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风流话周瑜
3156800000003

第3章 得天独厚美儿郎(3)

鲁肃家有两个巨大无比的粮仓,据周瑜目测,每仓大概装有3000斛米,鲁肃随便指了一个粮仓:“拿去用吧。”

见过豪爽的,就没见过这么豪爽的。鲁肃此刻在周瑜眼中就好比是一条浑身闪着金光的大鱼,价值倍增。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周瑜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问:“子敬最近在忙什么,好像很悠闲!”他开始放下鱼饵。

“瞎忙,人生无趣啊。”不谙世间疾苦的鲁公子跷起了二郎腿,和周瑜诉起了苦。

“不如出去散散心,不瞒你说,我和你借粮是要给我好哥们孙策送去,和我一道去看看吧。”鱼饵慢慢靠近。

“这样啊,反正也没事,那就去一趟吧。”鱼儿顺利上钩,周瑜心里在笑,这样就可以了,是时候去找孙策了。

钓到鲁肃这条大鱼,周瑜是深有打算的。

要知道打仗可是个长时间的体力活,需要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送往前线,那时候不比现在这么方便,只要飞机空投几下就什么都有了,几千年前最发达的交通工具除了人力车就是马了。

如果士兵在前线累死累活一天下来,突然被告知,没米下锅了,那会是一件令人多么愁苦的事情。因为从后方运补给,路途遥远,大家就算勒紧裤腰带咬牙坚持,就怕等粮食到的时候,也已经饿死多日了。

所以周瑜这次一下子无偿赞助这么多军粮,还将大财团鲁肃公子带上了贼船,用心可谓良苦啊。周瑜知道孙策这几年过得并不顺利,毕竟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日子不是孙策这样的人可以忍受的。

但是孙策竟然能忍下来,周瑜在想:如果换了自己是否可以为了家仇做到如此地步?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即将要走出这座小城,迈向更大的天地了,此刻的周瑜是带着豪情壮志出去的,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而再地返回这里。

或许是真正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此时的周瑜真的还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小到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在英雄之路的起点,他向着自己想要去的那个方向努力着。

带着鲁肃,周瑜踏上了他本以为属于自己的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再次见到了分别四年的孙策。一切尽在无言中,大家还是好兄弟。看到周瑜带来的资源,孙策热泪盈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泪眼蒙眬中他握着周瑜的手,说:“有你帮我,啥也不说了。”

周瑜知道孙策相信他,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雄心壮志,属于他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将周瑜安顿好后,孙策带他去见了一个人。在孙策的帐篷里,周瑜见到了一个偏瘦的中年男子,看样子像是一个读书人。

“就是他对我提出了过江的建议的。”孙策指着那名男子对周瑜说。那男子介绍自己叫做张纮,和孙策三年前在江都认识,因为那时戴孝,所以一直没有出门工作。前几天才刚刚来报到。

“要是想有大前途,就一定得南渡长江。”对于张纮的自信,周瑜没有说话,周瑜看着张纮,那个男人嘴角的笑容意味深长,那神情分明就是告诉周瑜,相信我,没错的。

过江的确是目前唯一的出路,周瑜不得不承认张纮这个看法的正确性,面对北方如狼似虎的军阀,孙策根本没有实力和他们抗争,只有到江东去积蓄实力,日后才有争霸的指望。“我们要过江去。”周瑜认真地对孙策说。

孙策点点头,他们三个人在那个时刻为日后的发展设定了初步的规划。为了这个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晚上在帐篷里,孙策召集他的谋士们就过不过江发表看法,在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除了张纮,大部分人都认为应当在北方发展,他们认为这里有自己的根基,不能轻易放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故步自封,就是胆怯。

失望的孙策看到坐在一旁埋头思索的周瑜,问道:“公瑾,你怎么看呢?”

“过江,当然要过江。”周瑜站起身来,从容的目光俯视过在场的每个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你们不敢过江,完全是胆怯,怕失败后无处可逃,像你们这样的人怎么能在乱世中活下来?”

他详细地分析了当今的局面,北方有曹操、袁术这样的大军阀把持着,是很难战胜的,而孙家曾经对江东氏族有过恩惠,而且那里的军阀势力相对薄弱,局面相对来说容易打开一些。

“如果我们不过江,只能等着被歼灭,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争取,只能被历史淘汰,你们不愿意尽可以留下,我誓与伯符共存亡,成大业。”

寂静无声,周瑜的声音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里。他心里此刻也是百感交集,他心里也不是没有畏惧,到一个一无所知的地方去开展自己的事业,万一失败了,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但是他走出舒城就是为了发展,如果不能发展,他又何必辛苦这一趟呢?

周瑜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当他看到孙策坚定的眼神时,他知道这个人是和自己始终站在一起的。孙策给了周瑜最后的勇气,他斩钉截铁地肯定了周瑜的意见:“南渡,我们要去开创江东基业。”

周瑜觉得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他经历了这么多,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不能轻易放弃,他要从这里开始,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周瑜的觉悟。要从这里开始踏上征程。

确定了战略大方向之后,孙策继续召集谋士商讨如何部署,但凡这个时候,大家又开始踊跃发言,不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先讲出来再说,让领导听到自己的声音。

在一片喧哗声中,周瑜表现出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这种才能在他今后并不长久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提高并帮助着他。当军营里吵得沸沸扬扬时,鲁肃给周瑜使了一个眼色。尾随鲁肃走出军营,周瑜发现鲁肃早就在军营外的大道上备好了一匹马。

“子敬,你不打算留下来吗?”周瑜没有想到鲁肃竟然会选择离开,但是周瑜挽留的话还没有说出口,鲁肃的一句话就打消了他这个念头。

“公瑾,即便孙策真是一个明主,我也不能丢下家中老小随他过江。”够了,这一句就够了。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谁不想乘乱而起,雄立群英,鲁肃不是没有这个本事,但是他宁愿选择安守家园,守护自己的亲人,而放弃可能令自己天下成名的机会。鲁肃在周瑜心中的形象一下高大起来。

子敬,我们一定后会有期。周瑜目送策马而去的鲁肃慢慢消失在夜色中,转身再次回到军营去,他没想到自己会从这条路上离开。

但是周瑜不得不离开。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周瑜回到营帐里,孙策正在等他。

“鲁肃走了?”

“走了。”

“哦。”

孙策有话要说,周瑜看着他的眼睛,他似乎难以开口。“公瑾,一个月后,我便要过江去了。”孙策抬头看着周瑜,“我要你留下来,镇守丹阳。”就在刚才的决议中,周瑜帮助孙策取得了胜利,他帮助孙策选择了一条最适合的道路,但是周瑜没有想到,他自己却并没有走上这条路,应该说还没上路就被人给抛了下来。

周瑜此时郁闷得要命,在来投奔孙策之前,自己在舒城也算是个人物,一表人才,玉树临风,义薄云天,那家伙,谁不尊重啊,怎么一到孙策这儿,自己就成了被耍着玩的小丑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估计周瑜长这么大也没受过这委屈,当下就想转身离开。随便跟着哪个混都能得到比现在好得多的待遇,我是把你当兄弟才来找你,还义务为你带来了粮草,难道这就是我应该得到的结果吗?

周瑜很委屈,孙策似乎比他还委屈,苦水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倒了出来:“我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虽然我身边这些年来也聚集了很多的人才,谋士有,武将也有,但是支持我过江的,能坐镇后方的只有你,也只能是你啊。

“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但是我真的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了。”

面对孙策的诉苦,周瑜迈不开脚步了,他知道对于一个没有巩固后方,刚刚兴起的军事集团而言,几万大军要南渡长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盘上开打,后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周瑜的拳头攥紧又放开,他内心很矛盾,孙策的处境他很明白,但是周瑜就算再够意思也还没有境界高到去为了成全别人牺牲自己的前途。

作为一个后勤部长,除了不会缺吃少喝以外,还能有什么发展空间?待到前方的大将功成名就的时候,自己早就被人遗忘了。

看到周瑜不吭声,孙策也在紧张地等待着,坐镇后方,周瑜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性格隐忍,谨慎,能力超群,而且和大财主鲁肃关系那么铁,除了他,还有谁能胜任这个工作呢?

“好吧,我同意。”周瑜的话虽然是孙策所期待的,但是听到这话后,孙策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周瑜没有多耽搁,第二天便收拾东西离开了。周瑜没有跟孙策闹意见,也没有消极怠工,在之后孙策冲杀疆场、攻城杀敌时,周瑜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坐镇,从事着发发粮票,调调人手,和鲁肃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顺便再从鲁肃那儿要个几百担的粮食这样的后勤保障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在周瑜后勤保障有力的条件下,孙策的渡江战役进行得有条不紊,他势如破竹般的攻击几乎无人能抵挡。孙策严明军纪,坚决搞好军民关系,所以所到之处,百姓都是夹道欢迎,孙策在群众中的人气骤然飙升,红得发紫,紫得发亮。

而周瑜依旧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过着和之前十几年一样的日子,但是他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时间过去得越久,周瑜便越不后悔,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谁还能认真地守在一隅,认真地做好单调的工作呢?

鲁肃有时候会善意地提醒周瑜,孙策说不定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已经把他给忘到脑袋后头去了,但是周瑜知道,孙策一定不会忘记的,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就好像孙策可以让他为自己镇守住后方,而自己也可以答应他一样,这就是一种不会去怀疑的兄弟感情。

只有在自己的帮助下,等孙策彻底地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他们在一起开拓霸业的愿望才能实现,周瑜相信,那一天不会很久,其实,周瑜想得很对。

周瑜在后勤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时候,孙策可是一直没忘记这个鼓励他、支持他的好兄弟,如今还是没名没分地为他服务。

公瑾,再待几日,我们便一起开拓江东基业。

伯符,兄弟之间的情意,舍我其谁呢?

他们重逢的日子没有太遥远,孙策已经初步占领了江东,在那片土地上,孙策为自己迎来了一个人生的高峰,此刻,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周瑜,是时候该兑现自己的诺言了,他们兄弟要一起创业。

接到孙策的信后,周瑜再次收拾行李出发过江,他从幕后终于要走向台前了,而且在那里,周瑜将会打下人生中的第一个胜仗。

笮融严重被忽悠了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周瑜领着自己不多的兵力渡江去和孙策会合,历史上最抢眼的兄弟黄金档开始了他们的首度合作。

攻克横江、当利,击破张英、于糜等地方,夺得了大量的军资储备,孙策和周瑜在军营中开庆功会。

缺口已经打开,接下来便是一鼓作气地攻入曲阿,但镇守曲阳的刘繇并不是任人宰割的书呆子,这几年下来,他在曲阿附近布置了不少防线,彭城相薛礼据秣陵城,下邳相笮融兵屯县南,都依附于他。

周瑜很聪明地避免了与强力部队直接碰面,而是学习了顾恺之吃甘蔗的精神,先拿弱的一方开刀。

先攻笮融,他这样的土包子自然不会是周瑜的对手,没两个回合就被打得跑回去关紧城门,说死也不出来了。孙策很恼火,想要继续攻城,但是周瑜告诉他,不需要着急,这个可以留到最后来打。

于是孙策扭头去打薛礼,薛礼大败而逃,然后去打樊能,灭于糜,转了一大圈下来,继续去敲笮融的大门,出来打啊,还没打完呢。

看到孙策还惦记着自己,笮融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出来战斗,但是傻人有傻福,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孙策的军队突然快速地撤退了。

搞不清楚状况的笮融坐立难安,在自己营帐里原地转圈,突然他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之前无数人用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继续采用的主意:刺探。

挑选出一名体形瘦小、身手矫健的士兵,命他去孙策的军营中看看,到底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两个时辰后,士兵带回了一个令笮融哭笑不得的消息:孙策死了。

怎么死了呢?笮融记得白天的时候那小子还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被我们射出去的流箭射死的。

这样也可以?真是天意啊,被喜悦冲昏头脑的笮融急忙安排部将于兹领兵,准备乘胜追击,收回失地。

两个时辰后,他又得到了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消息:孙策还活着,不仅活着,还生猛异常地砍了我们很多弟兄。

大家不要奇怪,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阴谋,孙策的确是被流箭射中摔下了马,却没有生命危险,只是射中了小腿而已。至于那个士兵的话,我们不得不再重复我们前面就提到过的一句名言: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周瑜料到像笮融这样谨慎到胆怯的人,一定会派人过来打探,便吩咐加强警戒,果然抓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

还没拷问,来者就把身份、目的和盘托出(有这样的部下,不知道笮融有何感想),周瑜在他耳边说了一番悄悄话。于是便有了如上那番场景,在此不赘述。

装死这招给了笮融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之后的事情便简单了,攻海陵、湖孰、江乘、句容,最后直接拿下曲阿,刘繇跑路,手下兵士也纷纷弃械投降,他一败涂地。

在这次巨大的胜利中,周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刘繇的军队战斗力也不差,人数也不比孙策的少,但是却失败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