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好校长能发现问题。好校长能深入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并能把脉会诊,为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意见与建议。
第六,好校长能解决问题。好校长善于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能倾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在研究状态下寻求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七,好校长能以身作则。好校长有追求卓越、不服输的坚韧意志与品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
各个国家对好校长的要求略有不同,但大都要求有几年的实践经验,有相关的学历,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资质,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共性要求。这种共性要求可以概括为好校长成长必经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学校行政负责人”。这个层次的校长是一个事务主义者,他们事无巨细地了解、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上传下达,按部就班,维持学校的常规运转,学校工作缺乏创新,学校精神风貌平淡无奇、缺乏生机。
第二个层次叫“学校领导人”,也是多数校长所处的层次。“学校领导人”层次的校长要比“学校行政负责人”层次的校长对教育理想、办学“档次”的要求高得多,如果说“学校行政负责人”层次的校长是个“维持校长”“看守校长”的话,“学校领导人”层次的校长则是个有理想、有创新、有作为的校长,他要主动筹谋学校的发展,考虑学校师生的幸福大事,实现自己的教育追求。
第三个层次叫“教育家型”。所谓“教育家型”校长主要靠两样办学秘诀:一是“高山仰止”的教育智慧眼光;二是“万人敬仰”的人格风范。蔡元培、陶行知等都在此列。
好校长成长的最大个性要求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培养自己。在校长成长的三个层次上,有的可能永远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这是教育的不幸,有幸的是有很多校长努力成长为第二个层次的校长,也有少数人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如果第二、第三层次的校长都算好校长的话,相信没有哪一个好校长是别人强迫他成为好校长的,靠的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与自我追求,尤其是第三层次的“教育家型”校长,若对教育没有宗教般的虔诚是不行的。“教育家型”的好校长是“造”不出来的,也是“评”不出来的。
第三节 好校长的七项修炼
何为修炼的圭臬
要有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勇气,要理解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美国、日本等国的校长任职条件比我国的更为严格。在中国,正常情况下,从普通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到校长,要通过六七个台阶,经历十几甚至二十多年。成为校长后,首先就是理解教育,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可以释义的概念,但一具体化就乱象丛生。理想中的校长,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干教育,潜下心来做教育。教育原本需要耐得住寂寞,少一点功利性,少一点应酬。校长心里需要时刻装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做一个好校长,当一个好的引领者,要有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激情与执著,要有正确的教育信仰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要有不断反省自己、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胸襟和情怀。这些需要一生的信奉与坚守,需要去修炼。
修炼为何?这关涉好校长的价值追求。陶行知先生在八十多年前,以“第一流的教育家”为题撰文,尖锐地指出:“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进而,他对两种要素又作了阐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体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好校长的灵魂是自由、个性和独立的,他们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具有教育家的情怀和追求。校长要修炼学识,形成能力,把握新时代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开阔的教育视野,使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引路人”,成为“师生和社会的楷模”,把校长职业当作一种事业、一种人生追求。毫无疑问,如果让具有这样的教育家情怀的人来当校长,我们还有必要设置“修炼为何”这样的疑问吗?
七项修炼的内容
1.明晰自己的办学理念
把学校愿景具化为办学理念,用规章制度强化办学理念,用校本课程实践办学理念,用教育活动深化办学理念,用师生行为体现办学理念,用校园环境彰显办学理念,用教育成就证实办学理念,用学校文化涵润办学理念,用学校精神传播办学理念。学校理念决定学校行为。学校的行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校长、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理念体系所确定的。教育理念是教职员工的旗帜,是方向,是探照灯,是前行的路标。所以,学校理念的确定对学校的整个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理念进行提炼与整合。在学校的教育现实中,可以观察到,一般的学校竞争特色,平常的学校竞争考试,一流的学校竞争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与目标,团队的行为与教育方式等,都受一定教育理念的支配、影响与鼓舞。教育理念运用与否,运用恰当与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阶段。
清林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个学生奠定最佳的人生基础”,办学思路是“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艺术至优雅”,它从教育方向、教育载体(方舟)、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细化了办学理念,用“三棱魔方”(方向、方舟、方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明晰、具象化了办学理念。
2.给学校发展把脉
每一所学校都具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核心的价值观,都有学校发展的现状。办学历史短的如清林小学,办学历史长的则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该校特有的文化和学养习惯。而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人物——校长,一定是长期在学校工作、生活,并且深谙学校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本质的人,他了解每个教师的资质、禀性、教育教学能力,了解每个学科的教师整体水平、学科特长,了解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与喜好,了解学校生源的特点,了解学校在学区的位置,了解学校资源配置整合的能力……这样才能给学校的发展把脉问诊,才能给学校发展开出适宜的良方,才能驾驭学校发展的航向,才能促进学校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3.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包括家长的口碑、学校相对的优势、办学历史、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效等特质。清林小学着力打造“为每个孩子奠定最佳的人生基础”的“教育细节文化”,为师生生命健康、和谐发展服务,核心是促进生境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和谐发展,缔造唯善、唯真、唯美的“三唯”教育生境,创建全程、全员、全息的“三全”教育生态,拥有有爱、有识、有为的“三有”教育生活,创设优化生境、优雅课堂、优质教育为学校精神文化特征的“三优”生境教育品牌。
4.打造一支认同学校文化的团队
每位教职工要以学校发展愿景为目标。学校的品质与质量是教职工尊严的体现与具体化。学校发展了,教师才能有职业尊严和生活品质,才会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才能成就灿烂人生。反之,教师倦怠,生命质量、幸福指数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作为校长,要引领教师,成为教师职业的心灵导师,为组建学习共同体而努力练就自己的培训水平与培训能力。清林小学构建的“5+50”工作学习机制是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5+50”工作学习机制的诠释
——关于《乌鸦》教学的思考暨新学期开题语
新学期第一周周五常规学习时,我以《乌鸦》的教学为切入点,引出了一些教育教学的话题,反观过去一周5天工作的不足(诚然有些行为并不是5天形成的,也许这个“5天”是你已走过的工作年头的总计)。作为教者,有哪些行为是欠妥的?哪些行为是应该纠偏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坚持的?早在学校工作总结中提出“5+50”工作学习机制的思路,但未深入实践这种教育策略,因为“认识自己”始终是一个心理障碍,“舍去获得的经验”总是痛苦的。
我想引起大家内心深处的讨论,但事实上并未达成预先的期许。在此,先回顾一下研讨《乌鸦》教学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请大家畅言对乌鸦的认识。(在洋溢着节后喜庆的气氛下,开学第一周就学习研讨,大家显得有点拘束,经过调适,大家感觉轻松了些,说出了对乌鸦的一些零碎认识。很好,这些零碎的认识有助于下一个环节的推进。)
环节二:请大家以乌鸦为题口头作文。(相对于畅言对乌鸦的认识,以乌鸦为题来口头作文的难度就要大得多,所以,我怕冷场,就请教师甲和教师乙回答。对于这一个环节,准备好了的希望发言,但大多数怕发言,因为这个“作业”并非一个易于完成的“作业”。)
环节三:请大家阅读有关乌鸦的文本资料并完成后面的作业题。(客观地说,只要阅读得认真,便能更全面地了解有关乌鸦的一些知识,也能完成文本后的一些问题。)
《乌鸦》教学的研讨带给我们哪些教育思考呢?
思考一:我们把环节一、环节二统称为“讲授式为主的问答教学”,把环节三称为“自学式为主的自主教学”。这里要明确两个概念:“讲授式为主的问答教学”是指这个环节是以教者的“讲”或“问”来主导教学的;而在“自学式为主的自主教学”中,学习者自我阅读,独立完成“作业”。环节三有无教学呢?教者的教学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教学资料(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是课程的一部分)的整理、课堂作业(即文本后面的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意图,应该说这一环节还是有教学的。在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哪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当时有说环节一的,也有说环节三的。
为何有分歧?主要是因为对问题的内涵理解不一致,问题中的“学生”是指面对的所有学生,而不是个体。“有效”也不是针对某个体学生而言,而是针对所有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两点,答案就是唯一的。环节三中每个学习者都参与了学习(理论而言),而环节一、环节二中只是个别学习者参与了学习,多数是旁观者,总的说来没有环节三的教学效率高。这也是当今世界两大教学流派——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演示。不是否定哪一种教学形式,而是要选择更有效的教学形式。我大胆地总结:我国更多的教者以讲为主,美国课堂多以学生学为主(仅限于我在加州见到的美国中小学课堂)。
思考二:哪一种教学形式(哪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效?不要简单地归纳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当下教育问题归因动辄就陷入这一对概念的轸域。比如,“你要抬头”“你要挺胸”“你要有信心”“你的心里要有神奇的梦、伟大的理想”……就是“素质教育”;反之,写字、背课文、讲故事、写文章、做作业……就是“应试教育”。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下教师中可以说还是很普遍的,如果我们摒弃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哪一种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效。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综合这两种变量,就整体教学效果来看,教学环节一、环节二比教学环节三就逊色一些。
思考三:哪些教学环节或称教学点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呢?这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每个学科都有教学的本体,所谓教学本体就是此学科单独承载的学科教学任务,而不是各学科所共同的教学任务,即使别的学科有此任务,也不是主要的学科任务。语文学科独特的教学任务,简言之,即听、说、读、写。以说为例,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抓住说话的一些基本范式,比如先总说再分说,还是先分说后总说,抑或是其他的方式。学生的说话能力(包括语速、语感、技艺等)在课堂上体现得如何?听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呢?千万不要被“新奇美”的内容牵着鼻子走,时刻想到要回归学科教学的本体。在教学环节三中,文本提供的信息说明乌鸦很聪明、很通人性、很有生存的智慧。固然这是教学环节的“新东西”,但它仅是语文教学的载体罢了,不要被这些所谓的“新东西”遮蔽了教学的本体任务,此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阅读解决文本后的问题。如果从语文教学本体来归纳,此环节重点是培育学生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
每个学科都有教学的本体任务。数学重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现象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探究其事理的方法。语文、英语一样,是在“文以载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本体任务,不要本末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