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读本
360700000007

第7章 翻开家庭教育的新篇章 (3)

嘘,住嘴

“我们单位的小李,今天上午又跑经理办公室跟经理‘聊天’去了,不知道谁又要倒霉了。”火火爸在厨房里一边帮着火火妈择菜,一边不满地说,“就知道跟经理打小报告,这么大的人了,真没意思。”

声音稍微大了点,火火妈窥见正在看电视的儿子把脑袋转向了厨房方向,饶有兴趣地盯着他们,似乎很期盼着他们接下来的谈话。

火火爸还要继续说,被火火妈用极轻的声音打断了:“嘘,别说了,儿子正往这边看呢!”

看见爸爸妈妈停止了谈话,小家伙没一会儿就继续津津有味的沉浸在了电视节目的“欢乐”中。

“这小东西,大人一说话他就偷听。”

“呵呵,小东西对咱们说话可有好奇心了,以后可不能当着他的面说别人坏话,不然他照着学可就坏了。”

【家长备课】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

“我们家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喜欢跟我说班里同学和老师的是非,我该怎么教育他呢?”一位家长网友在论坛里问道。

火火妈跟帖询问道:“你们平时在家里是不是也喜欢谈论别人的事情呢?”

这位家长回复说:“有时候会说一些,但都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从来没有对着孩子说过。”

“不对着孩子说,不代表孩子听不见啊!”又有一位家长回复道,“孩子对大人的行为可是有一学一的,家长总是议论别人的事情,孩子自然也会学着这么做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难了。”

“而且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家长的行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首先他会对家长议论的对象产生偏见,其次可能会使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偏差。我们做家长的永远不要怀有侥幸心理,以为孩子没注意就不会被他听到,孩子的听觉和感觉是非常敏锐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谨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

“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也可以利用一下这种议论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一位家长提出了一个妙招,“可以装作无意地来谈论一下别人的优点,或是希望孩子改进的地方,要用孩子可以听到的声音来说。当孩子听到这种‘背后’的议论时,自然会努力朝着家长所期望的行为方式上发展,想方设法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行为表现赶上别人的优点。这种间接的教育方法,比直接的教育要管用得多。”

“也不妨‘当着孩子’来议论一下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或是议论一下孩子的一些小缺点,提出自己的期望,这样孩子使孩子受到巨大的鼓舞,从而朝着家长期望的目标来行动。”火火妈又补充了一点。

望子成龙,不如教子做人

张老师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嘱咐学生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查看。

火火妈打开了电子邮件,看见张老师在里面写道:

各位家长:

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的表现都较为良好,能配合老师的教学,尊重学校的各项纪律。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想与各位家长探讨一下。

首先,我发现班里有几个孩子上课总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是有“抢话”、“接下茬”的毛病。通过询问的得知,经常出现此种现象的孩子,多数是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老师教学的内容,甚至有的孩子告诉我说,他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学完了一年级整个学年的课程,现在正在外面上奥数班和剑桥英语班。由此可见,在学习的问题上,家长们下了很大的工夫。

但是,与学习上的突飞猛进相比,有些孩子在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遵守校园纪律等方面就显得有些迟钝了。有一次我看见孩子鞋带散了,就提醒他系上,结果他很茫然地看着我,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系鞋带,平时都是妈妈给他系。而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在学习上领先于众人一步的孩子。

说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家长如何看待这件事。静待各位家长的回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都够成才,但学习上的成才,并不等于整个人的成才。一个学习成绩再好的孩子,如果在综合能力和个人品性上有缺失,也不能说他是个优秀的孩子。‘望子成龙’不切实际,‘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个谬误啊!”火火妈由衷地想道。

【家长备课】对孩子的期望要实际

总是有太多家长忽视了孩子走的过程,而急于让孩子跑着成长,结果孩子却在成长的过程中三番四次地崴脚摔跤,这就是不遵从孩子发展规律的后果。

火火刚出生的时候,全家人自然也对小家伙充满了希望,火火妈更是在头脑中构造出一副儿子长大成材的美景。但是随着儿子慢慢长大,看见周围同事朋友纷纷拉着几岁大的孩子去上这个兴趣班那个提高班,搞得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连基本的生活自理常识都不懂,自私、任性等性格缺陷比比皆是,火火妈就冷静了下来。她觉得,对孩子的期望,还是实际一点好。如果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把所有教育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那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望子成龙,不如教子做人。”火火妈对曾在书上读到的这句话印象尤为深刻。她觉得,孩子的特质有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另一部分在于后天的培养。要把一个天生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培养成音乐家,那自然是不合实际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往往会搞得大人孩子身心俱疲,还会令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无疑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对于这些依靠天性的培养目标,培养孩子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要显得实际得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搞好学习和培养特长这些能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竞争提供“硬实力”的任务,还要注重习惯培养、品德塑造等“软实力”的培育。只有从实际出发,软硬兼备,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

“没救”的话很伤人

家长会上,班主任张老师给家长们讲了一个真人真事:有位教育专家,在上海跟小学生座谈,问他们心中的好日子什么样?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希望有座大房子,房子的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这样我就不烦了。”一个孩子说:“将来我要发明一种药,让爸爸妈妈吃下去就只说好话,省得他们整天说我不好。”还有的孩子说:“将来我买个床放在树上,不让父母唠叨我。”还有的孩子说:“我将来一定要学会隐身术,钻到爸妈房间里看他们到底在嘀咕我什么!”

“什么都为了孩子好,可是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领情啊?”一位家长小声在下面嘀咕道,得到了几位家长的认同,于是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张老师顿了顿,继续说道:“曾经有个班给学生发了一份关于自己对父母印象的问卷,结果有一般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够好,而且还很具体地指出了父母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这下没有家长说话了,大家纷纷陷入了沉默之中。

“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的确是有欠妥的地方,这自然可以理解,因为毕竟人无完人,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一定有我不足的地方。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能尽力去弥补,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张老师认真地说。

“那孩子最不满意我们家长的是什么?”一位家长问道。

“我记得有个孩子在里面写的是,最讨厌爸爸妈妈说我‘无药可救’,他们一这么说的时候,我就特别想逃出去。今天我在这里,想提醒各位家长的也正是这一点……”张老师说着,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警惕家中的语言暴力。

【家长备课】不要用刻毒之语伤害孩子

“现在很少家庭会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虐待孩子,但用讽刺、挖苦、冷落等过激的语言暴力来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的却大有人在。我们中国的家长,右手的食指最发达,动不动就指着孩子骂,诸位家长也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刻薄难听的话呢?”张老师掉过头来,继续说。

又是一阵沉默,张老师仿佛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道:“不好意思说了?”

一位家长鼓足勇气道:“我急起来的时候,也骂过孩子无药可救……”

“我好像也说过孩子笨蛋、蠢猪之类的……”

“着急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说什么,说完了也就忘了。”

“是啊,谁还记得住这些啊!”火火妈也跟着附和道。

“你们记不住,孩子可记得清楚着呢!”张老师正色道,“绝大多数孩子很看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能经常使用肯定的话赞扬和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充满了斗志和活力;反过来,如果父母总是用嘲讽刻薄的话来刺激孩子,那么孩子很快就会丧失自信,充满挫败感,自暴自弃,变得委靡不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经常遭受语言伤害,还会使孩子的心灵扭曲,等他成年之后就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伤害也都是无意识的,但就是这些气急之下口不择言的话,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而家长却往往浑然不觉。

等到孩子真的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来后悔,显然就是为时已晚了。心灵的伤害比肉体的伤害更为严重,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说话时的措辞,平时多用鼓励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要用婉转的方式进行批评。如果家长真的是火上心头的话,可以先离开孩子,独自冷静几分钟,再出来面对孩子,这样情绪就可以缓和一些了。对于本身脾气就比较暴躁的家长,我可以建议大家平时多看看陶冶心灵方面的书籍。总而言之,请大家记住,即使仅仅是一句刻毒的话出口,也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伤痕。所以,家长和我们老师都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害’的环境,让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

台下的所有家长,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仰头说话很累人”

家长会上,张老师给家长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起初二者看上去并无太大的差别。但运行一段时间后,二号线的运营成本却远远高于一号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地铁一号线每个进站口都设有三级台阶,要进站必须先上三级台阶,然后再下楼进入地铁站,而二号线则没有这个设计。结果,一号线从没发生过被雨水倒灌的现象,而二号线却发生了好几次。

再有,一号线每个出口处都有一个转弯,而二号线却没有。这一个小转弯,就使一号线的空调耗电量远远小于二号线。

家长们陷入了沉思,张老师接着说道:“生活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谁关注细节,谁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教育孩子也一样,谁关注孩子的细节越多,孩子的进步就越大。”

听到这句话,火火妈突然想起了火火三岁多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从幼儿园回来后,火火照样缠着妈妈说个没完,火火妈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附和着儿子。突然,小家伙冒出来一句:“妈妈,我总仰着头跟你说话,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