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乡镇财政基础知识
3279200000011

第11章 乡镇财政概述(8)

4.政府投资

(1)政府投资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市场不宜或不能完成的资源配置任务。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私人不愿投资这些产业,但这些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必须由政府进行投资。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上与市场形成互补,从而发挥着促进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基础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投资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增长,但非政府部门投资基础性产业受财力有限、预期收益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个时期内,保持政府投资的适当比例,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投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政府投资数量大、作用力强,它的投入能大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积累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国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的示范、诱导作用,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我国从1998年开始每年用发行国债所筹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而且还刺激了个人消费与企业投资,保证了从1998年到2009年连续十一年每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在经济繁荣时,总需求过旺,国家可以减少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的示范、诱导作用,可以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5.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付的重要形式,增减财政补贴不但会影响社会需求而且能调节社会供给,因此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1)财政补贴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当经济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增加消费性补贴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性补贴可以扩大投资需求,从而产生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当经济过热、社会需求膨胀时,减少补贴则有抑制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

(2)财政补贴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补贴是政府间接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当一些因客观原因不具备市场竞争条件,又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需的产业难以通过市场获取平均利润时,通过财政补贴给予这些行业、企业适当的补助,如我国目前对“三农”的大量补贴,可以促使资源在这些部门中保持适当的配置比例,从而产生优化资源配置的调控效果。

(3)财政补贴对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财政补贴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进行适当的救济性补助,可以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收入公平分配的调控效果。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二)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如同财政政策一样,其最终目标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有四个: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对上述四个目标是不能同时兼顾的,即不可能在同时期同时达到四个目标。一般说来,不同的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作了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定表明,国家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将稳定货币币值作为首要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为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以此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货币政策的类型

根据货币政策对社会货币供应量所具有的不同调节功能,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又称膨胀性货币政策或“松”的货币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有价证券及中央银行降低存放款利率等手段,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总需求不足,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有价证券及中央银行提高存放款利率等手段,抑制或减少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通过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少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减少社会总需求。

3.中性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等于货币需要量的政策,它对社会货币供应量及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性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四)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信用手段。它通常划分为四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通称“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集中到中央银行,是为了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和存户的利益,也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它是中央银行最基础、最重要的调控手段。

当经济繁荣,需求过旺,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现金资产(超额存款准备金)减少,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不足,发生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超储准备,使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现金资产增加,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10%,1988年调高为13%,1998年调低为8%,1999年11月21日再次调低为6%,2003年调整为7%,从2004年开始,有些行业出现了过热的情况,因此2004年4月25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7.5%,2006年7月5日为8%,2006年8月15日调整为8.5%,2007年12月25日调整为14.5%,2008年6月15日调整为17.5%,2008年12月05日调整为15%,2010年5月10日调整为17%,2010年11月29日调整为18.5%,2010年12月20日调整为19%,这些调整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时所作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货币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政策。

当经济繁荣,社会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会上升。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降低,就可能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扩大其信贷规模,从而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总需求。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信用规模的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的证券买卖活动(主要是政府债券)可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将货币投放出去,引起信用的扩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还是其他部门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都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在这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称之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②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③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在消费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通过提高第一次付款最低金额和缩短分期付款的期限来控制消费信用,起到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的作用。

(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以抑制过度的投机。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

3.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1)利率最高限。利率最高限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和为谋取高利而进行的风险存贷。

(2)信用配额。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供给相对不足,这种办法被相当广泛地采用。

(3)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规定流动性资产占存款的比重。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易于变现的资产等。

(4)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中央银行以“银行的银行”的身份,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直接限制放款额度、明确各家银行的放款和投资的范围等。

4.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中央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都能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它们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因此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就是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双松”政策配合

松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降低利率、扩大再贷款等措施来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双松”政策的实施结果表现为社会需求快速增长,并以此推动经济发展,但同时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双松”政策一般是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