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乡镇财政基础知识
3279200000012

第12章 乡镇财政概述(9)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双紧”政策配合

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政府支出规模限制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利率来压缩信贷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总需求的过速增长。“双紧”政策的实施结果表现为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双紧”政策一般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信用规模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防止通货膨胀。这种政策组合效应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的增长。但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总需求膨胀和经济过热;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控制通货膨胀。

(二)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

自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1993—1997年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我国从1993年开始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如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等,造成1993—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的内涵。第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把财政支出的增长势头控制住;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严禁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第三,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等。

(3)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成功地使经济过热降温,社会总需求减少,遏制了高通货膨胀,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96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落至6.1%,但仍保持了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着提高,取得了既遏制通货膨胀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在低通胀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格局。

2.1998—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与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类型上属于扩张性、宽松的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1997年2月,泰国首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并产生了连带影响,迅速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欧洲、拉美和美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一是出口需求锐减。出口增幅逐月递减。1998年上半年的外贸出口额为869.8亿美元,同比增长7.6%,与1997年同期的26.2%和1997年全年的20.9%形成鲜明的对比。产品出口的减少引发其他产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减少。二是外商投资下滑。金融危机的爆发,大量国际资本回流到欧美等其他地区。从1997年起,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明显下降。第二,内部经济环境。1996年在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我国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疲软、失业增加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由于国内外市场疲软等一系列原因,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

1997年只比1996年增长5.7%,增幅比1996年回落8.1个百分点,1998年的增幅也只维持了1997年的水平。二是居民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有增无减。由于迅速推进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人们的未来预期支出增加,再加上失业率高、就业前景不好等因素,人们不得不将收入的更大部分储蓄起来,造成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相应下降。据统计,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96年比1995年上升了29.87%,1997年又比1996年上升了20.14%,储蓄的大量增加减少了社会的消费需求。三是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投资预期收益下降,缺乏投资信心。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1997年增长幅度下滑至8.8%,比1996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这必然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适度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内涵。第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降低利率,从1996到2002年连续八次降低利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9.18%降为1.98%,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0.08%降为5.31%;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3%下调到8%;大幅下调再贴现率等。第二,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政府在1998年首次选择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提高职工工资、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整税收政策,达到增加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等目的,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1998年增发1000亿元、1999年增发600亿元专项国债,2000年发行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6年多增发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国债都专项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社会性投资的增长。

(3)适度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到2004年已见到明显效果:其一,成功启动“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1998年至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速度5年来平均达到了11.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了29152.5亿元、31134.7亿元、34152.6亿元、37595.2亿元和40910.5亿元。到200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实现102397.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跃居世界第六位。其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推动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其三,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其四,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其五,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