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5372600000006

第6章 丘逢甲

丘逢甲字仙根,原籍广东省镇平(今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从小由当塾师的父亲教读,十四岁应童子试,成绩为全台第一名。1884年,眼见法国侵略,慨然有维新之志,留意新学。1888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授职工部主事。但他无意当官,辞归台湾,先后掌教于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忧国忧民,主动向台湾巡抚唐景崧请缨,愿率士民共同守御。唐景崧令其招募义民。丘逢甲遂变卖家产,充作军饷,成为全台义军首领。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归日本。丘逢甲万分气愤,屡电清政府,要求拒约抗战。后见割台已成定局,遂倡台湾自主之说,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他与士民合力抗击日军,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血战,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后接受部将建议,举家回到镇平,在潮州、潮阳和澄海各书院讲学,在汕头和镇平创办学堂,大力推行新学,学风为之一新。后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广东省学务公所参议,遂到广州。学务公所裁撤后,历任广州府中学堂、商业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并被推为广东教育会会长。

1909年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为副议长,当即延揽同盟会会员古应芬入局担任书记长,邹鲁担任书记。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巡警道查出邹鲁和咨议局议员、同盟会会员陈炯明与起义有关,带人到局拿捕,经丘逢甲极力庇护,二人方得平安无事。1911年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丘逢甲得知邹鲁、陈炯明参加起义的证据已为官方所获,又及时通知邹鲁逃离。

丘逢甲任咨议局副议长期间,与议员一起通过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议案,其中突出的一件是禁赌。1910年第二届咨议局开会时,他令人提出禁赌案,痛斥庇赌议员为赌商辩护,竟遭到庇赌议员的抵制,未获通过。他以未尽到责任,与议长和赞成禁赌的议员具呈辞职。不久,庇赌议员被宣布开除,禁赌问题始得解决。

1911年保路风潮兴起,许多立宪派人士转向革命阵营。丘逢甲闻之大喜,说:“是吾志也。吾欲行民主于台湾,不幸而不成;今倘能成于中国,余能及身见之,九死无所恨也。”“内渡十七年,无若今日快心者。”

辛亥革命爆发后,广东的革命党人力量微弱,与立宪派人士江孔殷商议由咨议局出面,召开各界大会,议决实行独立。此时正议长易学清托病不出,丘逢甲得知立即“赞成首肯”。广东独立后,丘逢甲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司长。

中华民国成立,丘逢甲被推为临时参议院议员,赴南京参加会议,筹组临时政府。旋病告假南归,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

丘逢甲是一位爱国诗人,作品多为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