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再出发,你抓住机会了吗?
3136600000006

第6章 将反腐转换成生产力,土地审计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反腐进程的深入,2014年国家审计署将严审15万亿元土地出让金的新闻一经发布就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此轮针对土地出让金的大审计将掀起更强的反腐高潮,但笔者认为除了要关注审计背后的反腐力度之外,更应聚焦审计风暴过后的土地财政将何去何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及开发改造中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出让金的收支不规范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城市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毫无疑问土地出让金环节违规是制造地方财政困局与城市建设寻租腐败的关键源头。对于土地出让金收支审计往年都有过开展,但是并没有在事前规范和事后追责的环节给予重视,审计变身摸底统计,而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则没有进行有效地追究和改善。因此,对于此轮土地出让金的审计风暴更重要的意义是开启未来土地出让金的规范之路,完善事前监督事后追责,让土地出让金回归作为城市基金进行规范管理的属性。

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国家为支持地方城市建设而允许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出租而获取的地方建设基金,需专款专用。土地出让金不是简单的土地买卖价格,而是该区域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要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而呈现长期价值增长且同时让该城市居民不断获益的土地资金制度。从2004年到2007年,四年间全国出让土地总面积为80万公顷,合计土地价款31024亿元,折合387.8亿元/万公顷。接下来从2008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土地出让持续量价齐升,多次出现爆发式增长。仅2013年一年,全年土地出让面积达37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42000亿元,折合1144亿元/万公顷。至此,土地出让节奏达到最高峰,相比十年前增长了300%。如果按照土地出让金的本质属性,城市居民应该是土地增值后的实际受益者,但显然伴随土地价格十年增长的不仅有城市硬件的突飞猛进,还有十年只涨不跌且严重脱离居民支付能力的高房价,地价和各种税费占到了房价的40%。土地增值造福城市,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却让城市居民望而兴叹,那么土地出让金惠及于民的功能去哪了?归纳起来,土地出让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寅吃卯粮,透支土地收益,当届政府全力卖地增加地方收入,下届政府无地可卖可用,压抑地方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巨额利润诱使不可避免的权钱交易空间始终存在;三是专款不能专用,土地出让金支出缺乏专项透明收益分配机制。高地价高房价的问题核心在于我们的土地出让规则对长达70年或50年的土地收益分配没有持续分配使用的长期规划,而只注重短期土地收益,外加换届经济的盛行,地方官员的卖地冲动只增不减。自从实行土地招拍挂、地块出让制度以来,地方土地出让实际上是半市场化运行,交易者以价高者得为原则,政府作为土地出让主体制定各种规则门槛,同时以市场化高价供地,手握行政权力与市场定价权的政府在城市土地出让环节具有不可挑战的绝对主导地位,这样难免不会招致金钱收买的诱惑。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同于以往的和风细雨式的审计,在深化改革与反腐攻坚的大背景下,此轮土地出让金审计直指土地腐败,必将是暴风骤雨,治理力度空前。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审计系统已在内部下发有关此次审计的相关操作指引、报表及填表工具以及过往案例介绍,部分基层的审计人员也已进行驻点,这标志着全国性的土地审计工作即将进入实操阶段。预计重点纠察的土地违规顽疾包括违反国家供地政策,出让主体不合法、违规发证,出让后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等;擅自减免、截留或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违规使用、挪占土地出让金等行为。从历史经验上看,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寻租性腐败的案例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土地问题相关联,本次针对地方土地问题的审计会极大地配合支持中央的反腐行动。

此轮土地审计风暴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的反击腐败,而是规范土地出让制度,让土地增值真正惠及城市居民,有助于楼市维稳。回归市场理性的前提是消除权钱交易的土壤,让土地这本大账更加透明。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土地审计也必将成为反腐攻坚的第一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