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3381200000003

第3章 再版序言

雷原教授的《〈论语〉——中国人的圣经》,修订版马上出版,我真为他高兴。他的修订版,仍然沿用原来体系,即十篇:人性、礼法、仁爱、中庸、君子、学而、识人、为官、为政与人生。这十篇的划分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的总结,这样既有利于读者正确把握《论语》的要领,也有利于结合当下的实际与读者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本次在修订中,继续沿用原来的体系,也说明这个体系还是成功的,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本次修订虽然加了一些内容也修改了一些文字,总体而言改动的地方不多,但是修订得很到位,高屋建瓴,较上一版放眼更远,关注更广,探求更深。具体而言,修订前的《论语》与商业社会结合紧密,倾向于商业文化,修改后则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并且未来人类的主流文化仍然在农村、在农耕文化,而商业文化须在农耕文化核心价值即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中庸等的指导下进行改造,只有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将个人本位与利他主义结合起来,将唯物与唯心结合起来,将农业与商业结合起来,将天下主义与国家主义结合起来,从而在尊重天下大局、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农业为本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发展才有存在的价值。

在礼法篇中也明确提出了礼法合制的思想;在仁爱篇中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出于“仁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中国文化永远在向上进取,虽然需要物质财富的支撑,但志向一直在道德、在于修齐治平方面,而不像西方商业文化,将人的立足点放在物质层面,倾于向下;在学而篇中,明确了教育重在以学生为本,言下之意就是教育在于学生自性之发扬光大而不在外在的知识等的灌输,并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自由精神在中国由来已久,有很深的历史传统,并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道统高于政统,学术一直在指引政治,因此,认为教育自由精神在当今中国推行起来并不难,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能在教育自由方面有所突破,将无法与西方教育相抗衡;在为政篇中,叙述了中国政治的基本原则与传统,诸如:允执其中与无为而治,天下大同与天下归心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整合资源的能力,使中央永远保持身能驱使四肢的形势。

总之,修订后的《〈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文化本根性,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类危机以及中国危机的紧迫性,诸如:生态危机、核竞赛危机、恐怖与霸权主义一触即发的危机、道德危机、知识危机、金融危机、人的异化危机和中国社会面临的中央集权弱化危机、教育危机、腐败危机以及农村危机等,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商业文化在当今世界所占的地位及影响。中国社会也自1840年以来由于自救、他救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的原因而不断背离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从生产与生活方式角度而言中国一直在趋于走商业文化的道路;从政治领域看,中国政治一直在趋于西方化的党派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等,这种状况在中国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七十多年里,西方文化从渐进渗透到由政府大肆宣扬与推进,从而使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发展,虽然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精神生活却未见于一日胜于一日;人与自然的矛盾方面也在日益激化,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威胁。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中国之前景将不堪设想。在我看来,未来全世界离不开孔子思想,《论语》作为中国人的“圣经”还不够,也不符合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理想在于使全天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局限在一国一域,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语》应该是人类的“圣经”。

汤一介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