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在这里延伸
4521800000002

第2章 当兵的历史

12岁那年,邹本兴亲眼看见日本人举起大刀,砍下中国人的头颅,他先是恐惧,后是愤怒

邹本兴1932年4月生于山东省福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邹立俊、母亲邹权氏,一直再往上数到列祖列宗们,邹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邹本兴的父母都目不识丁,所以就盼着儿子有文化长出息。但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日本军队占领山东以后,到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有一次,邹本兴亲眼看见在“东亚共荣”的横幅标语下,日本人举起大刀砍中国人的头,砍完,日本人狰狞地狂笑不止,并用雪白的手套慢慢地擦刀上的血。看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12岁的邹本兴先是恐惧,后是愤怒,接下来就是不住地反思:日本人为什么这样惨无人道,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惨遭屠杀?于是,那血淋淋的场面和那一时找不到答案的思考,就成了邹本兴刻骨铭心的记忆。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军在侵华战场上却孤注一掷,发动了规模巨大的豫湘桂战役。5月下旬,日军发动湖南作战,6月19日,长沙陷落;8月8日,‘日军攻占衡阳。远在胶东的日军上街游行,他们高喊着“庆祝长沙陷落!”“庆祝衡阳陷落!”大街小巷都写满了“庆祝”的标语,邹本兴和同学们走在街上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很天真地跟伪军辩论:“长沙是我们的,衡阳是我们的,他们为什么要庆祝?”

1946年8月,八路军胶东军区到邹本兴所在的学校招兵,14岁的邹本兴首先报了名,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参加八路军,他说,八路军是打鬼子的。老师说,可日本鬼子早就投降了?他说.无军不安,只要我们国家不强大,鬼子还会卷土重来。

邹本兴背着比自己重几十斤的伤员刚从堑壕里出来,一发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他想:完了,这回肯定没命了……结果那是发臭弹

邹本兴回到家把要参军的事跟父母亲说了,母亲说儿子年龄还小,又是独子,舍不得让儿子走,父亲却坚决支持儿子的行动。父亲对母亲说,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儿子参加这样的队伍,我们放心,说不定儿子在队伍上还能当大官长出息呢。后来,邹本兴回忆说,是父亲的深明大义,使自己在部队当上了师职干部。

邹本兴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母亲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在他的脸上亲了又亲。他穿着一身肥大的军装,跟在队伍后面,出了村庄好远,他回头一看,母亲还站在村口向他招手。这使他想起了一幅叫做《我的爸爸妈妈》的油画,画面也是母亲送子参军的,画上的母亲也和母亲一样眼里噙着泪水不住地招手。想到这,14岁的邹本兴哭了,那是他第一次离开母亲远行,第一次离开母亲的唠叨和疼爱,他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后来,国民党把母亲抓去,让她给邹本兴写信劝降,母亲坚决不从。

邹本兴参军不久,全面内战爆发,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从老家山东一直打到解放与上海,他也从卫生员当到卫生班长,在战争的炮火和血腥中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作为一名卫生战士,他的任务不是在前方冲锋陷阵,而是救死扶伤,但也时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邹本兴回忆说,他曾几次尝到濒临死亡的滋味,记忆最深的就是淮海战役打第三阶段的时候,他背着一名比自己重几十斤的伤员,刚从堑壕里出来,一发炮弹呼啸而来,落在了他身边,他赶紧趴在伤员身上等着炮弹爆炸。心想:这回肯定完了,自己才16岁,还没看到全国解放,也不知道爹娘的死活,就这么“光荣”了,他等了大约3分钟,那颗炮弹竟没爆炸,真算命大,他背起伤员发了疯地跑。

团长危言耸听地说:现在不是志愿军消灭虱子,就是虱子消灭志愿军。邹本兴想了想说:“团长,你就看我的吧!”

提起邹本兴在战争年代的辉煌,还得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邹本兴所在的部队是第二批入朝的,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那时他已在团卫生队当医助。参加第五次战役时,团首长命令他带5个卫生员配合二营打穿插,那场战斗打得很惨,战斗打响两个多小时,部队就死亡300多人。伤员多,医护人员少,一时救不了,而大部分伤员还在危险区内,他急得团团转。营长的腿被打断了,他用夹板把营长的腿固定上,营长瘸着腿继续指挥战斗,战斗越打越激烈,部队死亡也越来越大。营长大声对邹本兴说:“别老跟着我,赶紧想办法把伤员隐蔽起来,要被敌机发现,就都完蛋了。”邹本兴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山洞,他来不及犹豫,就和卫生员们一起,把轻重伤员转移到山洞。山洞不大,伤员们很拥挤,又没有医疗器械,只能靠少量的药物维持,敌人的飞机不时地在天上盘旋,随时都可能发现。邹本兴一边救治伤员,一边组织大家伪装洞口,就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才把伤员们安全转移。邹本兴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天一夜的时间,没死一个伤员。

邹本兴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的小聪明在朝鲜战场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我在采访中一再让他讲一讲这方面的故事,可他绕来绕去,总是讲一些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都是他的一些老战友们讲给我听的。

在朝鲜战场上补给很困难,因为部队机械化程度较低,粮草弹药主要靠人力运输,尤其是联合国军队运用“绞杀战”对志愿军的后方供应进行严密封锁之后,官兵们只能靠一把炒面一把雪维持生命并坚持战斗。邹本兴所在部队的官兵大部分是南方人,不适应朝鲜的低温气候,更不适应“炒面加雪团”的饮食方法,再加上药品供应困难,没几天,战士们就开始拉稀,并造成非战斗减员。邹本兴经过开动脑筋和查阅资料,发明了“骨炭末止泻法”,就是把动物的骨头烧成炭,再碾成末,用水送下去,止泻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很快在全团推广。

金城防御战,不仅战斗打得激烈,虱子咬得也很激烈。因为冬天洗不上澡,再加上战事紧张,战士们没有洗衣服的时间,没多久,都染上了虱子。在邹本兴老家山东有句俗话,“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在朝鲜可不是这样,虱子多了能把人咬死,因为众多虱子咬后,人能得斑疹伤寒,如果救治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正如十月革命时列宁所说的那样:“不是虱子消灭苏维埃,就是苏维埃消灭虱子。”开始战士们利用战斗的间隙自己抓,但怎么也抓不净,战事一紧,也顾不上抓。团长找到邹本兴说:“现在不是志愿军消灭虱子,就是虱子消灭志愿军。你要让虱子在咱们团灭了种,我给你记功。”邹本兴小的时候在家得过虱子,也有灭虱子的经验,他从朝鲜老乡家里弄来“六六六”粉,挨个在战士身上打,把内衣集中收起来,放在锅里统一用开水煮。后来又发明了“灭虱地堡”,用高温杀灭棉衣棉裤上的虱卵。这下真的让虱子绝了后。团长说话算数,报请上级批准,给邹本兴记了二等功。尽管是在战争年代,医护人员获此殊荣也是不易的。

反细菌战中,邹本兴开动脑筋,发明了“篱笆胡同”,使水源与细菌完全隔离。由此他获得了“篱笆胡同”的绰号

我在邹本兴所在的干休所采访时,邹本兴的老战友姜庆云对我说,战争年代体现邹本兴点子多,还是在朝鲜战场的反细菌战中。1951年1月,美军在继续进行“绞杀战”的同时,又秘密地实施了细菌战。1月28日,志愿军在铁原郡、龙沼洞地区首次发现敌人布撒的带菌昆虫,经查明:敌布撒的昆虫和鼠雀等动物中带有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脑炎滤过性病毒等十余种。美军将这些细菌经过人工培植,附在苍蝇、蚊子、跳蚤、蚂蚁、蜘蛛、鼠、兔、鸟等动物身上,或附在树叶、棉花、食品、宣传品等杂物上,制成细菌弹,由飞机投掷布撒,或由火炮发射布撒,并多以污染水源、交通要道与居民集中点为目标。据抗美援朝战争有关材料记载,截止到1952年3月底,美军就布撒细菌即达800余次,美军称细菌弹为“不爆炸的炸弹”。不久,志愿军中患鼠疫者16人,患脑炎与脑膜炎者44人(死亡16人),患其他急性病症者43人(死亡20人),一度给官兵们造成紧张心理。在揭露美军进行细菌战罪行的同时,志愿军协同朝鲜军民在战场上全面展开了反细菌战的斗争。

1952年3月1日,国内派出40余名专家和医务人员同志愿军卫生部的医务人员成立了防疫检验队和传染病医院,并在全军普遍进行了反细菌战的思想动员和防疫卫生知识教育,普遍地注射了鼠疫疫苗和五联疫苗,开展了捕鼠、灭蝇和保护水源、清理驻区的运动。

在反细菌战中,志愿军备部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姜庆云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我在七连当连长,邹本兴当军医,连里已经有人患了脑膜炎,邹本兴到团里参加防疫短期培训回来,我对他说,咱连驻地周围都是细菌,看来靠掩埋、火烧的土办法,都难使细菌灭绝,你能不能想一个绝的办法?邹本兴笑了笑说,关键是保护水源。邹本兴的性格是凡事爱开动脑筋,却不善表达,事先不考虑成熟,他从不张扬;这一点,我非常了解,也非常佩服,但我心里也没底,保护水源,确实是一个重要环节,可水源距连队伙房有1公里,怎么个保护法呢?邹本兴不愧是邹本兴,他终于想出了点子。他组织全连官兵在山上砍来树枝,从水源处到连队伙房搭了一条1公里长的“篱笆胡同”,然后,里外用泥巴抹平,水在“篱笆胡同”里流,人在“篱笆胡同”外走,使人和水源彻底与细菌隔绝,自此之后,全连再没人染上病菌。这下,邹本兴成了名人,团、营都在七连开了现场会,推广了“篱笆胡同”的经验。从那以后,邹本兴就有了“篱笆胡同”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