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心理专家的教子秘诀
3527300000007

第7章 妈妈的接纳和支持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2)

成了小学生的圆圆有一天忽然问廖丽娟:“妈妈,什么车最好?”

不懂车的廖丽娟随口回答:“妈妈不知道,也许是宝马吧。”

“那有什么车比宝马更好?”

“好像是法拉利吧。”

圆圆认真地对廖丽娟说:“妈妈,我将来工作了要赚很多钱,给你买宝马,给我自己买法拉利。”

那一刻,和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廖丽娟的心被女儿的天真温柔地触动着,有些小得意。可是很快,廖丽娟就意识到,这是孩子在考虑工作、赚钱的意义。“我不希望引导孩子工作是为了赚钱买宝马,更不会鞭策她去赚很多钱,成为一个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却只是为了金钱忙碌的人。我希望女儿能有精神层面的追寻,成为她自己梦想成为的样子,希望女儿能够在灵魂层面有一个怡然自得的自我。希望她明白,理想是追寻理想过程本身。”

一个月后,一次家庭出游,一家人去诸葛八卦村玩。诸葛八卦村那边有一个小小的展览馆,有对诸葛亮的生平介绍,诸葛亮一生的重要功绩都用模型展示了出来,包括诸葛亮怎么打仗,怎么治理国家……廖丽娟看了五分钟就出来了,女儿圆圆却认真地在展览馆里看了将近一个小时。

看完出来,圆圆一脸的兴奋。想起一个月前女儿和自己之间关于赚钱买宝马、法拉利的对话,廖丽娟心念一动,意识到这是激发女儿了解工作意义的关键时刻。“那个时候她有很强烈的体验,而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关键点。要让孩子思考人为什么而工作,人应该为什么去追寻理想。”

廖丽娟搂过女儿问:“宝贝,你喜欢诸葛亮吗?”

圆圆点点头说:“喜欢。”

廖丽娟接着问:“那你喜欢诸葛亮什么呢?”

圆圆说:“诸葛亮很智慧。”

廖丽娟点点头:“哦,你喜欢的是智慧。”廖丽娟懂得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剥离”,也就是把具体的人剥离,不让孩子迷恋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这个人具备的某些好的特质。

看到女儿点头,廖丽娟继续问:“宝贝,那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圆圆告诉廖丽娟:“我想成为诸葛亮那样有智慧的人。”

“宝贝,你觉得智慧会带来什么?”

于是,圆圆对诸葛亮的智慧做了总结。“首先,诸葛亮很有智慧,这使得他死了很多年后还有那么多人依然记得他。第二,诸葛亮的智慧帮助他治理国家。第三点,我们进诸葛八卦村要买票,但是他的后代不用买票。”圆圆想说的是“恩及后代”,智慧会为人类带来财富。而圆圆说的这第三点,让廖丽娟特别惊讶——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

听完圆圆的三点总结,廖丽娟蹲了下来,很严肃很认真地对女儿说:“宝贝,妈妈觉得,宝马也好,法拉利也好,自行车也好,都不是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是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比如你想成为的有智慧的人。妈妈认识很多很多的人,看得出来你就是那种很有智慧的孩子,会成为用智慧帮助别人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好不好?”

生平第一次,圆圆那么认真地点点头,对妈妈说:“好的,我要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决定,成为有智慧的人以后,还是要帮你买宝马,帮我自己买法拉利。”

圆圆为自己明确了人生目标——成为有智慧的人以后,还找到成为有智慧的人的途径,那就是成为科学家。于是,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廖丽娟会有意识地引导圆圆,将各种选择都建立在对人生目标的探寻的基础上。这些选择非常具体,包括要不要参加击剑队、要不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等等。

人生目标是个远期目标,每个人在小时候也许都曾经立下过某个远大的目标,但就算是最后如愿的人,之前也会有很多次地对自己产生怀疑——我能做到吗?

有一天,圆圆忽然问妈妈:“妈妈,你认为我能成为科学家吗?”

“孩子这样问的时候,我当然可以回答,最重要的不是实现目标,而是你已经为了目标努力过了。但是这个回答,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引领的功能比较弱。所以,我对女儿说,宝贝这个问题很好,让妈妈想一下。”

接着,廖丽娟并不急着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先问女儿:“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吗?”

圆圆说:“我也不知道。”

看着女儿在一旁怔怔地发呆,廖丽娟意识到理想毕竟很远,孩子却对现状有了迷茫。怎么能激发孩子呢?廖丽娟整理了一下思路,对圆圆说:“宝贝,你想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途径很多,你想的是成为科学家。妈妈上的是职业心理学课,所以呢,有机会了解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据我的观察和调查,你已经具备了科学家小时候应该具备的所有的特质,甚至有些地方更好些,比如,你那么小就确立了目标。有些大科学家在和你一样年龄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呢。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你想不想实现。如果你想,就去追寻,妈妈会陪伴你。最后,别忘了,你的最终目标是成为有智慧的人,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很多,不要困惑于这一个。只要你努力,你就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在和其他妈妈分享自己和圆圆的故事的时候,廖丽娟讲出了自己的思考:“在陪伴孩子探寻生命目标的过程中,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考虑孩子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尽力去陪伴孩子。最先要陪孩子养成的就是自信心。当孩子遭遇到考试失败或者在某些活动中表现不理想,孩子也会思考,我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吗?而父母要告诉孩子,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当孩子跟大人“对着干”,请呵护自主性发展的萌芽

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的时候,那种“对着干”的言行并不是青春期的“特产”。记不记得大家自己小时候像小尾巴一样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不断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曾是“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孩子提出的奇怪问题。乖巧如圆圆,也会时常蹦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考验爸爸妈妈。

圆圆第一次说要“离家出走”是在她3岁的时候。第一次说,“我不想去上学”是在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类话很多孩子都可能说过,而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这么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会认为要给孩子讲道理,要教育。但事实上,孩子那么说的时候,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听到三岁的女儿说出要“离家出走”的话时,廖丽娟没有着急上火。她先是做了个“澄清”:“你要离家出走啊,宝贝?就是说,你要离开这个家,不再看我们了?”

圆圆回答:“是的。”

看着女儿气鼓鼓的表情,廖丽娟表达了共感:“你怎么了,怎么气鼓鼓的?发生什么事情了?”

圆圆说:“你们两个都各忙各的,不理我,我在家里还有什么意义啊?还不如离家出走算了。”

听到女儿那么说,廖丽娟马上抱起她:“谁说不理你啊,我爱死你啦。你在哪里知道离家出走的?”

圆圆说:“电视上呗,那个女孩子和妈妈吵架,就离家出走了。”

廖丽娟搂着圆圆,很认真地告诉她:“离家出走,就意味着离开这个家,不能再看到爸爸妈妈。从此,你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圆圆“噢”了一声,意思是告诉妈妈,“我不是来真的。”

“离家出走”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一早醒来,不想上学,这样的念头,相信每个孩子都曾经有过。三年级期末考试的前一天,圆圆早上醒来,对廖丽娟说:“妈妈我不想上学。”

看着孩子的小脸,廖丽娟读到了孩子内心深处正在生成自主性发展的萌芽。“孩子说不想上学,不是说想做这个决定,她真的做了决定就不需要告诉你了。她其实是想为自己的学习做一个决定——我能不能心情不好、能不能累的时候就不去上学。这个时候,如果你只盯着她这个行为决定,就会拼命说,你怎么能不上学,那会有怎样的结果。可是,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的是理解孩子的思考,孩子是在问,妈妈我能不能在感到累的时候歇一歇。而这种感受是应该得到支持的——支持孩子可以思考、可以做决定的能力。但具体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要那么做,是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探讨的,我们真的要做这个决定吗?怎么样做会更好?”

于是,廖丽娟对女儿说:“妈妈也经常会一大早醒来,想着如果可以不去上课该有多好。”

大胆提出不想去上学的圆圆本来以为会招来妈妈的批评,所以一脸怯生生的表情。可是,妈妈的反应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她一脸惊讶地看着妈妈,但还是没有做声。

廖丽娟并不急着讲道理。她对圆圆说:“宝贝,那我们一边穿衣服一边想一下,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可以不去上学呢?”

一个看似没道理的要求,立马变成了一场头脑风暴,圆圆和妈妈一起想出了“台风”“地震”“火灾”“高温”“校长奖励我们班,给我们放假一天”“所有老师都罢工了”等一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