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在这里延伸
4521800000003

第3章 点燃余热

51岁那年,邹本兴在领导岗位上被“一刀切”了下来。关于往后的日子怎么打发的问题,邹本兴心情很糟糕

邹本兴说,查查家谱,他们邹家往上数几辈既没有行医的,更没有当官的,而这两个行当,让他一个人填补了空白。当年参加革命,他既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行医,而走进革命队伍以后,这些就由不得他了。他从卫生员、卫生班长、医助、军医、卫生连长、卫生所长、卫生科长、卫生处长,一直当到军后勤部的副部长(副师职),这是他没想到的。他当年参加革命,目的是跟着共产党打出一个新中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没想革命成功以后自己能当多大官,享受多么高的待遇。客观地讲,从卫生员起步,中间又没离开卫生行业,一直干到军后勤部副部长的位置,这在军人的履历中是不多见的。我在师、团后勤部门都干过,了解后勤部门的干部配备情况,那些后勤部的部长、处长们,大都是从事战勤、军需、财务出身,或者由军事改行,很少是从卫生口上来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这好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律。

当时和邹本兴一起担任副部长的一共有四个,邹本兴是最年轻的一个。1982年,他又奉命到后勤学院指挥系深造,回来后部长和政委的位置又出现空缺,邹本兴将要接任后勤部政委,成为军机关议论的话题,包括邹本兴自己也从上级领导的谈话中听到了这方面的意思。而到了1983年5月,大气候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整编,用“一刀切”的方法,安排一些老同志离退休,邹本兴被切在这一“刀”之内。

接到离休命令时,邹本兴差3个月满51岁。

被切在一“刀”之内的老同志们有的始料不及,有的甚至牢骚满腹,但毕竟参加革命几十年,服从革命需要,这是起码的政治觉悟。牢骚归牢骚,服从归服从,但真到脱下那身穿了几十年的军装,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邹本兴没有饮酒的嗜好,平时下部队,不论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喝,实在招架不住了,就简单表示表示。在脱下军装,交了办公室钥匙那天,他在家里喝了一顿闷酒。邹本兴是个工作狂,没什么礼拜天节假日的概念,他在军机关留下过笑柄:在厕所里也不忘研究工作。刚刚5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乍一退下来,从心理上不好接受,生活上更不习惯。在职时养成了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现在早起的习惯还有,但早睡就做不到了,躺下之后怎么也睡不着。早晨起来,扎上腰带就去出操,直到被老伴叫住,他才明白已经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有时吃过早饭,他自觉不自觉地踩着上班号朝办公楼走去,当门口哨兵向他敬礼时,他才发现自己没穿军装,他有些尴尬地笑笑,很不自然地转身回了家。

邹本兴在家无所适从,想养养鸟,结果没几天,鸟给养死了。后来想办个养鸡场,鸡舍图都画好了,但经实地考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没多久,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腰腿疼病犯了,高血压犯了,从来不看病的邹本兴三天两头进医院,体重也不住地往下减。他想好好读读医学方面的书,可是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他想到街上遛遛弯儿,到外面凑凑热闹,可是看见什么都烦,没走多远,就又折回来了。还有,在家里无缘无故地就朝老伴和孩子们发火,发完了自己再作检讨。

老伴也是搞医的,知道邹本兴得的是“离休综合征”,是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从紧紧张张的工作到没事可做的无聊,造成人的植物神经紊乱,免疫机能下降,各种疾病就找上门来了。她一边安慰邹本兴,一边给他从一位老首长那里要了一只画眉鸟,让邹本兴在家养着解闷。刚开始邹本兴觉得挺好玩,但没养几天就死掉了。但他却对养鸟发生了兴趣,他在市场上买了几只鹌鹑,鹌鹑们每天乱叫,孩子们学习不下去,邻居们也烦,他一赌气又把鹌鹑们送人了。在这之后,和邹本兴一块在军后勤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苟玉和找他,想一块办个养鸡场。邹本兴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他们到40里路以外的军农场看了一次,想租50亩地,在那里办养鸡场。后来又到河北省军区养鸡场参观取经,回来便雄心勃勃地画了鸡舍图,又做了财务预算,但后来经过反复论证觉得不大可行,一是人不好雇,自己这么大岁数,又不可能亲自去守鸡舍,二是农场离干休所太远,交通工具也不好解决,这个方案只好放弃。

邹本兴和老伴回了一趟山东老家,在济南战役攻城突破口,他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友们“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喊杀声。

1984年,邹本兴和老伴回了一趟山东老家,回程途中,他到了济南,他到济南的目的不是投亲访友,也不是为了取道回石家庄,而是来还一个多年的夙愿——凭吊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战友。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的指示,打响了济南战役。16日,华东野战军从东、西、南三面向济南发起进攻。19日,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军事压力下,率所属2万人举行战场起义,解放军乘此有利战机,22日攻战商埠,23日攻占外城,经一日激战,24日全歼守敌。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化装逃跑,28日在寿光县境内被解放军生俘。历时8天的济南战役,在徐州之敌尚未来得及北援的情况下胜利结束。

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华野九纵率先攻入蒋军号称“固若金汤”的济南城,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英雄称号,毛泽东、周恩来都亲自发来贺电。据载,这是解放战争中团级单位获得的最高荣誉,一直到和平建设时期,“济南第一团”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邹本兴所在的二四〇团参加了这次著名的战役。今天,站在当年攻城的突破口,仿佛又听到“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冲杀声,又看到了我军将士与10万蒋军浴血厮杀的悲壮场面。当时,邹本兴只是一名卫生员,但那场惊天动地的厮杀,至今历历在目。他记忆最深的是,仅为打开攻入济南城的缺口,“济南第一团”就牺牲了600多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战友们牺牲前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的任务没完成好,你们快往前冲啊!”直到现在这句话时不时地还在邹本兴耳边响起,想起来,他心里就感到沉甸甸的。

从老家回来之后,邹本兴更加坐不住了。他想得更多的是那么多战友们,在新中国诞生的黎明前死去,他们没当上官,没享上福,没过上好日子,而正是有了他们的血肉奠基,才使一个民族获得了新生,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该替他们做些什么。现在虽然自己已经离休了,但毕竟才50岁出点头,从现在起,就等待生命的自然终结,未免太消极,太没价值了。

在省人大会上,邹本兴听到农民代表反映这样的问题:乡村医生95%以上的没有学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很让人揪心。

1985年,邹本兴作为驻军系统的代表,参加了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如何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成了农民代表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会后,他查阅了一些资料,资料提供的数字让邹本兴大吃一惊:石家庄地区的10个县、220个乡卫生院的1818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l3人,占0.66%,中专学历的69人,占3.8%,无学历者1736人,占95.5%。就这样的学历,这样的专业技术,怎么能完成救死扶伤的任务?会议期间,他还专门和来自老区的农民代表作了个别交谈,了解到的情况比会上提得更严重,更典型,更让人揪心。

邹本兴是搞医的,老家也在农村,所以,他对农村的医疗环境和状况就更加关注。在当军卫生处长和后勤部副部长期间,他常受命组织医疗队到平山县的西柏坡、易县狼牙山、阜平县城南庄、地道战遗址冉庄等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慰问期间,他感受最深的是,医疗队一到.乡亲们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然后就成群结队等候瞧病,走的时候恋恋不舍,洒泪相送。有一次,邹本兴带领医疗队离开一个贫穷的村庄时,一个老人突然给他跪下了:“首长,你把我闺女带走吧,让她学医回来为乡亲们治病。”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抗战期间,这个村的男人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由于叛徒出卖,被日军统统活埋,自此之后,这个村就成了“寡妇村”。而到70年代,这个村的男人们又患肿瘤,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达80%之多,就这样,“寡妇村”的名字又叫响了。

面对双腿跪在面前的老人,邹本兴把他搀起来的同时,自己也流泪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安慰老人,他没权力把老人的孩子带走,即使能够带走又如何,中国有几亿农民,大都生活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一两个医生即使拳打脚踢五项全能,又能救几条人命?

中国农民太苦了,老区人民太苦了。战争年代,他们倾其所有养育了自己的军队,为中国革命承受了最大的牺牲。淮海战役,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是60万对80万,可那百万支前民工,那看不见头尾的独轮小车队,虽说不在60万军队的序列之内,但后人谁敢否认陈毅将军的那句名言:“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蒋介石逃往台湾时,也曾作过反思:国民党丢掉大陆,不是失在政治上,也不是失在军事上,而是失在民心上。蒋介石的反思是否深刻与全面,这里不必追究,但毛泽东说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在中国的地盘上是得到了检验的。中国革命胜利了,但若干年后,中国老百姓却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这一直是共产党所揪心的问题。贫穷的标志是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温饱解决不了,医疗就更没保障,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带走了人命,有病得不到治疗,防病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迄今为止,“提高人口质量”,在中国农村,仍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邹本兴终于下了决心:联合几位老同志,想办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过得硬的医疗队伍。

1964年6月26日,毛泽东发表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后来被称为“6-26”指示,这是毛泽东根据当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出来的。他指示,现在卫生部的工作主要是给城市服务的,而广大农民却缺医少药,医疗卫生工作应该把主要人力、物力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医疗上。城市里的医院留下一些毕业时间较短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毛泽东指责卫生部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在这之后,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文革”之中,又出现了新生事物——赤脚医生,这些乡村医生大部分都没经过专业培训,都是凭着“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小病对付着治,大病往外推。而在城市看病,又严重地存在着“三长两短”,即挂号长、等看病时间长、拿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不用说,仅靠赤脚医生,难以给中国农民的生命提供健康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医疗环境、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医疗体制、机构变化较大,许多农村都开了个体诊所,开展公平竞争,结束了赤脚医生单打一的历史,农民看病不再“一棵树上吊死”。但新的弊端又很快出现了,一些个体诊所的医生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他们不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而是以营利赚钱为目的,既没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没先进的医疗设备,收“红包”,卖假药者屡见不鲜,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一些国办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即便是从农村考走的,宁可花钱托人也要留在城市医院,没几个愿意回农村的,所以,农村的医疗水平还是在低层次中循环。在城市,由于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无病可以防病,有病可以早治,而农民们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比如癌症,一查出来就是晚期,惟一的办法是等待死亡。一些农民辛辛苦苦在外面挣点钱,一摊上病人就前功尽弃,贫困人家染上重病,则只能倾家荡产。“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首先是从农民嘴里喊出来的。

邹本兴思来想去,拿定一个主意:为农村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过得硬的医疗队。具体的方案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联合一些老同志,办一所医学院,办学方向是,面向农村,面向老区。办学目的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