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5767500000005

第5章 导师箴言(3)

聆听丧亲家属

一个月前回香港,受朋友邀请参加游船河活动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人士。一个星期前他刚刚办完妻子的葬礼,现在已然开始积极投入社群,参加活动。朋友询问丧礼的情况以表达关心之情,他也兴致勃勃地描绘给我们。因他太太人缘极好,所以有不少人出席丧礼,出殡时热闹顺畅。但之后他的声音开始变得低沉:“妻子离去后,我经常失眠,不适应一个人睡。”他还想讲下去,我的朋友却快速地把话题转移到天气、时事等,我看到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望,但也很快投入到新的话题中,积极表现他乐观的一面。我在旁静静观察,感受到他是一个很真实、坦诚的人。于是,我决定待会儿要找机会和他单独沟通,让他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支持他对太太的怀念之情,成为他的聆听者。

在午餐后,我找了个机会,和他谈起了他和亡妻同甘共苦、四十年的点滴,他为太太抗癌二十年的坚毅自豪,以及太太同事在葬礼上对她的嘉许自豪。我只是边听边点头,时而提问,让他尽情地说,最后我对他讲:“你很爱太太啊!”他很开心,并且用力地点点头,就像遇上知音一样。我只是当了一个短暂的聆听者,让他有机会去分享、去表达、去感受他谈论亡妻不是“丑事”,不是“不受欢迎的话题”,让他感受这份“认同心”和“同理心”!

近日,回香港与两个大学同学小聚,大家高谈“退休”,但当我谈及自己为死亡做准备,如立遗嘱、做告别礼等话题时,她们二人的热情迅速降温,没有人愿意回应,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份“冷淡”,只好知难而退!转换话题不久后,我问其中一个同学:“你母亲最近如何?”她平静地说:“她去年就去世了。”我记得读书时,经常到她家玩,她母亲十分亲切,也很健谈,与女儿和她的朋友们打成一片。我同学和她的母亲感情极其深厚,所以她母亲的离去一定使她颇受打击。同学不等我们有什么反应,就接着说:“母亲的癌症出现得很突然,短短两三个月,她就去世了,我一直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现在有时做梦也会出现当时的情境,每次都想哭。”当她讲到最后一句时,眼睛红红的,泪水在眼里打转。我很想听她继续说下去,也想让她哭出来,勾起她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思念之情。可另一位同学冷冷说了句:“我没有这种经历!”一句漠不关心的话语令我们三人停顿了一刻,也令这位失去母亲的同学立刻把真情流露的一面收藏起来,“死亡”话题再度被转开了。

帮助丧亲家属度过哀伤期

作为丧亲家属的朋友、上司以及同事,要想帮助他们度过丧亲哀伤期,我们需要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有乐观积极的看法。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死亡”的必然性,勇敢面对死亡,把死亡当作“正常事”一般,敢于直面沟通、分享这个话题。这样才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正视、接受亲人的离去,真正勇敢地活下去。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不接受令不少丧亲家属表面上活下去,其实内心已陷入痛苦,不断去逃避、去封锁悲伤,令哀伤期无限延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丧亲家属从哀伤中释放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

善别 善终 善生

吴咏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福”指的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康宁”,第四福“好德”,第五福“善终”。“善终”又称“考终命”福,即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可以想象的最完满的临终状态了。但今时今日,有多少人在离开前能保持尊严,自主选择,做到真正的“善终”?

善别时不留遗憾

一位身患癌症的父亲,在长达半年的治疗中,被儿女隐瞒自己的病情;因担心父亲病情恶化,女儿甚至隐瞒和拖延告知爷爷去世的噩耗,使得父亲无法送别至亲,直到医生强烈建议,这位女儿才鼓起勇气,请弟弟向父亲坦白病情及爷爷离世的事实。在听到消息后,这位父亲滴水未进,一言不发,两日后悄然离去。

父亲去世两年,女儿仍无法走出伤痛与自责。在“生命智慧”公益培训分享过程中,她开始质疑自己当时拖延沟通的决定是否正确。可惜世间没有“如果”,有些事情无法重来。对死亡话题的避讳,对死亡思考的缺失,仍用冷酷的事实提醒着,对“死亡”的“无知”可能会令家人不得“善终”。

人生走到尽头,最渴望的仍是无憾此生。然而,对“临终”的自主权,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被当事人所把握,他们得不到最理想的“善终”。

善终的思考

父母老去,年轻人支撑着家庭运转,因此在家中的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即便如此,也不应自作主张替他人的人生做决定;同时,永远不要忽略共同面对、相互鼓励后可能存在的转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终点已经在那里了,他们已经不那么在乎还能走多远,而是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开开心心,受到尊重,拥有知情权、决策权——生命的品质有时更胜于人生的长度。

将走之人想要什么?

当看到挚爱的人生命走向尽头,我们能做什么?是尽一切可能治疗来挽留生命吗?我们是否了解,急救治疗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伤害?

是尽量隐瞒病患实情吗?我们有没有尊重亲人“追求余生生活品质大过追求生命长度”的选择?

是只为暂求心安吗?我们是不是小看了亲人有面对死亡的能力?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坦诚沟通、规划余生、与家人共享天伦;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说出不舍与牵挂,说出托付与爱。送别的脚步能不能慢一点,给双方足够的时间去道谢、道歉、道别、道爱。让将走之人在开启另一段旅程时,可以好好地挥别,洒脱地离开,为活着的人留下最美好的点滴?

面对这位女儿,我没有说她犯了什么错,事情已发生,她第一次面对至亲的离逝,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及知识,她凭自己的认知做了她认为对的选择!为了支持她的成长及醒觉,我问她:“你爸爸的性格是不是很执著?”她说:“是的,很多人都说我和爸爸一样固执,容易钻牛角尖!”我说:“你爸爸赌气,以他的命去生气,以生气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你从他的选择中学习吧,你会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明白沟通的重要!”她点头同意:“经过父亲的离去及这次的学习,我更明白了自己的性格,会更好地做好准备,更懂得在未来面对亲人的离逝。”

善生中的成长

失去父母是子女二度成长的机会,这话听来似乎有点残酷。失去至亲后,当我们没有了必须负责、可以求助或试图反抗的对象时,我们还有可能发展除了“哀恸”之外的正向心态吗?我们还有机会“善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有能力选择深入认识自己,做出改变,更负责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主动的心理成长,而不只是被动地承受创伤。逝去的亲人,从现实世界移居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余生仍与我们相伴。利用“善生”的机会,我们不但可以修正与亲人的对话,更可以弥补遗憾,向前迈进。

接受死亡是人人必经的阶段,正向地思考死亡,为自己负责。“善生”后的我们,定能更好地为他人负责,做好“善别”和“善终”,成就完满的人生。

活着不难,难在活出意义

吴咏怡

曾经在一次课堂上,一名男学员想帮另一位学员认知自己,他说了以下“名言”:“和老师斗,不想学;和老板斗,不想混;和老婆斗,不想活。”

他的言论当场引起全场哄笑,我除了会心微笑外,还加了一句:“和自己斗,不想生!”有学员问:“吴导,和老婆斗,已是不想活了,为何和自己斗,是不想生?”我解释道:“‘活’和‘生’的区别在于,‘活’只是诸如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基本生存能力,而“生”是有关你的生命是否精彩,是否白来过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首先,拥有生存机会,这称为“活”。只有活着,才谈得上其他。“活”是“生”的前提,“生”是“活”的提升。活是被动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但我们却有主动权去选择生活的方式:精彩还是平淡,自私还是负责。和老公老婆斗,势必不会活得舒心:表面看似在和“另一半”斗,很多时候向内发掘,就会发现其实是和自己斗。和自己斗,就是在自虐,那么,活着的意义何在呢?

要活着不难,但是否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便是另一个层次,另一个境界!

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企业家近日很纠结,心情极其郁闷。因为他在医院做身体检查时被发现患有心脏血管闭塞,这种病被称为“冠心病”。十多年前,他移民澳洲,最近五六年把经营基地迁回中国大陆。经过数年的耕耘,重建关系网,终于在今年二月,他与公司核心团队制定了五年发展大计,打算整合海外及国内资源和平台,在事业上再次起步,重建雄风。但面对突然的“变化”,他有点措手不及,内心也开始忿忿不平,为何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何一直以来注重运动也会得这样的病?他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而在朋友推荐下来参加了我的“情绪领导力”课程。

他说他不知道是否该撤回澳大利亚,安享晚年,以健康为重;还是应该继续他的鸿图大业,他担心因工作过度,自己会突然暴毙。他不停思索,希望为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找到方向。

如果你看到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充满活力、关心其他学员、分享自己企业发展时的憧憬以及核心团队的执行力,那么你也能体会他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及自信。在众人眼中,他确实是一个有魅力、有感染力的领导。

他说现在他要珍惜生活,活好每一天,所以戒掉了烟,饮食也非常清淡。我问他:“珍惜生活”与“珍惜生命”有什么区别?”他有点惊讶,思索了一下,回答道:“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生命’比‘生活’高一个层面。”我说:“以你的领导魅力,你完全可以通过团队去完成梦想,通过企业使命去激发团队,而不是‘非黑即白’。即使回到澳大利亚,一方面你可以调整生活节奏、起居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激励团队去完成发展大计。你不是一个只求‘活着’的人,完全退出,你会甘心吗?”

他听完我的区分后立刻点头,他分享说每次飞回澳大利亚,第二天就会立刻订回程机票回大陆,简直是归心似箭。而在大陆时,身在悉尼的太太又要三趋四请,他才回悉尼见家人。他很明白他的心在事业上,带领团队达成目标才能令他有满足感与成就感!因此经过我的区分,他认清了:“告老还乡”是一个“活着”的选择,只是保住性命,但他不会甘心。因此,他决定不再自我斗争,浪费时间,拖延决策。他承诺一方面,管理好情绪,照顾好自己;另一方面,激励士气,培养人材,在“哀兵必胜”的情绪推动下,和团队合力打造好平台,点燃他的激情,这才是支撑他继续活着的动力。

认清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很重要,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他/她天赋的使命,“生命”是“生存的使命”。看到不少人和自己斗而忘了使命,真的是“白活”,麻木地活着而丢失了生活的意义。

“和自己斗”是在走“减分之路”

一个女企业家和自己斗得死去活来,虽然每天她都活着,但一点也不开心,她自己不开心,她的丈夫兼合作伙伴也不开心,周遭人看到她的处境更是备感惋惜。她知道,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也是她丈夫苦等十几年的话,便可以令自己与他人更开心,但她死也不说,夫妻关系已经走到同一屋檐下却不开口沟通的地步。念高中的女儿看着妈妈努力去进修、参加不同的培训班,却觉得她只是“白学”:“讲多过于做”,知行不一。因为她偏离她生存的使命——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太太、好老板。她并非不懂,她什么都知道,但就是坚决不改,沉溺在自己创造的痛苦中,他人只能看着她自讨苦吃地活着!

其实,活出存在的意义是为自己生命加分的最好方法,如若我们不愿意正视自己,不停违背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断残害自我,那么这是“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是减分之路,这样也就违背了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的意义了。

空门中的生命智慧

吴咏怡

有一位资深导游和我分享他的真实经历:道士与和尚在同一个旅行团出现,他们互相辩论自己信仰的正宗性与有效性,于是导游在不断的调解中度过。当听到他的分享时,我联想到自己也是基督徒,在培训行业中也遇到过神父、修女以及和尚,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深刻体会,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是坦诚、真实、平和,而不是对立!

走下神坛

以前,在我眼中,不论哪个宗教,神职人士都是出世的,他们已踏入超然境界,不为外界的物欲所干扰;他们高高在上,遥不可攀,神一般俯视这红尘俗世。这是我对神职人员的一个假设,但经过多次近距离的接触后,我发现这个假设的前提本身就不正确,事实上,他们首先都是人,只是选择的修炼方式与我们不尽相同而已。我们在俗世中修炼,而他们在静心的环境中修炼。所谓殊途而同归,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向着内心中美好的“圣地”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