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激荡百年:大国金融
3649100000001

第1章 引 子

金融——人类最繁荣的产业

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说到中国金融,则要从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说起。古代货币制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东方民族货币文化的价值。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贝币,此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秦朝的半两钱,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唐高祖时期的通宝钱,宋朝的交子,明朝的白银,清朝不完整的平行本位货币,清末民国初年的银币,国民政府的法币、金圆券、银元券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币等多个不同的货币发展阶段。

本书的重点是总结中国近代金融业一百年来的成长史,从中国金融一个世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寻找方向。但在本书的开篇,我们愿意拿出必要的篇幅,来简单回顾一下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更久远的历史,为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金融喝彩。

人们通常将这段漫长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货币以及信用借贷的发展之上。先秦货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殷商时代,被称为贝币。贝币作为货币,有如下优点:有光泽、花纹,是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便于携带等。贝币的单位是朋,每朋10贝。

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和青铜技术的进步,贝币发展为铜币。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地诸侯割据,造成了地方经济的不平衡。于是,各诸侯便铸造出不同的铜铸币: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这些铜币是根据形状,而不是材质来命名的。

此外,先秦时便已经出现信用行为。这时的信用就是借贷行为。自私有制产生起就有借贷行为,古代借贷称为“赊”和“贷”。战国时期的放贷取息比较普遍,史料记载孟尝君放债取息以养宾客,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过10万钱。

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

秦朝时的半两钱确定了中国钱币圆形方孔的基本形式,自此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西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则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来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汉代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的样式,重量合适,便于流通,成为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良好媒介,一直被使用到唐朝初年。五铢钱在长达700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这一时期的信用发展主要表现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寺庙成为财富集中的重要场所,于是寺庙开始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在三国魏晋时期货币制度并不统一,各个朝代铸造的钱币非轻即重,币制非常混乱。在两晋以及南朝刘宋的前十年间(公元430年),各朝政府基本上没有铸造新钱。

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第三阶段:自唐经五代至宋辽金元

唐高祖时期进行了币制改革,正式废除五铢钱,铸造通宝钱,五铢钱完成了其700年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之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五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同时,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

与此同时,通宝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改称“通宝”、“元宝”、“宝”或“泉宝”等,前面冠以年号。这是中国钱币史上极为重要的变化。自此之后,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并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

在唐朝时期还出现了汇兑业务,这一类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现款,汇兑由此产生。它既消除了商人携带现钱的风险,也减少了地方政府运钱进京的不必要麻烦。

到宋朝时期,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铁钱成本更低,政府因铸铁钱而获厚利。宋朝时期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钱币只能在一个地区内流通,不准运钱出境,并且流通非常混乱。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

在这种混乱局面中交子出现了,在公元1000年左右,成都16家商户制作纸币代替铁钱流通、交易,称为交子。交子可以随时在发行商号兑换现钱,私人发行的交子称为私交子,政府发行的交子称为公交子。由政府发行的交子每三年一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届发行用铁钱充做发行准备,规定最高发行限额。

由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宋代还出现了大量的信用证券;商业信用的进步,推动了“牙人”阶层(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的发展,壮大了“牙人”的队伍。

总之,宋朝金融发展特点是:预付货款,预付定金开始发展起来;宋代官民之间的商业信用发达,官民之间的赊买赊卖,预付货款比较常见;宋代商业信用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与商业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元朝时,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巨大疆域,为了便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元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纸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制度。元朝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纸币最盛行以及纸币管理制度最完善的时期。元代的信用机构包括解典库和银铺。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货币的流通体制大体经历了一个从铜钱到纸钞,再到银、钱、钞并行,最后到银两制为主体的演变过程。“大明通行宝钞”,明朝建立纸币本位制度,形成钱钞、金银并行,以宝钞为主币的货币制度,明代只有这一种纸币。明朝信用以抵押借贷和信用借贷为主要形式。抵押借贷分为由当铺所进行的比较专门化的动产抵押放贷和由商铺和私人所兼营的一般抵押放贷。明代金融的特色是钱铺的兴起和唐朝后期消失的汇兑重新出现。

到清朝前期,货币制度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化,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仍是银铜并行的币制, 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银本位制。

清代的银两还分为实物银两和仅作为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的虚银两。与实物银两一样,虚银两也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各地的虚银两成色虽然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但是在各区域之间并没有统一。

清朝时期的金融机构包括银庄、银号、账局、典当以及票号。这一时期我国阜际间的货币清算,开始走向以汇兑为主的时代,大大促进了全国商品物资的交流,加快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突破了账局只在少数城市,广大地区无金融机构的局面,促进我国汇兑制度的发展,是一大进步。

清代的信用机构主要有账局、票号、银号、当铺。

伴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外国的经济侵略随之而来,其金融机构开始进驻中国市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是英法两国商人创办的丽如银行。到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无力抵抗外国的经济侵略,外国金融机构纷纷在华设立更多分支机构,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中国传统金融就是在前期的自行发展到后期与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之中,不断地演进、成熟,从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沉浮,在经历数千年的起起落落之后,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