报处的专利发明费用。

弗里德曼建立了美国的密码体制,制定了一些简明易懂的术语用于密码交流,最重要的是,他训练出上千名密码学员,美国今天拥有的庞大密码组织、密码专家,都是从弗里德曼在陆军部的小部门发展起来的。为此,他被美国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密码专家”。

珍珠港遇袭之前

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航空母舰搭载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瓦胡岛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略上的奇袭让日军在二战中显得锐气十足,也引来了美国大兵的奉陪到底。偷袭珍珠港并不是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脑袋一热做出的决定,这场让日本占据短暂上风的战役经过了精心的筹备,美日在外交上也度过了一段“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凭借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队装备,日军打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谁知一入中国腹地,战争时间远远超过了三个月,而且出现越拖越久的趋势。

这时,来自欧洲的同盟者给了日本新的战斗信心,德、意两国与日本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缔结了三国同盟的关系,同时暗示美国不得卷入欧亚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三国同盟条约无疑是粗暴的挑衅。

由于日本将大批军力投入中国,尚不能轻易与美国动武,美军在太平洋地区也没有做好准备,于是,双方决定通过谈判缓和矛盾,同时为战争赢得准备时间。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美国天主教神父德劳特和沃尔希访问了日本,不久,日本陆军省部长岩畔豪雄于1941年年初访美。随后,美国国务卿赫尔与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就三国同盟条约问题进行谈判。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日本也蠢蠢欲动。不久,美国军方破译了日本驻广东总领事发给日本外务省的电报,得知日本即将通过法属印度支那进入新加坡,占据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与荷属东印度等地。这份情报非常有价值,如果日本出兵,必然引起整个远东地区的战争,为了阻止日本,罗斯福提出,希望用石油换得印度支那中立,可惜遭到日本拒绝。

1941年7月,日本进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威胁菲律宾,总统罗斯福不顾国会的反对,开始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美日之间停止了一切金融、商业活动,谈判也陷入僵局。失去美国的石油供应后,日本必须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地,于是日本加快了对东南亚地区侵略的速度。法、英、荷兰等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判断日本早已无心和美国谈判,美国则马上成立了远东陆军部队,将大西洋西岸的海军部队调到了夏威夷的珍珠港,以应对可能与日本发生的交战。一时间,美日矛盾升级,战争一触即发。

日本继续用谈判的方式拖延时间,军方则已经派出间谍,全面侦查美军在珍珠港的驻防情况。如此一来,日本驻夏威夷领事馆便成了间谍的聚居地,以外交官员身份出现的日本人多是为了搜集美国海军的情报而来。偷袭珍珠港之前,一个名叫吉川猛夫,化名为森村正的日本间谍在搜集情报方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书记员身份前往夏威夷,搜集美国海军在珍珠港的部署情况。

吉川原是日本海军情报局美国科少尉参谋,为了执行夏威夷的间谍任务,他参加了8个月的特别训练。1941年3月,吉川从日本横滨出发,乘船抵达檀香山,当时他只有29岁。吉川个头中等,身材瘦长,看起来年轻、质朴,单从外表来看,吉川就像是一个普通的日本青年,没有人会将他和狡猾、老练的间谍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他也真的不是经验丰富的老牌间谍,在前往檀香山之前,他从来没有从事过间谍工作。看起来,日军情报局挑选了一个无法胜任间谍工作的年轻人,其实不是。吉川的缺点正好成为他的优势,因为缺乏情报经验,美国情报机关从来没有注意过他,更没有关于他的资料,反之,吉川对美国海军非常了解,在某些方面比专家还要专业,被称作“美国海军百科全书”。

到达檀香山后,吉川化名森村正,住进了一个日本女人开设的酒店。吉川给自己的定位是“花花公子”,于是,他每天身穿鲜艳的夏威夷衬衫,带着艺妓到处玩耍,这是一个最好的掩人耳目的方法。利用玩乐的时间,他对夏威夷的各岛进行了侦查。吉川得出初步结论:美国海军军舰全部停靠在珍珠港内。

除了“花花公子”这个形象,吉川有时候也扮成农民、渔民,到美军的军事基地附近偷窥,到了晚上,他便混迹于美国水兵常去的酒吧,利用打赌、聊天的机会向醉醺醺的美国大兵套取情报。军方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薪水和活动经费,吉川在夏威夷出手阔绰,豪迈大方,这让他交到了不少朋友,同时,他也有能力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有价值的情报。

监视美国舰队有很多途径,夏威夷当地的新闻媒体就常常报道美军军舰和人员情况,只要认真关注,就能搜集到有价值的情报。后来,美国海军开始加强保密工作,新闻媒体也开始保护军事方面的机密。对日本人来说,情况变得困难了。按照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要求,必须明确每一艘美国军舰的停泊位置、空中巡逻飞机的部署情况等。

接下来,吉川开始观察瓦胡岛的情况,除了珍珠港外,那里还有许多军事基地。吉川需要掌握瓦胡岛上的兵力部署和调动情况。对于一个初涉谍战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事实证明,吉川是一个非常适合做间谍工作的人。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警惕性高,为了防止美方情报人员的跟踪,他从不带地图出门,不使用先进的通信设备,全凭大脑记忆看到的信息和地形,晚上回去再将看到的目标标记在地图上。有时候,他会用日本使馆的发报机发送情报,有时候则通过广播节目将信息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