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5803700000006

第6章 好学校的校长修炼(1)

学校有大小,理念无偏差。培育人的理念从小学到大学其核心价值应是一致的。作为校长,我们要如何修炼自己,才能成为天上的星星,或是街上的路灯,去照亮在黑暗中行走的学生的前程呢?

第一节 追根究底好校长

校长要成为天上的星星,或是街上的路灯,去照亮在黑暗中行走的学生的前程。但是“星星”或“路灯”不是自然天成的,它经岁月的历练和人类文明的洗礼而成,人类的薪火传承少不了校长。好的校长照明了方向,也传承了文明。

好校长的美丽与迷失

好校长是美丽的,好校长是人们期盼的精神牧师,他改变了人们行进的脚步,转移着世俗的教育视线。从蔡元培到陶行知,从竺可桢到朱清时,人们肯定他们当校长的星光业绩,评说他们的独特教育理念,传承他们的个性教育。然而,他们当校长的美丽虽不是昙花一现,但将其“复制”、成长的后来人屈指可数。他们的美丽迷失在哪里?为什么好校长难以成长?

可怕的制度剪草机

好校长的成长除了与个体的自身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还与时代与制度背景相关。在计划经济背景的社会现实中,整齐划一的步调,制约了校长的个性发展,也规约了好校长的成长,他只是时代的执行者和落实者,真正的是千校一面。在这种背景下,好校长是不可能出现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个体的需要与发展了。然而,顶层的制度仍然是计划的模式,特别是教育的顶层设计仍然把区分、选拔考试作为教育的甄别器和试金石,从上到下层层施压,把教育的快乐统统抛开,把竞争、比拼、荣誉的压力转嫁给受教育者,上至博士、博士后,下至小学生、幼童。各级学校的校长在可怕的制度剪草机面前,失语了,迷失了。大学校长围绕官员转,高中校长围绕高考转,初中校长围绕中考转,唯独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有点儿个性化成长的制度性空隙。然而,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又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想成长为好校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好校长的土壤与生境

好校长的土壤与生境不是每年政府颁发的奖状,也不是“优秀校长”“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更不是“加官进爵”式的提拔,而是政府营造校长自我成长的和谐环境,让校长做校长该做的教育之事。但是现实中的校长要去筹集教育资源,甚至为了学校的发展去找门道、拉关系;要去管校车、管食堂、管计划生育;还要管理校内外师生安全事故的处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的重大活动等:校长成了政府事务性工作的分摊者和落实者。校长对学校的本分之事却没有精力去料理,没有研究教育问题、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关切师生成长中的偶发困难、静心于学校发展内部事务的处理,以及自由思考的时间。若这一切都变得正常与自然,政府就算给好校长营造了好的土壤与生境,接下来,好校长的成长就要靠自己了。

第二节 好校长的成长路径与归因

政府给校长营造了好的生境,并不是每个校长都能成长为好校长,他们也有庸者与智者之分。庸者把学生赶进阴暗潮湿的考试隧道;智者把学生托向阳光灿烂的成长天空。那么好校长是如何成长的?可“复制”培养吗?张岱年先生总结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等级观念、近效取向、浑论思维、家族本位”四大陋习,它们是中国社会文明路上的绊脚石。我觉得好校长的成长也要躲开这些绊脚石。

好校长的成长路径

好校长成长的第一段路是克服“浑论思维”,要在具体鲜活的教育经历中丰富自身的实践理性。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陶行知,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如果没有亲身的教育经历体验,对教育的切身感受就少了,教育就变成了不鲜活的理性实践。不具备丰富的、鲜活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当好校长的。

好校长成长的第二段路是摆脱“等级观念”的桎梏,执著于教育实践。思想家顾准说过:“一切理想主义最后都导致了专制主义。”教育理想主义者若不经过实践的洗涤,极有可能举行本本主义。这是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博士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研究生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成了一个新闻,在世俗眼中,研究生就应该埋头于书斋,就应该追求教育的理想,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去,不然就是大材小用。这件事本身就是教育理想与实践的错位,书本上从没有写着研究生不能到小学去工作,可当时的现实是很多人对此感到奇怪,多数人认为小学委屈了研究生。

此外,每个单位是有“级别”的,有的是明确标识,有的是约定俗成,它决定了在相应岗位上工作的人的级别。小学地位低于初中,初中低于高中,高中低于大学,大多数校长都认同这一点。这是中国式教育学中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说,但在实践中却真实地控制着教育现实,但凡看重这一点的校长都难以走好成长的第二段路。

好校长成长的第三段路是克服“近效取向”,做到历经“大事”不糊涂,偶遇挫折不屈服。称得上学校的“大事”的是与学生教育相关的重大教育实践和实验。校长要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实践自己信奉的“教育信条”,比如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学术精神,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晓庄师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那些在实践中去实践理想、信念及价值取向的教育人,才可能在好校长成长的路上走完最后一段,否则,则把学校引向等级标杆、奖牌浮名等歧途。这也是好校长难以形成的瓶颈所在,好多校长在走完前两段路后,遇到别样的风景便旁逸斜出了,有的遇到别样的困难就望而却步了。若“屈服”于世俗与权益,离好校长的目标就会渐行渐远。

好校长的具体标准

政府教育部门认定好校长的标准,一般包含六大方面:一是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严肃的思想作风、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有较高的文化业务素养,能够研究办学规律,掌握专业知识;三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能力;四是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五是心中装着教师和学生,经常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多为教师和学生着想;六是拥有先进的科学办学思想以及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亦如《中小学学生守则》一样有几大条,但都是宏大无边、挂一概万的条条。美国某州小学生守则第的一条是“你见到斯密斯、迈克尔不能直呼其名,要称斯密斯太太、迈克尔博士”,多么具体可操作。我们国家规定的是“对人要有礼貌”,规定的是最高目的,而不是具体的操作。同样地,对于好校长规定的也是最高标准,把以上六个方面都做到了就是教育完人。但好校长应该具备哪些最低的标准呢?

一是具有教育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校长不仅仅是本学校的员工,更是学校的灵魂,需要具有热爱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所有师生员工,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通过具体的事实和行为投射出来,让师生员工切身感受到并普遍认可。

二是具有建章立制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校本化规章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机械链条”。校长是这一工作的操作员,他既要讲究技术,又要讲究艺术,做到刚性执行制度与人文关爱有机结合,制度管人与情感感人和谐统一,维护团队良好发展的制度机制,让岗位职责、制度规约、奖惩办法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每一个教育行为和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

三是具有果敢的决断、决策能力。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领会各级行政文件的精神,依法办学。但如何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创新呢?这需要校长具有果敢的决断、决策能力。学校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此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首要任务是什么,校长要想得清楚,弄得明白,敢于创新,敢于结合学校实际作出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另外,这一能力也包括协调和沟通能力,要做到向上沟通“有胆”,向下沟通“有心”,平行沟通“有度”,真正做一个“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智慧管理型校长。

四是具有道德领导能力。校长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的道德领导能力,对于学校团队的建设、积极性的调动、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对于和谐的学校教育氛围的营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是具有课程领导能力。校长的业务领导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课程领导上,包括对于教育教学业务的领导,微观上对每一节课的指导,宏观上对学校所有课程的设置,这些都要体现出办学理念的落实和对全体教职员工的专业引领,并被全体教职员工接纳和认同。

通过对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往往要求好校长应具有以下素养:有教育的前瞻眼光;能专业、正确地评价教师、干部,善用人才;富有人情味,亲和开明,尊重同事,赏识他人,理解别人;关注细节,深入实际,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了解情况;有人格魅力,有强烈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大气而不霸气、谦虚而不谦卑、自信而不自负、负责而不负气、谨慎而不紧张、创新而不创伤;具有系统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和协调能力;具有挖掘学校潜力的能力,能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积聚变革力量,促成学校质的飞跃;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敢于批评权威和不为名利所动的意志品质。

在这些具体标准上表现出的差异就是现实校长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校长领导力的差异,反映到学校管理现实中,就表现为校长及其领导能力之间的差异,可细分为校长“领导事”与“领导人”的差异。领导者“领导”的这两件事,一是制定目标愿景,二是动员人们为这个愿景去奋斗,其本质就是领导者的“人事”问题。制定目标愿景,即“怎么谋事与怎么做事”,可以简述为“思想与行动”。动员人们为愿景去奋斗,即“如何做好自己与如何影响他人”,简述为“人品与行动”。进一步思考好校长的标准,可以具象为领导力的关键影响要素有哪些。从实践中受欢迎的好校长来看,一定具有“品”“思”“行”三位一体共生而成的领导形象。表现在个体身上,每个要素的“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程度、尺度、刻度”上的千差万别。“品”即“人品”,是立身之本,品格决定人格,它包括品德、品性、品格,具体表现为内显的“克己力和包容力”和外显的“学习力和变革力”。“思”是指思想,是谋胜之魂,思路决定出路,谋定而后动,它包括思路、思维、思想,具体表现为有预见的“洞察力和谋划力”和有引导的“感召力和决断力”。“行”是指行动,是成功之基,行动决定结果,它包括行为、行动、执行,具体表现为领导事的“组织力和协调力”和领导人的“导向力和激发力”。“品”生威信,“思”生智慧,“行”生效果。

以上是好校长的最低标准,要想成为好校长须把握共性,树立个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反省与自我修炼。

好校长的成长共性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校长是什么?校长是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校长是带领一群灵魂去唤醒另一群灵魂的人,由此可以得出,校长是精神化的存在。

校长要心系教育。如何心系?要心甘情愿、心无旁骛、心无所不在……校长的心要用在教育上。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套用为“校长常无心,以学生心为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校长要深谙教育之道,不为世俗、功名所动,这是校长心系教育的第一课。

校长要明白教育。对于教育,任何一个国民都可以指点、批判几句,可明白教育的人却不多。“人揭开了萨斯女神的面纱,但看到的却是——他自己。”校长要看到教育的“他自己”,否则,不算明白教育。校长要闯入教育的最深处,在现象、概念的王国里驰骋,不仅要深入这片看不见的灵魂领地,而且要统领这片神奇的领地。

校长要让教育光辉闪耀。校长要有教育使命感,在教育实践领域里,有统领三军的真实的教育实践行动。

好校长的共性都是一致的。通过对好校长的观察与了解,不难得出以下共性之处。

第一,好校长能共启愿景。好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信奉、教育理解与教育主张,不人云亦云。

第二,好校长能激励人心。好校长善于带队伍,无论是班子队伍,还是教师队伍;都是鼓动和激励人心的好手。他们让每个员工都能看到愿景,并能追随他朝着理想目标行进。

第三,好校长能挑战管理现状。好校长是建章立制的行家里手,能有效调控,为教育教学服务。他们的管理过程既注重科学化又落实人文化,管理科学化是为了促使制度有序运转,管理人文化是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第四,好校长能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好校长是人际沟通的能手。他们时刻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协调处理矛盾,沟通化解纠纷,营造和谐的教育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