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勇剑倾力打造的《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优势》即将付梓出版,我感到很高兴!
勇剑专注于危机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已有十多年,除了对常态管理、动态管理、变革管理进行研究之外,他还非常关注危机管理所包含的转型变化的过程特征,并从“变态”即形态变化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危机及相关问题,这是《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优势》这部着作的着力之处,也是其中精彩的看点。从这个第四维度研究管理,不仅因为它有趣,还因为它能够解释其他三个维度无法涵盖的地方。
在西蒙(H.Simon)看来,管理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因为后者以较恒久的自然现象为研究领域,力求抽象出其中的客观规律。管理则是“人造科学”(artificial science),它起始于人的设计,并始终处于人的设计能力支配之下。泰勒研究工人的动作和时间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泰勒管理方法。但不久,随着社会人道思想和意识的提升,基于机械动作效率的方法受到批评,以人的心理和动机为影响对象的新管理方法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从摩托罗拉的质量控制中演化出来的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风行一时,它给精益求精的价值观装备了一套强大的统计工具。但是,无论制造多么精良,打字机还是战胜不了计算机。每当颠覆性的技术出现后,那些囿于既有模式的组织形态注定会失败。当组织的资源和决策过度集中在六西格玛模式上的时候,工具“绑架”了组织的前瞻性和开拓、创新能力,由此,互动、变化、改造就成为管理领域新的关注点,动态管理和变革管理则成为企业高管季度和年度会议的讨论主题。由此可见,作为“人造科学”,管理一直处于现实与思想的交锋之中。
本书的“变态管理”观,体现了勇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传统的管理方法,包括变革管理,大都依赖原本系统内的能力来维新求强。但危机造成的是原本系统破裂和失序的状态,这就要求组织有“突变”的能力,即有从破裂的秩序转化为新秩序的变态能力。就像水的三态一样,固体的冰态与蒸汽状态虽有一些共同特点,但形态运动特征差别却很大。至于如何用“变态”的观点看待管理现象,勇剑的这本《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优势》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窗。
我与勇剑交往近20年,也阅读过勇剑在变革、创新和互联网策略方面的多篇论着。虽然所研究的课题及内容有所不同,但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框架却显示出他独有的一致性。在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中,他总是能够从现实、现象出发,在罗列和综合现象的过程中,试图挖掘出深藏在片段现象背后的整体逻辑。例如,他把危机当作创造性活动的最佳节点,而非一个技术性的混乱现象。在感知凌乱现象背后的共性和脉搏后,去探索现象的运动规律,以期达到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例如,他在研究中,对危机做了混沌秩序观、主观感受、场沟通效应、小概率事件的分类,然后以此贯通解释纷繁复杂的危机现象。
与一般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勇剑在本书中更加关注如何将总结出的现象、规律用于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由此他尝试提出一些对应的设计原则,例如,在危机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他提出了“骤聚组织能力”、“未来时态、倒序执行”、“临场应变决策”等具体的组织设计和策略落实的原则。
该书还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框架,该思维框架要求执行者采取具体而有效的行动,创造出有意义的绩效衡量体系,这样才能知道系统是否为策略目标服务,策略执行本身是否有偏差。按勇剑自己的总结,他的思维框架包含“从现象中提炼元概念、运动规律、创新活动原则、绩效衡量标尺”。这四个一以贯之的立体层面,始终贯穿于他在本书的研究之中。
我于1996-2003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担任兼职教授,认识勇剑教授正是从在南加州大学开始的,由于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兴趣,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延续至今。他严谨的工作作风、谦和的态度和热情的性格,让人感受至深。今日有幸率先阅读勇剑的着作稿本,我一方面为其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我对我们真诚交往的美好回忆。
在《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优势》即将出版之际,受勇剑之邀,欣作此序。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博导
2014年8月12日于美国南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