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贯因(又作吴冠英),号柳隅,广东澄海县人,1880年生。早年考中举人,执教于莲阳和澄海县。
1907年,吴贯因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史学系读书,结识了梁启超,接受了君主立宪思想,并为此而奔走呼号。10月,梁启超组织的立宪团体政闻社成立,他为该社社员。1909年6月,他与徐尔音、张嘉森等在东京成立咨议局事务调查会,任编纂科长。9月,该会创办月刊《宪政新志》,任编辑及发行人。
对于咨议局和督抚的权限,吴贯因认为咨议局为立法机关,督抚为行政机关,双方都不能侵权。这一点必须区划分明,使其相济相成,不至相互掣肘。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省政治前途日有起色。
对于资政院,吴贯因认为,从章程看,虽然也赋予国民以参政权,但让国民不能满意的地方仍然不少。他还提出,国会制度必须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条约承认权。因为中国立宪的一大原因,是起于图救危亡的问题,不是起于君民争权的问题。弱国无外交,中国今日办理外交既无兵力作为后盾,只能借民气作为后盾。因此,外交权不应当专门属于政府,必须分予人民。国会议员是人民的代表,故国会应有条约承认权,现在的资政院议员也是人民的代表,缔结条约必须经过资政院的承诺。
1910年1月,吴贯因发表《论国民对于时代之义务》,指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专制之时代将入于历史,立宪之时代将出于舞台”的“迎新送旧之时代”。新时代要求国民努力扫除专制之弊,庶政公诸舆论,法权平等,人民无阶级之争,财产无集中之弊。要求造出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新势力,这就是建设国民政治势力,国民都应为此而尽到自己的义务。如何方能尽到义务?第一,“宜养活动之元气”,“能淬其精神,起而为政治之活动”;第二,“宜为继续进行”,自强不息。“处今日之世界,其国民而无自强不息之精神,持得寸则寸、得尺则尺之主义,以追逐于时代之潮流,其国未有能生存于今后之世界者也”;第三,“宜求常识普及”。
1911年1月,吴贯因发表《中国宪法之根本问题》,坚决反对清政府抄袭日本的宪法。他指出:现在的中国,是纯粹国民的国家,与日本带有家族臭味的国家,实在不可相比。日本式的宪法,是由日本的历史决定的。政府编纂宪法,一意模仿日本,坚持钦定主义,根本不看两国不同的国情,日本式宪法断然不能移用于中国。国家之主权在国家,“君主之地位,不过为国家之一机关”,“动言君上大权或大权政治者,实为违反乎国法”;“君主之地位,宜由宪法以规定,而宪法之本体,不能谓由君主而发生”;因此,宪法外新发生之事项,其权限也不应属于君主,而应全归于国家,“必使之经由国会以议决”。其后,他还发表《中国宪法上君主之地位》,进一步指出:“君上大权”或“君主总揽统治权”的说法始于日本,但实际上日本君主的权力却有种种限制。故中国的宪法就令仿效日本,也应仿效日本君主所受宪法上、法律上种种的限制,决不可乱借君主总揽统治权之名,逾越法律范围,剥夺人民权利。中国宪法的精神,应当以国家为主体,君主与国会的权限各有一定,两相对峙,既不能使国会总揽统治权,也不能使君主总揽统治权,只有如此,方能使上下相安,国势大定。
同年3月,他发表了《阀阅的之政治家与平民的之政治家》,阐述其政党政治观。他说:中国近数十年来,外交之所以失败,内政之所以废毁,皆由于当道者不得其人。世界各国有官僚政治和政党政治,两者相较,政党政治更能助长社会事业。中国今日欲使朝野之间各呈活泼气象,必须使国家政治成为政党政治,不能成为官僚政治。从历史事实和社会趋向仔细审视中国的国情,其门第愈高者,愈难出人才;其门第愈低者,愈易出人才。故今后的政治家,必然为平民而非仕宦人家。所以,欲谋国家发达,必须扫去官僚政治,建设国民政治;而欲建设国民政治,必须赖有健全政党的出现。而健全政党出现的首要条件,必须有平民的政治家出于其间,始能集合草野活泼有为的人才,组成真正的政党。
8月,吴贯因发表《宪法与政治》一文,认为要想一国政治善良,必须有完善的宪法为之保障。但仅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因为宪法不过为改革政治的一个阶梯,而国家能否发达,最根本的要看人民政治能力如何。假如人民政治能力优强,宪法虽有缺点,也能善于弥补,从而导引政治进步。假如人民政治能力薄弱,宪法虽称美备,也不能善于运用,致使政治善良。因此,欲求一国政治善良,只有培养国民的智力。如果国民智力充满,虽有宪法为之划定其权限,国民也能冲破其网罗,使君主退而无权,屈己以从民意。故民权、君权的消长,要视国民的政治能力如何,而不在于宪法的规定如何。人民与政府权力的消长,也是如此。“我国民而欲望收宪政之美果也,必当厚养实力,以求政治之善良,而促国家之发达。”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吴贯因致函梁启超,劝其养晦待时,徐观后变。
1912年吴贯因归国,与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日报》和《庸言》月刊,担任编辑。1913年任北洋政府卫生司司长、币制厂厂长;12月,被大总统袁世凯派为政治会议议员。1916年袁世凯称帝时,他随梁启超南下讨袁。后曾任内务部参事、司长、编译处长等职,北京华北大学副校长,东北大学、国立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193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