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
3079300000002

第2章 现实版的窃听风云——小角色撬动世界(1)

一 斯诺登抛出重磅炸弹

2013年7月31日,棱镜门的主角爱德华·斯诺登获得了俄罗斯为期1年的临时庇护,两个多月来,炒得沸沸扬扬的棱镜门事件终于告一段落。斯诺登,这个可能沦为世界孤儿的叛逃者,终于可以离开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中转区,过一段安稳的日子了。

斯诺登有了着落,棱镜门掀起的波涛却没有平息下来,从2013年5月开始,“棱镜”、“斯诺登”、“监听”、“公民隐私”这样的字眼一直占据着媒体的头条,由此引来的侵犯公民隐私、政府权力滥用以及对他国公民权利的侵犯,将是一个持久讨论的问题。那么,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斯诺登到底做了什么?让我们回溯时间,从5月20日讲起。

2013年5月20日,斯诺登乘飞机离开夏威夷抵达中国香港,藏身于一家酒店。几天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文件交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且告知发表时间。按照计划,6月5日,英国《卫报》抛出了第一颗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有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第二天,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在过去六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FBI)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一时间,美国舆论哗然。

6月7日,美国媒体开始集体轰炸“棱镜项目”,《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是《美国政府承认通过网络收集海外情报》,其他媒体也报道了“棱镜门”的消息,如英国《卫报》继续曝光了美国情报机构的机密文件,称美国国家情报总局从电脑网络中收集到大约30亿份情报,英国《独立报》则质疑可能有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受到美国电脑网络的监控。

“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不敢想象,乔治·奥维尔在小说《1984》中的虚构描写,竟然成了21世纪的现实,在夸赞作家极具前瞻性的同时,美国人也不由得拿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进行比照,充满疑虑地问自己一句“我真的生活在1984年吗?”

在《1984》中的大洋国,“老大哥”(Big Brother)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时刻监控着党员和人民的一举一动。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比低声细语大一点,就能够被老大哥听到。此外,他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一言一行,都处在被人监视的状态。思想警察从头到尾监视着所有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就可以接上你的线路,获得你的动向。

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不禁让美国民众的神经为之一颤。就在棱镜门曝光的几天内,《1984》这本写于60多年前的小说销量一路飙升,一度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就在媒体纷纷转载、报道“棱镜门”时,却没有人知道媒体是从什么人的手中拿到了政府的高级绝密资料,所有媒体的报道都称其为“告密者”。

6月9日,“棱镜门”的主角现身了,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此前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夏威夷项目的美籍技术承包人——爱德华·斯诺登。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位年老的、深谋远虑的阴谋家,而是一位年仅29岁的小伙子,又是一个电脑高手。这不禁让人想到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和阿桑奇遭遇的外界评价差不多,有人说,斯诺登和将美国外交密件交给维基解密的士兵曼宁一样,是个卑鄙的告密者;也有人说,他将美国政府的黑幕公之于众,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不过,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有人知道他手中还掌握着多少政府的高级机密文件。大概是因为有了曼宁的前车之鉴,斯诺登的行动更稳妥,也做了更周密的打算。

到达香港后,斯诺登在一家豪华酒店里藏匿了两个星期,随后,他联络了媒体,将手中的机密文件交了出去,与此同时,他在酒店里接受了英国《卫报》的采访,采访视频在“棱镜项目”曝光五天后发布。在这段长达12分钟的视频里,斯诺登公布了自己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坦言,之所以决定将掌握的机密公之于众,纯粹是因为自己的良知不容美国政府侵犯公民的隐私,是为了让公众知道“这个庞大的监察机器”的存在——“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他们就可以用这个项目仔细调查你过去的所有决定,审查所有跟你交谈过的朋友。一旦你连上网络,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为了将真相告诉世人,他选择牺牲一切,包括工作、收入和女友,“美国政府利用他们正在秘密建造的这一庞大的监视机器摧毁隐私、互联网自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的行为让我良心不安”。至于为什么放弃匿名告密,斯诺登说:“我不想隐藏自己的身份,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他非常佩服泄露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和泄密给维基解密的布拉德利·曼宁。不过,他在泄密之前认真挑选了文件,保证材料内容只关乎公共利益,一些可能造成更大影响的材料被他提前过滤掉了,因为“伤害人不是目的,揭露真相才是”。在他决定将第一份材料提供给媒体时,同时做了一份关于自己的声明,他知道自己可能因为这样的行为而遭殃,但是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告知公众,政府在以他们的名义做些什么事儿。

实际上,早在斯诺登飞往香港之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开始四处搜寻他的行踪。斯诺登在夏威夷的NSA项目工作了大约四周的时间,之后,他突然说自己患有癫痫,需要请长假休息,并且可以不要薪水。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他依然没有上班,公司也找不到他人。于是,公司通知了NSA的情报官员,毕竟,斯诺登掌握着NSA的高级机密。

按照斯诺登的说法,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用来截获任何通信数据。无论是电子邮件、信用卡信息,还是手机信息、通讯记录,都会自动地保存在国家安全局的巨大终端,平日里,他们不会查看这些数据,等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从中调取。

从请假由夏威夷逃到香港,联系媒体,发布秘密文件,到公布个人身份,每一步都在斯诺登的计划内,而事实也按照他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将棱镜门炒热,将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家安全局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件事随即在美国政坛引起了动荡,不少情报专家对此大吃一惊。在白宫发言人宣称斯诺登的行为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出面解释说:“没有人监听你电话通话的内容,政府所做的仅仅是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然后从中找出有‘恐怖主义嫌疑’的通话。”

听起来,奥巴马似乎理直气壮,丝毫不觉得监听行为侵犯了民众的隐私。这个监听电话和网络的项目从2004年小布什执政时期就开始了。而情报机关从事这项工作的逻辑是“对于公众来说,百分之百的安全和百分之百的个人隐私不可兼得”,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损害民众的部分隐私也是十分必要的。

“棱镜门”之后,皮尤公司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6%的民众认为国家安全局在获得法院许可的情况下,出于调查恐怖主义的目的而追踪数百万个美国民众电话的做法可以接受,41%的民众则认为秘密监听计划是不可接受的。

秘密监听计划是否合法?政府的权限是否过大?美国政府和民众始终争论不休,奥巴马政府极力为监听计划辩护,称自从“9·11”以来,美国依靠监听网络破坏了50多起恐怖袭击计划,使得美国本土没有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当然,也有一些国会议员说棱镜计划是奥巴马政府侵害公民权利的丑闻,应该立法加强对政府的监管。

不管政府、民众的争论如何,从皮尤公司的民调报告可以看出,在“9·11”事件留给美国人的伤痕尚未痊愈的时候,在波士顿爆炸案留下的血痕尚在眼前的时候,一向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放在第一位的美国人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为了安全,宁愿放弃部分隐私。可是,一些自由派人士还是激烈地抨击政府的所作所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在2013年6月11日便起诉了联邦政府,称其在棱镜项目中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终止这一监听项目。

就在美国国内因为斯诺登的告密变得一团糟时,斯诺登却从居住的酒店退房,转移到另一地点居住,他行踪神秘,转瞬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就在外界纷纷猜测,他是前往北京,选择“投靠”中国政府,还是受到了香港政府庇护,换到了更安全的藏身地时,斯诺登再次现身。实际上,香港特区政府的确找到了斯诺登的藏身地点,并派有专人保护,以防他发生意外。

斯诺登再次露面,接受了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斯诺登透露了棱镜项目针对中国的监听行动。美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网络,其目标多达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政界人士。美国不仅仅对中国发动黑客行动,在全球范围内的黑客行动总共有6万多起,其攻击模式是先让黑客进入主干网络,随后便可一次入侵成千上万台电脑,这样一来,省去了一一入侵的麻烦。同时,美国政府还可透过网络巨头如谷歌、微软、Facebook等公司,读取任何人的电子邮件,这些大公司和情报机构合作,将网站注册用户的信息提供给情报部门。

斯诺登的一系列爆料让白宫陷入了混乱当中,各个部门的官员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对他恨之入骨,声称“追至天涯海角,也要让他得到正义的审判”。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则直接称斯诺登为“卖国贼”。美国前副总统切尼认为,斯诺登是泄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项目细节的叛徒,而且,他不是一次性泄密,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可能泄露更多信息。美国应该向中国政府施压,以防中国为其提供豁免和庇护。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认为斯诺登的行为是“最恶劣的叛国”,前众议员保罗表达了他的担心,“美国政府里有人可能用巡航导弹或无人机杀死斯诺登”。

6月13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表示,FBI已经开始对斯诺登曝光棱镜项目一事展开刑事调查,也就是说,美国官方正式对斯诺登采取了行动。FBI的任务是调查斯诺登在泄露国家最高安全机密的过程中,触犯的法律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政府官员的态度不同,31%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23%认为他是叛徒,另外46%的人表示很难做出回答。当问及斯诺登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时,25%的人表示赞同,35%的人表示反对,其他人则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为了引渡斯诺登,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律师锁定了数十项罪名,包括在美国、中国香港两地都属违法的“公开官方机密”等,如果证据充足,FBI将提交法院,对斯诺登进行起诉。在美国官方尚未对斯诺登做出裁定时,在白宫网站上,美国民众发起了为斯诺登请愿的签名行动,请愿书称:“爱德华·斯诺登是国家英雄,应当立即全面赦免他因泄露国家安全局秘密监控计划所犯下的或可能犯下的所有罪行。”

按照规定,如果网站在30天内收集到10万个签名,白宫将会对此做出回应。结果,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就有6.5万人响应,截止到6月24日,请愿活动收集了超过10.7万个签名。不过,美国政府表示,斯诺登的泄密给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计划向斯诺登前往的任何国家提出引渡要求。此前,因为受到重罪指控和通缉,斯诺登的护照已经被吊销。

在香港,民众则认为香港政府不应该将斯诺登交给美国。6月15日,由20多个团体、数百人组成的示威者冒雨走上街头,从香港市中心的遮打花园走到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示威者高喊中英文口号,支持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项目的斯诺登,谴责美国侵犯市民权利和隐私,并且要求美国尽快澄清事件,终止监听计划。示威者吹着口哨,佩戴着印有斯诺登头像的面具,一位抗议者手中拿着奥巴马头戴大耳机的海报,暗示奥巴马是最典型的间谍。

示威游行引来了香港特区政府的关注,从始至终保持沉默的特首梁振英终于开腔。梁振英放弃了“不披露,不评论”的态度,给出了一个温和性质的声明:“在斯诺登一事上,当相关机制启动后,特区政府将按香港的法律和既定程序处理。同时,特区政府亦会跟进任何香港机构或香港人的私隐或其他权利被侵犯的事件。”

香港媒体在棱镜门曝光后,对509人做了民意调查,结果49.9%的人“反对”或“强烈反对”香港政府引渡斯诺登,17.6%的人说应该将他交给美国,其他人则拒绝回答或尚未形成意见。在“斯诺登是英雄还是叛国者”这一选项中,33%的人认为他是英雄,12.8%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者,23%的人认为他“介于两者之间”,其他人觉得自己无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