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安“心”长大的57个秘诀
3321600000002

第2章 家有时也会伤人——孩子有问题,大人应先自省(1)

“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凡是没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多在父母身上,或者是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或者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说,孩子有问题,父母首先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作为家长的您真心地希望您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那么,就请您从现在开始,摒弃那些错误的教育方法,让您的孩子健康的成长。

1.孩子有问题了,大人应先自省

一盏心灯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无形的榜样。如果父母做人做事总是南辕北辙,势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性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教子现场

一天早上,妈妈送丁丁去上学,在楼下碰到了刚吃完早餐回来的邻居张爷爷。丁丁不仅没有跟张爷爷打招呼,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张爷爷招呼他,丁丁也只是勉强应了一声,表现得非常没有礼貌。

等张爷爷走了后,妈妈严厉地对丁丁说:“丁丁,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对人一定要有礼貌,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丁丁鼓着腮帮子顶嘴道:“妈妈,那你为什么不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呢?”妈妈听了丁丁的话,顿时语塞舌结。

“病”由家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个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事实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无形的榜样。如果父母做人做事总是南辕北辙,势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性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懒散、任性、没有耐心、不求上进、不尊敬长辈、不体贴父母、不懂人情世故……可是,父母却从来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人大打出手;有的父母则当着孩子的面,随地吐痰;还有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他们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比如说,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

当父母把脏东西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当父母随处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乱丢杂物……一个自私的父母很难教育出一个无私的孩子,心胸狭隘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度的子女。

东东是一个刚满12岁的小男孩,读小学6年级。东东的父母对孩子教育很严格:放学以后不许玩;作业做不完不许玩电子游戏、不许看电视。如果东东不听话,轻则责骂,重则痛打。但遗憾的是,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却没能使东东成为一个好孩子。

原来,东东的父母整天沉迷于“修长城(打麻将)”,没有重视对孩子的身教。他们以为只要对小孩子严厉一些,骂几句、打几顿就会听话,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一个周末,东东的父母“修完长城”后回到家里,却发现儿子正和几个小伙伴打扑克。真可谓是玩得热为朝天,每个人的脸上都贴了不少纸条。东东的父亲见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动手就要打。东东一边大哭,一边喊:“我作业都做完了。为什么你能玩麻将,我就不能打扑克?”

听到儿子的这句话,父亲扬起的巴掌终是没有落下来。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的言谈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父母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是敷衍的,心里是不服气的;如果父母做到了,不用言语,孩子自然会照着做。

指点迷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示范效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父母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绝不能做那种说一套、做一套,在外一套、在家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君子。如果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父母首先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来;如果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父母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才能让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心服口服。

前苏联还有一位著名教育家马可连科也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

2.父母应“同唱一支歌”

一盏心灯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识,只有父母“同唱一支歌”,孩子才能从中得到益处,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

教子现场

马柯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有一天吃晚饭时,又因为一点小事与爸爸发生了争吵,爸爸举起手中的筷子要打他。这时的马柯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爸爸手中的筷子,并把爸爸按倒在地上一顿暴打。

看到这一幕,全家人都惊呆了。从这以后,马柯稍不如意就对爸爸大打出手,这时的爸爸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大家可能都想问,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马柯的爸爸从小就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来教育孩子,他认为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但是,马柯爸爸严格也是出了名的了。马柯读小学时,有一次因为撒谎、逃学,被爸爸打的遍体鳞伤。马柯妈妈则反对爸爸的严格,她是过于偏爱孩子、溺爱孩子。有时爸爸打了孩子,她就会在一边拦着、护着,心疼得不得了,还哄着孩子说:“别哭,咱长大了再揍他。”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马柯有点失去了自我,慢慢的变得郁闷了,脾气也暴躁了,总想找人发发脾气。

在高考落榜后,马柯终于爆发了。此时的马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沮丧,自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打骂爸爸的极端行为。

“病”由家生

长期以来,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不一致,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例如,孩子做错了事,爸爸想和他讲道理,妈妈却不耐烦地动手就打;或是母亲想和孩子讲道理,父亲却来实行棍棒教育。中央教科所曾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进行过一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态度不一致而经常发生争吵的有34.3%。

志志今年8岁了,爸爸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所以志志的生活水平也就比一般的同学要高。志志想要买什么东西,只要不是过于昂贵,向爸爸妈妈撒撒娇,愿望也就满足了。

不过志志的妈妈是一个比较节省的人,她怕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因此不想再给孩子零花钱了。志志爸爸却认为,应该每天给志志一些零花钱,怕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没钱用。所以,志志的爸爸就偷偷地给孩子钱。

结果,志志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了,最后竟发展到了从家里偷钱的事件。直到发生了这种事,志志的爸爸妈妈才认识到教育不一致的严重性。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对孩子“爱”的投入方式不一致、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等方面。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孩子容易形成两面性人格;容易形成对父母的不理解到怨恨的心理;由于长期处在“不知听谁的好”的矛盾心态中,会使孩子导致遇事时无所适从,优柔寡断;长期的矛盾教育还会导致孩子对谁都不信任,容易形成“看破红尘”的颓废心理,缺乏责任感。

因此说,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的所有长辈,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集“严”、“爱”于一身,教子有方、爱子有度。不管是严格也好,慈爱也罢,都应该保持统一,且合理有度。该严的时候一起严,该慈的时候一起慈。需要严的时候真正地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指点迷津

要想在教育孩子问题的保持态度一致,父母须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

一是整个家庭的短期、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脱离不了整个家庭发展的大环境。制订这个规划,可使家庭的生活目标更明确。

二是近3年内对孩子的规划。有了近距离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多头”教育。

三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在性格和品质方面,这是父母处理有关孩子问题的前提和目标。

四是提前做好沟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一方观念和方式与另一方发生冲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闹矛盾。即使有一方处理不妥当,也要等孩子不在场时,双方交换意见,统一教育方法,再由对方自己去纠正处理。让孩子看到父母当面争吵,孩子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大人们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共识,如果不能“双剑合壁”,孩子尽管能够适应,但成长多会有阻力。只有父母“同唱一支歌”,孩子才能从中得到益处,获得健康成长。

3.不要把您的坏情绪转嫁给孩子

一盏心灯

父母性格温和,孩子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难免心浮气躁。

教子现场

在一次亲子交流会上,有一位母亲这样倾诉:

“我的孩子自控力太差,嘴上虽然答应得好好的,但总是做不到。每天做作业,我都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我真的不知道为他操了多少心。现在我跟孩子在家里就像对头一样。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想到孩子的爸爸每天那么辛辛苦苦工作,而我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现在真的是又着急、又难过。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了可怎么办?”

这位母亲在倾诉中充满了焦虑、忧伤、失望和无可奈何。

“病”由家生

面对这样一个母亲,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她本身的情绪问题。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如果孩子每天面对是爱唠叨,经常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也肯定是很糟的。父母也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美国某儿童医疗中心曾对一些美国家庭进行过调查,他们发现,如果父母患上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患上焦虑症的父母,一般是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过度批评,对孩子过度保护,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

孩子在父母的坏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但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坏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内心的矛盾使他们变得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症。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等反抗行为,丧失自尊和自信。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对孩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性格温和,孩子的性情自然也就平和;父母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难免心浮气躁。

如果一个母亲遇到问题和不快,在家摔东西、暴怒、哭泣……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很容易会被孩子学去。如果一位父亲,因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经常在家发脾气,他的孩子一定会产生焦虑、压抑的心情,并逐渐学习到父亲的行为方式。在遇到类似的压力后,会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控制情绪是做父母们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受益的将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

指点迷津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做父母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特别注意情绪控制,谨防孩子因父母的坏情绪而影响到正常的心理发育。

为了不把坏情绪传给孩子,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以免给孩子太多负担。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必对孩子说得太详细,只需要对孩子说:“爸爸在工作上碰到了一点麻烦!”或者是:“妈妈今天心情不好!”就够了。

二是要承认自己的心情不好,并要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自己的问题,与他无关,叫他不要担心。可以对他说:“大人也有大人的问题,我们必须自己去解决。所以,你不用担心。”或者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我心情不好,你很不高兴,是不是?”还要告诉他:“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很愉快,但仍然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