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危机不慌
3631200000003

第3章 自序:上路就别慌

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喜剧科幻小说《银河系搭便车旅行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主人翁阿瑟被抛入茫茫的星空,看着地球家园被沃冈人(Vogons)炸成粉齑,阿瑟陷入恐慌的最完整形式: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彻底无所住,成为漂浮着的僵尸,却仍然呼吸着。无数回,朋友们说起最恐怖的噩梦,多少都有“无所住”的阴影。现代人四处漂泊的命运注定了我们都有“无所住”的恐慌与危机感,像被突如其来的力量抛入星空的阿瑟一样。在海外漂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我就是阿瑟,对他的“无所住”的危机,我有强烈的代入感。

在小说中,阿瑟其实是高纬度、高智慧的外星人一千万年的实验结晶。他浓缩了外星人对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终极思考。故事的副标题,也是阿瑟的终极思考答案:Don’t Panic!(上路就别慌!)若我们的命运就是如此,那么就尽力消费“无所住”危机中的“自由自在”吧!

这本书也代表着我对危机的终极观点,即用“混沌蕴含最大自由度”的观点去看待混乱、失序、破坏和颠覆。它利用各种形式的案例来解说危机中隐含的商业优势策略。

平面原理永远无法解释立体现象。高纬度的危机现象非得从“量子”的角度去理解和转化。《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优势》不敢强行把尚未普及和通俗化的“量子思维”俗套到案例分析中。不过,我还是用“可能性”、“概率分布”、“形态转换”等观点来浅显解释危机现象。当写下“没有真相只有万象”时,我尝试说明,所谓真相,那是我们碰撞交流过程中裁剪出来的时空定格。它极其容易被切换到下一个定格。从危机到优势,它也是认知定格之间的切换。我力图用不同的实例来说明切换的技艺。

许多日常生活的下意识思维暗含深奥的理论原理。例如,去超市购物时,我们的眼睛都是不停地打量收银台前面队伍的长短,并在走向它的过程中调整选择。面对多个收银台,我们在经历一个平行的可能性选择过程。不过,最后的一大步决定了你将和哪一位收银员打交道。用“平行的可能性选择过程”来看危机变化,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主观能动的行为在危机转换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后视镜里看,已经发生的事件有着线性的逻辑因果关系。其实,它只是平行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中具体实现的一个而已。在实现点之前,其他的选择至少有同样的可能性。所以,我用“历史常用六扇门”来比喻变化中积极创造的意义,打破对危机的宿命观。

作为变态现象的危机有诸多与常态商业活动迥异的特征,两者之间的差别往往让熟悉常态的管理者措手不及。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行教练说,当你坐进F16战斗机,拉动操纵杆起飞时,你的智商立即下降一半。在高速、压缩、陌生、变态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因丧失心理平衡而恐慌是必然的。危机当头,完全不慌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培训,降低恐慌程度则是完全可能的。在危急决策情境下,降低一点恐慌,表现的差别就会很大。经历过商业磨难的人们都明白,这一高一低的恐慌感差别往往造成幸存者与牺牲者的天壤之别。

上路不慌的本钱来自对深层规律的掌握。这本书试图用浅显的事例来挖掘背后深藏的规律。我们无法面面俱到,但在盲人的世界里,独眼的人就是国王。阅读它,多理解一点点,你就是国王。

如果以对环境的熟悉和驾驭程度来刻度从友好到恶劣的标尺,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小的时候,在贫穷的码头区域生活,出门上学常常遭遇抢劫;到了而立之年,负笈留学,我一直生活在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环境造就人,从出门发怵到上路不慌,我的个人经历表明,信心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百尺竿头,已经没有任何依靠,如何更进一步?自信心是唯一的依靠!不慌和信心,是一对齐头并进的孪生兄弟。

上路不慌,因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书中的文章是我写的,思想却来自近两千位EMBA的同修。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把课堂转换为道场,互为师友。两千位同修,两千个案例,成为我思想的充电桩。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看作“秘书文集”,是我这个思想的秘书替EMBA班级的朋友做的作业和报告。

这本书也是我与《第一财经日报》的编辑友谊与合作的见证。产经部的主任杨柏国博士和管理版的王立伟主编经常鼓励我探索不同的领域和方向。没有他们的赤诚关心和耐心指导,我就不可能坚持写专栏文章。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激。因为有许多他们这样的朋友,我勇敢写作,不慌张!

无论从人口爆炸、能源消耗、技术进步,还是从社会联系、矛盾冲突、文化突变等方面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性板块断裂、冲撞的阶段。上一次类似的情形发生在1914年的欧洲。今后三十年,面对全球时局的深刻变化,没有任何人可以逃避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荡。每个人面临的客观环境恶劣程度都一样,但我们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气概会创造出差异,创造出一个勇敢的新世界。

信心之后就是行动!行动主义是21世纪跨文化的意识形态。“让我们起身上路吧!”保罗二世沉静地忠告那些忐忑不安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