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4580400000002

第2章 开场曲:马克思早知道你不再相信爱情(2)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有某个国家在制度上全面践行‘SM体系’中‘物质第一性’这种世界观的话,这将会成为一个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不惜任何代价发展生产力的‘鸡的屁(GDP)’社会!与此相配套的是,社会的媒体舆论也会把浸染着拜金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学作为主流文化产品进行大力推销,其结果可想而知:越来越多‘生活人’心中的伦理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尺度、情感价值尺度、社会认知价值尺度都会被功利价值尺度所压制,剩下的是一个个利欲熏心的‘经济人’!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这样描绘过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每一个‘经济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价值感取决于他的成功:他能否自己卖个好价钱,能否使自己增值,他是否获得了成功。他的肉体、头脑、灵魂就是他的资本,他人生的任务便是成功投资,用自己获利。人的品质,诸如友好、礼貌、仁爱,都变成了商品,成了人格包裹中的资产,这些资产使他有望在人格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一个人把自己作为资本投出去,如果他未获得利润,他就感到自己失败了;反之,他便成功了。很显然,他的自我价值感总是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因素,受制于反复无常的市场判断标准。’老实说,弗洛姆在上世纪50年代所描述的‘经济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已经屡见不鲜。由此看来,无论未来世界的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何种程度,但如果为发展生产力而付出的代价是越来越多的‘生活人’都异化为这样一种整天只想着用自己来投资获利的‘经济人’的话,那么即便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又能如何?如果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单调乏味、唯利是图的巨大‘股票市场’的话,又有谁愿意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毫无归属感可言的‘股票市场’里呢?对此,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深受马克思哲学影响的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很多现代欧陆左翼社会批判理论流派,都看得相当透彻。”

“等一下!”窦窦打断了我,“你越来越像讲课了,其实你只需要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既然以‘SM体系’为蓝本的‘马原教科书’漏洞百出,那么马克思到底说了些什么?第二,你刚才提到那些深受马克思启发的欧陆哲学流派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少实际意义?”

我一时无语,没有作答。窦窦的问题反倒促使我想起当代欧洲哲学界的“摇滚歌手”齐泽克讲过的一个发生在前东德的冷笑话:

一个德国劳工在西伯利亚觅得一份工作。他知道,从那里写信回去,必定无法绕过审查官的法眼,于是与朋友约定:“我们建立一套密码:如果我写给你的信是用普通蓝墨水写的,那我信上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如果是用红墨水写的,那就是假的。”一个月后,朋友收到了他的第一封来信。信是用蓝墨水写的:“这里的一切都奇妙无比:商品琳琅满目,食品极其丰富,公寓不仅宽敞,暖气也很充足,电影里放映的全是西方大片,还有很多漂亮女孩,可与她们眉来眼去。只有一样不好——红墨水缺货。”

在这个冷笑话里,劳工一直用蓝色墨水笔不厌其烦地描绘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各种生活条件上如何优越,他感到多么的幸福,云云。直到信里最后一句“红墨水缺货”才真正揭露了事实:前面叙述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红墨水缺货”这一事实将所有商品、食品、公寓、电影,甚至美女的虚假性彻底暴露给了信件的读者。

然而,社会现实比冷笑话还要“冷”。正是因为“红墨水缺货”,这个资本霸权时代才得以在我们面前摆出“多元化社会”的诱人Pose。所谓“红墨水缺货”,就是指那些能够真实地绘制出我们生存际遇的整体结构图的思想(简称“真思想”)反而被我们当下的“伪生活”驱逐出了信息视野。这就是为什么窦窦不仅对马克思的“真思想”一无所知,更怀疑现代西方左翼社会批判理论的“真思想”距离我们这些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们太远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过的是“伪生活”?因为这种生活的动力引擎,是资本操纵的大众传媒源源不断灌输给我们形形色色的虚假需要,用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话说:“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难道现实真的被马尔库塞给说中了吗?

的确,打开电视或者视频网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暧昧广告语:“持久耐力,纵情千里!”,伴随着画外音,一辆载着企业高管和他性感女秘书的豪华轿车疾驶而去,也不知道它是开往公司,还是开往酒店。这类整日在电视上狂轰滥炸的豪车广告与那些大型车展上每辆豪车都搭配一位穿着清凉的女模所灌输给我们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如出一辙——美女只爱精英,而拥有国际名牌座驾的男人才算精英!就这样,“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鲍德里亚讲得不错,获得传说中的社会精英身份,而非所有汽车都具备的代步功能才成为了无数单身男人为实现“豪车梦”而艰苦奋斗的主要原因,这种已经趋于常态化的虚假需要也正是豪车厂商和媒体平台之间合作共赢的“辉煌战果”。

豪车只不过是虚假需求的冰山一角!为了向世人证明“你值得拥有”,你“需要”购买某款时尚杂志大力推荐高档化妆品,即使你的素颜照反而更像志玲姐姐;为了参与同事们的话题讨论,看懂网友们的回帖大战,不至于让自己沦为局外人,你“需要”实时关注最新娱乐八卦,虽然你清楚“女神”再怎么出轨也出不到你这儿来;为了自己不被“江湖”所遗忘,你“需要”天天刷微信朋友圈并且不停点赞,以维系朋友圈对你的持续关注,尽管你对自己吃饭之前先拍照的习惯倍感焦虑;为了让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在日益残酷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先发制人,你“需要”花大把银子为他报名英文课程,哪怕他连汉字都还认识的不多;为了一睹韩剧里“欧巴”们的真容,你“需要”提前几个小时排在粉丝见面会的前排……直到,头脑冷却下来才幡然悔悟:无论是谁,“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

虚假需要不断拉低人类的伦理价值底限。几年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运用大量视觉语言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女明星的性感在于她们的人间‘胸器’。因此,女性作为整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胸部。”于是,丰胸机构发财了!然而,法国当代哲学家德波说的好:“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的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的事物。”正是通过多媒体“一波又一波”的影像攻势,这个“女人=零件”的疯狂等式才被成功地注入青年男性观众们的大脑。这使得虚假的需要表现为异化的择偶观:“只要她的身材好,我就爱她爱到老!”在酒吧里、公交上,在每一个可供打量美女的地方,一些“男淫”都会沦为残暴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以锋利的目光据掉眼前一个又一个女人的头颈和四肢,只剩下一双波澜起伏的胸部。

以上远远不是虚假需要的全部。但至少这些例子可以表明,看似由我们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动力却是资本操纵下的大众传媒对于虚假需要的塑造!我们好像在支配生活,其实是生活在支配我们!我们在伪生活中疲于奔命,逐渐失去了反思和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需求与能力,以至于现在我们多数人只喜欢“吃”文化快餐。尽管它们可以暂时填充我们精神上的饥渴,但再可口的快餐也不是盛宴。这些“读品”里只有经验知识的堆积(只问“是什么?”和“怎么办?”),却缺乏对于经验事实的基础性反思(很少问“为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它们的逻辑就像那句著名的同语反复的歌词:“因为爱,所以爱!”“伪生活”的真相就这样被掩盖。

如果我们想从“伪生活”的泥潭里慢慢站起身来,超越自身现有的生命价值,就必须走近“真思想”。马克思哲学及其西方后继批判理论就是“真思想”!它们不是“马原”教科书里的“SM”体系,也不是哲学家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对于人类现实存在方式的真切思考与真诚表达。这种深度与态度,我将竭尽全力在本书中呈现。最后,还要特别澄清的一点是:

本书不是介绍哲学知识的科普读物!因为“科普读物”这个概念本身就暗含着一种宰制逻辑——它只要求读者被动的记住书中那些僵化的知识,却不鼓励读者调动自身的创造力与作者开展批判性的思辨互动,这样一种宰制逻辑显然是对于哲学本真精神的背离。与其不同的是,《真思想》旨在向读者分享一种(甚至几种)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总体性哲学视角,所以我坚决不做维特根斯坦所讽刺的那种“陷入学术捕蝇器里的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