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3381200000004

第4章 序

雍正曾把《大学》称为“圣经”。现在雷原同志编写了一本书,把《论语》称为“圣经”。本来自宋起就有“十三经”之名,《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榖梁》《中庸》《大学》《论语》与《孟子》都列入,所以把“十三经”都称为“圣经”也是可以的。《论语》当然是一部伟大的书,是一部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伟大的书,无数炎黄子孙从它所包涵的思想中吸取智慧,学习做人的道理。

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大家开始重视《论语》,采用种种形式来学习和研究,这无疑是一件好事。雷原同志编写了《〈论语〉——中国人的圣经》一书,让我写个序,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因为让更多的人来读《论语》总是一件好事,也许会对当前的世道人心起一定的净化作用,启迪大家的智慧,树立一种可信的价值观。雷原同志把《论语》分解为十个部分,我想大概是针对现实的需要来考虑的。当然这样的分类是否妥当,是否最好,是可以讨论的。不过我认为,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可喜的尝试。雷原同志的这本书把《论语》二十篇分别寓于全书的十个组成部分之中,结合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中外的一些有益的思想,理论、故事以及他个人的感悟等,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论语》的思想介绍给大家。这是否是介绍《论语》的最好方法,我不敢说。但我们应该欢迎《论语》的各种解读、研究、介绍的方法,而在这尝试的过程中或许能找到多种解读、研究、介绍《论语》的好方法。我想,对《论语》的解读、研究和介绍也不要定于一尊,应该在相互切磋中找到比较好的方法。基于此,我很愿意为雷原同志所著的书写序。

《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话都是经典性的,他的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的源泉,我们常读常新,要认真地用心体会。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同,对孔子思想的体会可能不同,也可能没有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我想这是可以在相互讨论中使我们逐渐掌握孔子思想的真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各种诱惑太多,做人很不容易,读读《论语》对我们会有很大帮助。在《论语》中有一段话,我对自己和别人都常讲,这就是孔子说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修德”(修养道德)并不容易,那必须有很高的理想,有关怀人类福祉的怀襟。“讲学”(研究学问)也不容易,它不但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而且要担负起对社会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改过”,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要能勇于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向善”,是说人生在世,应日日向着善的方向努力,做到“日日新,又日新”,以求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提倡的做人道理,它是使人提升自我、献身于社会的有意义的路径,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做人的道理。

汤一介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