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风流话周瑜
3156800000002

第2章 得天独厚美儿郎(2)

这时,手下的士兵前来汇报,一个自称周瑜的少年前来拜见。“快请他进来。”孙坚的热情让士兵有些诧异,但他还是恭敬地将周瑜带进了大厅。

“公瑾,你怎么来了?”孙坚看着眼前这个少年,长高了,也黑了些,显得更加俊朗。

周瑜平静地说:“我是来请孙伯伯搬家的。”

“搬家?”孙坚大为惊讶,“搬到哪里?”

“舒城周府。”

孙坚看着周瑜的眼睛,平静如水,却似海一般深邃看不到底端,这是一个有着怎样城府的年轻人啊,孙坚决定认真考虑周瑜的意见。

周瑜早在6年前孙坚剿灭黄巾军的时候就来过这里,那时的孙坚正作为一颗军政界的新星冉冉升起,散发着夺目的英雄光芒,周瑜寻着亮光就奔过来了。但此刻,他的再次到访绝对不是来和英雄叙旧的,而是来找英雄救命的。

经过上次的变故,周家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一棵像孙坚这样的大树来支撑住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周瑜此刻想的已不仅仅是报仇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放眼天下,烽火连天,都是因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的,他要为自己报仇,更要为所有受苦的百姓报仇,但是报仇之前,他必须要有所倚靠才行。

来找孙坚,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作为当时有实力、有前途的军阀,孙坚算是最让周瑜欣赏的一位了,而孙坚对周瑜的好印象也一直从6年前延续到今天,这个当初漂亮的小孩子如今也长成小大人了。

回忆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中国人的习惯,谈正事之前先要在饭桌上走一下过场,叙叙交情,聊聊闲话,说说张家,谈谈李家,最后周瑜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当今时局,充分表现出一个演说家的专业水准,直说得孙坚拳头紧攥,双眼冒火。

天下大乱,能者得之。

孙坚当下在饭桌上就敲定了周瑜刚才的提议。看着眼前这个年少多识的少年,孙坚不禁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都有人才出啊。当初第一眼见到周瑜,孙坚就知道这个少年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当初才会让自己的大儿子孙策和周瑜结拜当兄弟,孙坚还没有意识到他当初的这个决定几乎是决定了周瑜一生的命运。

三天后,孙坚令大儿子孙策带着家眷和细软随周瑜去了舒城,马车越走越远,只留下官道上几条深深的车辙。孙坚仰天而望,成王败寇,就从今天真正开始吧。

在去舒城的路上,周瑜和孙策聊起小时候结拜的事情,聊起如今同舟共济的事情,越聊感情越好,孙策指向北风,意气风发地说:“公瑾,有朝一日,我们定当提兵驻马,立于洛阳城头。”

也许这就是周瑜想要的,依托着孙家完成他放眼天下的事业,也许他和孙策好真的是出于真心,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当时的周瑜是什么想法了,但是历史证明,周瑜、孙策已经是分不开的两个名字了。

在这次的“政治性”投资行为中,周瑜取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成功。

伤痛中站起来的周瑜埋葬了自己的过去,拿起了剑戟,开始了从儒士到儒将的转化,这一年,他15岁。本该享受家庭欢乐的周瑜独自承担起了他所不该承担的责任,在义无反顾中踏上了那条风雨兼程的道路。

15岁的周瑜就这样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一幕军事题材的历史剧就此拉开了帷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铁哥们是怎样炼成的

回到家后,周瑜专门让人收拾出了几间屋子给孙策一家人住,两家人处得很好,尤其是周瑜和孙策,可以说他们最初的阶级感情就是在这里发展起来的。

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周瑜,他在那次的家门惨祸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要挑战的是当今最有权有势的董太师,此人不但心狠手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党羽众多,在这位老手面前,他的功力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不要紧,周瑜丝毫不气馁,还没有开始搏击呢,怎么就知道最后输的人一定是我呢,周瑜当时没有想到董卓会死在别人的手里,他是认真地想要报家仇,将董卓杀之而后快的,而作为他的死党,孙策也是坚决给予支持。

那段日子算是周瑜人生中最平稳的一段日子了,虽然怀着报仇的恨意,但他还是一直活在希望里的,因为他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黑暗,所以他一直是对这个世界抱有美好的期盼的,简单来说,那时周瑜的生活可以用几个短语来概括:很励志,很刻苦,很畅想。

而在这条路上,陪伴他的正是孙策。

从小受到孙坚教育的孙策也算是一个好少年,因为他仅仅比周瑜大几个月,而且从小当惯了大哥的孙策也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待周瑜,这让周瑜从这位大哥身上体会到了不少家庭的温暖。

每次提起报仇,孙策总是神色坚定地告诉周瑜:“你的仇恨就是我的,我一定会帮助你替你的家人报仇,将来的天下一定是我们的。”

虽然周瑜当时还没有想得到天下的雄心,但是孙策的不断旁敲侧击让周瑜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改变,是啊,别人能雄霸天下,为什么我不可以?

从某些角度来说,周瑜是被孙策带领着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周瑜开始在家里勤读兵法,研习国事。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周瑜那时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是不要紧,他的身边有孙策陪伴。

在两个少年的携手并肩下,前方的道路似乎显得很平坦,只要我们兄弟齐心,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但是他们错了,这个世界上,不是你真的努力了,好运就会垂青你的。对于站在风口浪尖的人,老天爷总是会给他过多的关照。

在兄弟两个梦想着明天美好时光的时候,一个噩耗突然传来,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他们毕竟还是少年,对于灾难没有多大的消化能力,这一噩耗让孙策和周瑜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分别,这是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在那个岔路口分开后,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日后竟然还会再重逢,更没有想到,他们能携手将当初的誓言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到噩耗,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当时国家的大形势。那真是各路英雄济济一堂,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周瑜的第一桶金

都想当家做主人

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这是一个动荡的时局。

由于大军阀董卓的榜样在先,所以各地的小军阀纷纷仿效,借着打倒逆贼的口号在各地举起了旗帜,造反的人总会为自己找到恰到好处的理由,下面就介绍一下起了兵的佼佼者。

首先出场的是社会青年曹操。他公元155年生人,家世显赫,属于高干子弟,20岁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因为能力超群,仕途一路绿灯。按说这样的人造反,有些说不过去,但在与大老板董卓的矛盾不断激化下,曹操还是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后来,他招兵买马,组织了5000人左右的队伍,跟随着袁绍的大军前去讨伐董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谁跟他过不去,他就算天涯海角地绕一圈也不会忘记报仇的,典型的社会青年类型。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讨逆惩奸!

战斗能力:五颗星!

人品估计:两颗星!

第二个登场的是落魄户刘备。他公元161年生人,据他自己说是皇室后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造反前的职业是编草鞋的(命运无常啊)。

刘备同志是一个典型的烂好人,逢人就微笑,见人就握手,配合着他那副天圆地方的长相,很像一个仁慈的大叔。可惜刘大叔命不好,造反前期屡战屡败,不得不多次寄人篱下,忍受别人的白眼。

悲哀啊,但是刘大叔坚信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凭借他多年编草鞋的耐性,将这些挫折一一消化,甘之如饴。

上天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它到一定时候都会还给你的。果然,在刘备年过半百奠定下蜀国基业时,试问天下能有几人与之争锋?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当初也看出了刘备是个人物。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复兴汉室!

战斗能力:两颗星!

人品估计:五颗星!

第三个亮相的是高干子弟袁术,生辰不详,死于公元199年,和曹操一样,属于高干子弟,却是个高档次的高干子弟。翻开族谱,老袁家各个都是骨灰级别的高干,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但最后袁术被曹操打败也说明了靠裙带关系终究还是靠不住的。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讨逆惩奸(跟曹操一样,当时他俩是合伙人)!

战斗能力:三颗星!

人品估计:一颗星!

大家都是能成大事的豪杰,却偏偏被安排在了一个年代抢肉吃,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这注定是一场兼并战。

关中无数诸侯纷纷抢占割地时,怎能想到远在烽火之外的两个年轻人不久会让他们大为震惊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啊!

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还在舒城展望美好未来的周瑜和孙策接到了一个让他们备受打击的消息:孙坚在攻打刘表时,被其部下黄祖射出的暗箭所伤,不治身亡,这个消息让周瑜在伤心之余倍感失落。

看到孙策握紧的拳头,周瑜无话可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生死本来就已经交给了上天,尤其是诸如孙坚这样的武将,长年冲锋在前线,早就该料到有一天的不能善终。命运自由天注定,周瑜第一次有点相信了命运。

但是,此刻孙策正处在丧父的痛苦中,你不能走过去安慰他说:“不要难过了,你爹死了那都是命,我们还要好好地活下去。”

如果周瑜这样说,恐怕孙策当场就跟他翻脸了,所以周瑜只是沉默地看着孙策,却没有想到孙策首先说话:“我要离开这里了,我要去江都(如今江苏扬州)。”

周瑜知道,孙策陷入了和他当年一样的境地,亲人的被害让心中的怒火无法平息,报仇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或许,你去那里可以先冷静一下。”

周瑜无法阻止孙策的脚步,虽然他们是兄弟,但是他知道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疗“伤”办法。之后不几天,孙坚的老部队便被孙贲(孙坚的侄子)掌管。他派人送回灵柩,托人给孙策带了几句节哀顺变、千万想开之类的客套话,便带着大部队投靠了袁术。

树倒猢狲散,将孙坚安葬于曲阿,孙策带着兔死狐悲的复杂心情和周瑜告别。他要离开这里了,要去江都,那里有他的一些关系网络,那里可以让他东山再起,继承父业。这些都是周瑜没有的,在见孙坚之前,他一无所有,孙策走后,他依旧一无所有。

“也许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孙策走了,从一年前他来的那条路上离开,周瑜注视着他离去的背影很久,此时他才明白,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自己,再见了,兄弟,希望我们再见面的时候,都会变得强大起来。

又是一个人了,周瑜仰望天空,阴暗无云,上天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强者永远都是自强不息而练就的。

之后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周瑜和孙策在做着一件相同的事情:发展。

世界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之间的战斗友谊注定不会终止。

借钱借粮借一切

舒城偏安一隅,像是惊涛骇浪中平静的孤岛。舒城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觉得天下大事和他们实在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的。在这样一个桃源之地,谋划造反的事,实在是很没有群众基础。

但周瑜就是周瑜,除了人长得漂亮,人品也很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相当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人。

周瑜时不时地放出消息说在家里要开个茶话会,就是摆出几盘小点心,大家坐在一起随便聊聊天,说说话,冲着周瑜势不可当的个人魅力,人们便纷纷登门了。

周瑜则从这些人中间,慧眼独具地挑出几个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来作深入的分析。周瑜就这样慢慢招揽了一批谋士。不费力,还讨好,落得一个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的好名声。

虽然混得还算不错,但周瑜明白他眼下得到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日子虽然还过得去,但是和先前预想的还是有很大差距,要想更上一层楼,首先就得冲出舒城这个小圈子。不要着急,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天,周瑜刚开完茶话会,就有下人送来了一封信,是孙策托人带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哥哥我混出来了,兄弟你赶快来吧,咱哥俩一起去吃香的、喝辣的。

这是这几年来,他们通的第一封信,孙策这几年在外面闯荡的消息,周瑜多多少少也听说过。在去江都没多久,孙策就去投靠了袁术,然后为袁术卖命打过几次硬仗,拿着把命豁出去了的架势,最终从袁术手里把孙坚的旧部队要了回来。

看来,孙策此刻是要自立山头了,周瑜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时机,他只明白自己必须要为孙策做点什么。

孙策在信里提到他有过江发展的打算,想要倚靠他们孙家当年在江东一带的交情,打出一片天下,真的是时候了吗?周瑜在思考,渡江从眼下来说,确实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粮草,缺人马。找出问题后,周瑜便着手开始解决问题。

首先是要人马,打仗这种群殴的活动没有足够的人手是不行的,而没有战马更是万万不行的,万一战败有个交通工具也撤得快些。

周瑜想了想,能帮上这个忙的,只有他的叔叔周尚,此刻的历阳太守,他手下有几千兵马,虽不是太多,但应应急也是可以的。

周尚也是明大义的人,听了周瑜借兵的请求,便将手下3000兵马借给了他,看来有个有权的亲戚就是可以节省不少麻烦啊。

然后,是借粮草。整整衣冠,周瑜找到了他的老朋友鲁肃。

借粮,见到鲁肃后,周瑜坦诚相告此次来的目的,一句废话也没有。

“哦,在后院,我带你去。”鲁肃也实在,扔掉手里的瓜子壳就领着周瑜来到了粮仓,见过有钱的,就没见过这么有钱的。看见鲁肃家的粮仓后,周瑜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