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教材即将和读者见面之际,我们的心情用“忐忑不安”来形容最为贴切。作为一本沿袭传统新闻理论并力求结合业界实践揭示体育新闻传播规律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矛盾中摸索前行。现在,利用本书的前言,将这些困扰着我们的矛盾和盘托出,目的是能为今后的体育新闻教学和研究留下一些思考,也为个人的学术生涯打下一个务实的基础。
一、作为本科教材的权威性、通俗性和新学科建设的短期、超前之间的矛盾。
一本本科生的教材,特别是被冠以学科概论的题目,需要编写者深入浅出的介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发生发展规律;又如新闻传播学这类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还需介绍该学科的业界概貌和动态。但是,作为新兴子学科,体育新闻学成规模的本科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大多数的新闻学出身的专业教师又缺少对体育学科的了解和研究,可以说,写好一本基础体育新闻学的入门教材,时机远未成熟。
但是,体育新闻教学的实践需要又迫在眉睫。体育新闻本科教育大发展的这几年,适逢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背景,本科学生人数连续翻番,教学任务激增。现实的情形是教师上课只是单一借鉴新闻传播学或体育学背景知识体系,学生更是无基础教材可以依赖,国外的教材又存在“国情”的差异性。
就是站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们接受了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力求做到的一点是:让我们的学生能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和尊重他们将从事的职业,这里没有沽名钓誉、没有恶意炒作、没有刻意渲染;有的是蕴含在科学理性之中的激情!
二、体育新闻学科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时间不长、研究成果过于分散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学科研究素养和能力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体育新闻学的两大母学科分别是新闻传播学和体育学,二者皆是体系庞杂的综合学科,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体育新闻学的研究历史不长,体育新闻受到关注也是近些年的事情,可以说,在两大母学科中,体育新闻学都是边缘学科,还没有汇入主流研究的视野。
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希望做到的一点是搭建体育新闻学研究体系,读者从本教材的章节目录中就可以看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详细分析见绪论)。
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现在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企业不缺制造能力(Production),缺的是创造能力(Creation)。我们发现,因为无本可依,这本教材的体例本身就是创造,但这种创造成果如何,仍需要学习者的检验。
三、应该如何把握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程度
首先,作为教材,它本应是该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体现,是对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
其次,鉴于目前体育新闻学领域的研究处于初级状态,以及本教材较新的编排体例,大量的寻找和借鉴母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途径。为此,我们在借鉴时本着三个原则:
(一)尽量做到对两大母学科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的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幸运能够站在新闻传播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点上,感受交叉学科的魅力。
(二)力求在自己提出的理论框架内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大部分的成果就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来讲,基本上与体育新闻学无关,只有在本教材的体例下,这些成果才呈现出了特殊的价值。
(三)我们把引用到的文献出处全部标注出来,一是表达对研究者的尊重;二是从学术自身的规律分析,一部如此庞杂的新学科基础性教材,涉猎的学科范围、研究方向如此之广,编写者较强的依赖文献才是合理的表现。
在前言接下来的部分,将对“体育”表达一番个人的研究所感。
体育是什么?
2005年末,我们周遭还是弥漫着对体育的种种误解,层层叠叠,挥之不去。我很庆幸自己是从体育的外围进入体育内部,带着客观、冷静的眼光来接受和评价它的。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更愿意把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体育是人学!这里指的人是健康、充满朝气的人,是你我他。所以说,体育学意义上的生命科学研究是普适性的又是应用性的。
体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就我个人观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研究难度是最具有挑战性的!
何以言此?
首先,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是基于整体体育学科而言的,或者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大体育”概念;而相对于体育学中的自然科学,某一个研究领域带有较强的自组织特性,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方法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确定性和规范性,所以某一方向的研究成果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相继产生;虽然体育训练学尚未建立体育竞技学科的体系,但是,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优秀的实践者,似乎可以在训练经验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间寻找到突破口。而脱离了“整体体育学科”仅以精神意义层面为对象进行的人文研究,往往被称为“不具科学性”;但“掌握一门综合学科的本质规律”,委实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学科的转向。可以说,在一个渐渐走向务实的社会环境中,更多的实证性研究将成为社会科学的主流。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新闻传播学领域里,从文学门类中真正分离出来,奠定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社会学科体系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的中心任务。其中的难度在于需要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规范有确实的理解和把握,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对传统文科教育的颠覆。
最后,还要重申:在难度较大的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体育新闻研究又是全新的。它涵盖了新闻传播学、体育学两大综合学科,涉及的母学科重叠交错。它的学科范围到底是什么?体育新闻到底有无自身规律?可以说,我们的这本教材仅仅试图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了些整理工作。在这里,我首先感谢贾静老师,本书中由贾静编写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中的第一节、第二节。其余部分由本人编写。同时,我还要感谢研究生马良、荀娟,他们负责书中图表制作和部分文字校对。
我还要再次感谢本书引文的所有作者们,作为新学科最初的研究,离不开大量的基础研究,正是这些基础成果搭起了交叉学科的平台。其中尤为感谢那些硕博论文的年轻作者和他们可敬的导师们,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不仅吸取了营养,而且对他们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表达敬意!
当我们这本教材付梓之际,正值体育媒体的“冬天”。一些或老牌或新锐的媒体倒掉了,一些如日中天的媒体萎缩了,但从中我却看到一丝真实。
体育新闻传播的是体育科学和体育文化!这是我个人一贯的主张。在一个渴望民主、和平、富裕的社会中,体育可以教化个人和群体如何达到心中的理想,如果这一认识被认为言过其实,至少,真正的体育可以带来真正的娱乐!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需要的;这更是每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体育新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体育新闻专业学习者共同的责任,愿我们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