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买卖机关》篇说:“交易之时,即要讲明价钱银水,若含糊图成,齿下不明,至会账必然混赖。允与不允,决于当时,既已成交,转身嗟怨,此非君子道义之交也。”又说:“至诚忠厚,虽无能干,其信实正大可取。纵有妙才转环之智,若丧心丧德,设诡设诈,此不可交。”这里讲究的是商业的诚信之道。交易时要明码明价,表里如一,说是如此,实便是如此,切不能使用诈骗之术。而若一旦成交,双方承认后也不得反悔,不能转头就抱怨,这不是君子之道。商人有了诚信,尽管最初看似吃了些小亏,实际上这种诚信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一段时间后即可看得清清楚楚。在商业伦理中,诚信要比智慧更为重要,因为“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才可修业”。
《士商类要》最开始从《乾坤定位》、《人伦三教》、《先贤名士》、《丧礼古制》讲起,进而讲到人的起居、四时杂事。然后进入重点,是为《立身持己》。其中有一句很是警醒:谶语近于娼,混语近于忧。
这第一层意思在于,做人要真诚实在,不能妄加议论,“唯知有己,好议人之差错,不责己之过失,嫉贤妒能,重利忘义,尤善于拒谏饰非,难逃乎口评众论。一日时衰运去,祸起萧墙,盖为不仁之所召也。”
第二次意思在于,做生意的死忌,乃是嫖和赌。我们若是遇到了有这两种倾向的生意人,那一定要避而远之。俗话说,吃、喝、嫖、赌、抽是五大毒恶习。明代的《生意世事初阶》对学徒有远离烟酒之训诫,谓“烟酒最为误事,有损无益,切不可勉强,致坏身体”,并称“酒乃杀身酰毒,色为刮骨钢刀”,要“戒之慎之”。其实宽容点说,吃、喝、抽三者还尚可忍受,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这不会动摇人之根本。
但赌却可以让万贯家产一夜之间倾荡,嫖可以让人以色迷身,把精力都用在了招蜂引蝶身上,哪里还能聚拢财富呢?《士商类要·醒迷论》直言:“楚馆秦楼非乐地,陷井之渊薮矣乎;歌姬舞女非乐人,破家之鬼魅乎;颠鸾倒凤非乐事,妖媚之狐狸乎!”又写了《戒嫖西江月》来强调:
花柳风情休恋,椿萱甘旨应供。烧香剪发总成空,海誓山盟兼哄。识破不遭罗网,执迷定坠坑中。身家保守免飘蓬,结发佳人相共。
风月全凭脱洒,举动务要端庄。誇能斗胜圣刚强,岂是宽宏雅量。富贵何须卖弄,有麝自然馨香,任君做作在他行,毕竟他行见广。
《醒迷论》更强调要“锐志坚持,必不堕于勾引”,应是“宁甘清淡,不以利禄关心,正大光明,唯求洁白,虽大食峨冠置前,不能移其志也”。唯有这样,才能富贵盈身。
10.君子与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文化常谈的一对概念,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从国学的角度讲,一种解释是,君子是德行好的人,小人是德行不好的人。另一种更深刻的解释是,君子具有大我格局,胸怀天下,有担当,有责任感,德化四方,泽被百姓,能引导民众,如风行水上;而小人仅有小我气度,其生活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名利,总是藏着、掖着自己,优点看不清,缺点也看不清。君子和小人的核心区别,在于格局的大小、气象的有无、眼界的高低、胸怀的宽狭。
我们来归纳一下,小人做事的规律和方法。
若是普通的小人,一大特点是转念即深。就是做事时,本来都敲定好了计划,结果他还要提一些自己的要求。当我们不能满足他的私欲时,他就会中途退出。这样一来,计划被打乱,接下来的事情也许都做不成。但是小人不管这些大事小事,他们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在这件事中得到好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道义为追求,小人以利益为追求。大家在做企业管理的时候,就会发现单位有两种人,有一种人是说“这个事情该做”,领导要求员工加班,把某项工作完成,他马上回答说:“行,没问题。”不仅做了,而且还能做得很好。还有一种人会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比如“我家里有事”。其实原因很简单,什么好处都没有的事,他是肯定不做的。
义利之辨,是中国文化衡量君子和小人的尺度。大而言之,所谓“义”,就是道德;所谓“利”,就是利益。可以说,“义”最初是从“仁”中生发而来的。《孟子·尽心上》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孔子讲的“仁”,本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完美的道德状态。而到了孟子这里,开始讲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仁”的精神,那就靠“义”,见诸于事,乃是由“仁”的内心,向外生发的做事原则、做事规范、做事方法。其核心观念即是责任。
尽管商业是“在商言商”,但天下之事不能完全依靠“利”来衡量。这个道理放在企业的管理中,那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或中国的企业,更重视的是以“义”为中心的道德要求,这与西方的管理学理念相差甚远。
西方的零售企业在中国推广的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种中西管理意识差别的问题。他们在北美、在欧洲,用西方的管理模式都非常顺利。而到了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总感觉是“按了葫芦起了瓢”,总有不平整的地方。比如说清洁工需要清洁拖地,西方的管理理念是量化,明确要在几点清洁、拖地要拖几遍才算合格的条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些是不生效的。即便地拖了三遍,但每一遍都不好好拖,它还是不干净的。其实,这是因为在西方的管理意识中,没有很好地融入“义”的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我们企业家去深入思考个中原因。
若是管理者没有气度、没有格局,那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难言成功。
一是没有方向,做事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有时候拥有了瞎猫撞上死耗子的运气,也许就成功了。但实际上,从整体看来,做事没有规划,没有方向,到最后一定是输家。比如说,有些人做生意有从众心理,看着别人做什么生意赚钱,自己也马上跟风去做。这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紧随着市政绿化效益也不错,很多公司开始转手,一会儿做土地贸易、一会儿做绿化。而这两个行业现在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很容易就会被淹没在众人中,别说盈利,有时候本钱都难以保障。还有的人看到担保赚钱,营业利润高,然后就抛掉在房地产业中辛苦打下的江山,重新去开展担保业、保险业等。我们说,在任何一个时期,总有一个行业的利润是惊人的;但另一方面,大企业若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多元化,能在几个行业内齐头并进。但这种行业间的游刃有余,不是在别人赚到钱后的盲目跟风,而是需要用自己的眼界,提前做出预测与判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从现在的市场趋势中,从细微处、从别人不经意处,看得出在三五年后,什么行业是最有潜力的行业,然后在其他人未反应过来时,就先下手为强。只有这样,方才是商业致富之道的上上策。
二是没有志向,每天浑浑噩噩,缺少长远的目标。就像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以后就买房子,然后买车,觉得自己有了钱,就远远高人一头,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懂得进一步规划。
三是孤芳自赏、朋友稀少。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从商的人不可能是单打独斗。优秀的企业家,都有如同蜘蛛网般的人脉,一个人的为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在平日的工作中,必定顺风顺水;而一旦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会有朋友伸出援手,不至于让他自己深陷低谷。
一般来说,成就事业必不可缺少四类人:
第一类是高人。高人不一定是样样都高明,但只有一样高明,而他又愿意在这件事上指点你,那就足够了。比如有精通投资的、有精通法律的,当你的公司遇到了这类问题,你去询问他们,也许轻轻地一点拨,你马上就茅塞顿开,问题与困境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类是贵人。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若干次拐点,或者低洄处。在这时候,贵人就是来提携你的人,他可能给你一单生意,就能让你的企业起死回生;或者给你打一个招呼,你的企业就能够不断地发展;甚至说给你一个专利,那么企业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第三类是友人。所谓友情,那就是“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在世界中都是很孤独的,总要有个能倾诉的对象。当你遇到重大的投资意向的时候,你跟谁去商量?当你有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你跟谁去分享?当你心里面有苦恼的时候,有时候连夫妻间都不能谈的时候,那你这个时候跟谁讲?只有朋友。可以说,朋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而如果我们真的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了精神如同一体的朋友,那要记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第四类是小人。小人磨砺或者小人刺激,当有小人是你的强大对手,反而会激发你的斗志,能够更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我们看到有些小企业,最开始是顺风顺水,发展迅速,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吞并了几个小企业后,反而焦躁起来,到处跌跟头,最后倒掉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竞争对手的激励。
11.穷人和富人
要是按照财富来分,社会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具体来说,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够养活自己或自己应当赡养的人,以及低于当下的最低生活水平者,应该算作是穷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完全能够养活自己和自己应当赡养的人,以及高于当下的平均生活水平者,就应该算作是富人。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只要存在贫富差距过大,那不论是何种政治体制,都要马上解决贫富矛盾的问题,否则很容易在一些小事的诱发下发生暴乱。这虽然不能生硬地定性为阶级矛盾——因为穷人不是永恒的,富人也不是永恒的;穷人可以成为富人,富人也会蜕变成穷人,但在实际上,2%富人占据了国家98%的财富,98%的穷人却只有2%的财富。穷人勤奋工作却享受不到自己创造的财富,甚至还要忍饥挨饿,富人不劳动却能坐享其成。更严重的是,穷人与富人的地位还是“世袭”的,穷人的孩子看不到希望,而富人的孩子含着金汤匙出生,不需要奋斗,靠着遗产可以过完优越的一生,这个结个婚花费几千万,那个家有豪车三四十台,有的还有私人游艇、私人飞机。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富二代”无所事事,反而成为社会的负面能量,并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最开始是穷人的不满,接着会出现仇富意识,穷人经常的骂人是:“为富不仁”、“无商不奸”。而富人呢?其实对于许多富人来讲,他们并不差钱,金钱在他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个数字而已,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问题。但糟糕的是,他们把自己与穷人的关系变成了简单的金钱关系,似乎谁有钱,谁就最有人格,谁就最应该受到尊敬,谁就属于社会的“上等人”,谁就处处应该受到“照顾”。到最后只剩下彼此的不和、勾心斗角,甚至仇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世界上的人是谁养活了谁?到底是由穷人养活了富人,还是由富人养活了穷人?是富人剥削了穷人,还是穷人被富人进行了掠夺?作为政府,是应该站在穷人的立场上说话、保障穷人的利益?还是站在富人的立场上说话、保障富人的利益呢?
很多国家,比如美国、英国都是两党轮流执政,有的党派代表的就是穷人的立场,有的党派则代表的是富人的立场。比如说在美国,共和党代表富人,更倾向于支持军工企业的集团;而民主党代表穷人,着眼于改变之前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格局。从这里也能总结出一点规律,那就是,当经济形式下滑的时候,多是代表穷人利益的人当选;当经济繁荣的时候,多是代表富人利益的人当选。可以说,政府站在谁的立场上,是取决于经济形式的走势。
近年来泰国政治动荡,起因是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也是不少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通病。泰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信2001年当选总理后,在扶持农村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花费了大量心思,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穷人的生活。但这却触碰了许多富人的利益,于是他们组成了反对派,几乎是公然对立。结果是什么呢?穷人几乎没什么有效的办法抗衡,因为富人们控制了太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对于泰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于是,在反对浪潮中,他信辞职了。
当年,这件事引起了东南亚的一段波动,很多国家从中反思。如何面对更多群体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必须确保建立一个公平分配国家财富的机制。
从富人与穷人本身的角度说,两者的关系也是交替上升的。第一代富人,最初也是穷人,但他们成为富人后,就会利用手中的财富和借助财富获得的权力,制定一整套对自己有利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试图将其本身的地位固定化。一段时间后,穷人开始试图从改善到改变这种情况,他们合伙打击富人、夺取富人的财富,认为只有消灭富人,平均财富才能产生公平公正的社会。在其中,会有一部分人努力让自己也变成富人。而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像第一批富人一样,开始认不清自己,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