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
5804000000002

第2章 三年级:轻松起步讲方法(1)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刚刚迈入习作的门槛,这时,他们积累的词句比较匮乏,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一个层次。往往还没开始学,不少孩子就已被“作文难啊”“到三年级你可要努力啊”等诸如此类的话弄懵了,以致战战兢兢,愈发紧张,愈发写不出好的作文来。

所以,我们不要急于让孩子动笔,而是上一节“作文预备课”,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作文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来,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只要我们把经历的事、看到的景、心里的话,用文字组织起来,写到纸上,形象地告诉别人,这就是写文章了。这样,往往能消解写作的神秘感,使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从而对写作文充满了向往,急切地想进入作文的世界。

我们知道,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所以,我一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教给他们观察方法主要是指导他们学会有顺序地去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及近,或由表及里,或先人后景。在让学生动笔前,边和学生一起观察边指导,教授观察方法,使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让眼睛先成为他们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

至于要不要交给学生构段构篇的方法?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写还是给他们一根拐杖?这是不少老师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在我看来,从低年级只需要写几句话的“写话”过渡到中年级写段为主的“习作”,这个跨度其实很大,孩子非常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范文,让他们有章可循;也应该出示一些“弹性框架”,让孩子能理清习作思路;还可以巧妙地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如送个开头结尾从而领悟谋篇布局的奥妙,教会他们把“写清楚”放在第一位,展示在作文中让“静”物“动”起来的写作妙招……

作文起步,我们要“扶”孩子们一把,降低写作坡度,架设“阶梯”,让学生能“攀”上去,摘着“果子”。有了老师给的框架,孩子就会明确自己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往里面添砖加瓦。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围绕怎么把这块砖、那块瓦合理地加进去,加进去之后又如何做到富有艺术性地展开。虽然框架一致,但内容并不千篇一律,就像别墅,外面看起来一样,里面却是各具特色。只有让学生在三年级时把片段写具体,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到了高年级,我们才可以教他们如何谋篇布局,写出新意。

学生完成作文,这并不是我们习作教学的终点。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告诉他们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攻其一点”进行作文讲评,这也是三年级作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孩子,点滴成功,都会激起他们巨大的探求欲望。而信心是每个人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知难而进,不断进步。因此,我们要从激励的目的出发,对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孔之光,都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给予适当点评和充分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细致观察、勤于写作的兴趣,真正让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成为“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1.上一节作文预备课

每到入学季,那些一年级新生就像一群刚出壳的小鸡,叽叽喳喳,对校园的一切都感到特别好奇,但又显得似懂非懂。有经验的老师们总会上一节预备课,和小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师生感情,同时讲一讲新学期里该准备哪些文具用品,要遵守怎样的学校规定。如此一番,才逐步进入正规的课堂教学。

其实,在我看来,从三年级开始起步的作文教学,也应该上一节预备课。因为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是最棘手的,学生积累的知识少、不会行文、句段不分、标点不熟悉、表达不连贯、不会审题、不会立意……可谓全是问题。若是一开始就让孩子动笔写,这样的跨度太大,孩子很难适应,对作文还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从何下笔。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懂得作文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同学把作文看得很难,很神秘,所以一听说要写作文了,就怕得不行,被这种心理支配着,不可能喜欢作文,更不用说写出好文章来了。

所以,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作文”二字,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作文吗?”一时间,小手如林。虽未正式写过作文,想必以前的老师早有提及,家长也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孩子们对“作文”二字,似乎并不陌生。

一个孩子答:“作文就是老师让写的文章。”另一个孩子答:“考试要考的,占很多分。”又一个孩子答:“作文就是有一个题目,按照题目来写的文章。”……一番交流,你便可以看到,孩子对于“作文”存在着多少认识上的误区,而这些将直接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够,主动性差,也从而影响其作文能力的提高。但是,源头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些大人身上,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作文?

听完孩子们的一番言论后,我微笑着说:“大家说的都有一点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作文其实并不难,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听到、想到许多的人和事。把这些人和事告诉别人,如果用口来讲,就是说话;而用笔来写,那就是作文。可以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平时,你们谁也不会为说话发愁,那么用笔来说话又有什么犯难的呢?”随即,我打开一本书,继续道:“瞧,这本书上这个小作者的文章,就可以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经历,分享到他的感受,多好呀!”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正因为写完的作文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们写作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眨眨眼睛,故意卖个关子。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个孩子说:“写作文要让别人看得懂自己讲了些什么,要让别人能够读明白。”另一个孩子补充道:“还要让别人爱看,要是写得没劲,别人刚读了一段,就跑了。”

这时候,有同学笑出声来,但大家都表示非常赞同。

我顺势引导:“是的,写作文既然是为了交流,当然要让别人能看懂,做到语言通顺,这就叫做——写清楚。要让别人爱看,做到绘声绘色,这就是——写生动。”

我把“写清楚”“写生动”两个词写在了黑板上,继续问孩子:“今天,老师也想写篇作文,就写一写暑假里我去青岛看海的经历,你们希望从我的文章里读到什么?”孩子一听,老师写作文给他们看,顿时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都表示想看看我笔下大海怎么美,旅游中有哪些乐趣。

我微笑着问:“去青岛,我乘了六个小时的汽车,为啥你们不愿意听我说我买了哪些东西做准备,汽车师傅怎么开车的,我在车上看了哪些电影呢?”孩子们叫道:“这些没劲,不要听,我们要听重点!”太好了!我立刻就把“有重点”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也是写作文必须特别注意的一点。

看到孩子们按捺不住的神情,我也不吝笔墨,出示了自己的“下水文”《青岛之行》——

暑假,我到青岛去旅游,这是一个旅游者向往的好地方。来到海边,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泳衣,光着脚丫,向大海跑去。站在海边眺望,大海一望无垠,天和海真像连在一起似的。(看见的)俗话说:“大海无风三尺浪。”当我跳进大海里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海浪的力量。海浪由远而近,一个接着一个地向海边袭来,有一米多高。我一会儿被海浪高高托起,一会儿又跌入低谷。若不用力抵挡,就被冲到海滩上。浪花溅到嘴里咸咸的,打在脸上让你睁不开眼。(做过的)在大海里游泳就像跟海浪搏斗,其乐无穷。(想到的)晚上,凉风习习,我在海滩上散步。晚上的大海更可爱,这里并不静寂,不但有踊跃的“夜游者”,还有许多像我这样悠闲的散步的人。浪花轻轻地拍打着海滩,仿佛唱起小夜曲(听到的),沙滩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的脚印。青岛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这是老师写的一篇作文,你们来点评一下。”这下,孩子们激动了!“老师,你写了我们感兴趣的部分,并且把大海的特点写生动了!”“在文章里,写到了自己看到的、做过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这篇作文先写白天的海,再写晚上的海,我认为写得比较有顺序,读上去比较清楚。”……

学生一一点评,我肯定了他们从中悟出的一些作文之道,接着告诉他们:“的确,这就是说话和作文略有不同的地方,平时说话,我们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往往是一边想一边说,来不及仔细琢磨,难免有意思不明、层次不清、用词不当、语义重复的情况。不过,说话时出现了这些毛病,容易补救,别人没听明白可以再说一遍,说错了可以立即改正。作文出了这些毛病,就不行了,因为写文章的人不能守在读者的身边,随时改正出现的毛病。所以,写作文要先想好写什么内容、怎样才能写得清楚明白,并且还要使人爱读、爱看,对吗?”学生点点头,若有所悟,虽然他们还没有正式开始写作文,但至少已经知道到底什么是作文,怎样才算是在作文中把话讲清楚了。

在我看来,作文教学的第一课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上一节作文预备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作文,并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作文,这便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有时,甚至是一多半了。

2.弹性框架理思路

对于作文教学,有些老师不得其“法”,便认为作文训练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经常能在作文公开课上听到这样的话:“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更有甚者,认为“作文就是玩儿”,习作训练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少指点,一味地强调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至于怎么读、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却又不甚了了。

我不完全否定这样的观点。的确,教师如果过多地指导,势必给学生作文的思路和创新造成限制,但这并不是说,指导不重要。特别是对于刚起步学习写作文的三年级孩子,他们就如同一群正要学飞的大雁或是刚学会走路的娃娃,现在就完全放手,他们就能飞能跑了吗?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还是应该注重传授一点作文训练的方法,给学生一点“规矩”,让他们在规矩里成“方圆”。其实,对此古人早有精深的阐述。《周易》里就有“言有序”的话,孔圣人也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刘勰在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的“总术”一章中也说:“才之能通,必须晓术。”这个“术”,就是写作的法则。

三年级学生当然不可能如成年人一般思路清晰,语言顺畅,所以他们所写的作文在我们看来就显得幼稚或者混乱。我们作为作文启蒙者,自然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但也要用一种正面的、探讨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慢慢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成熟”。我们可以和孩子们探讨,共同拟个框架,比如文章主要从哪几部分来写,每一部分都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或意思,然后让孩子按照这个框架来写。这样,写出的作文在思路上就会清晰很多。

给作文框架的目的是降低写作难度,让初写作文的孩子先“入格”,为的是今后能顺利自然地“出格”。所以,我给的作文框架是有一定弹性的,既能帮助学生们理清作文思路,也可以使学生的作文不至于千篇一律,做到有“框”而不死板。

比如,第一篇习作就是写《假日之旅》。一个暑假,不少孩子都随家长外出旅游,各地风光自然见得不少,也有一些趣事囧事值得一说。每每交流这些素材的时候,孩子总是说得起劲,等落到纸上,却是东一言西一语,要么就是流水账。怎样让他们在作文中突出重点,写出印象最深的旅途风光和个人经历呢?我给他们搭了这样一个框架:

假期,我和____(谁)一起去________(什么地方)旅游。

________真是个好地方。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写看到的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于是,我情不自禁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写自己的活动)

这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之行真让我流连忘返!

这样的框架一搭建,孩子就自然而然将作文的“重头戏”放在一处风光景色的描写上,并能着重写一写自己的旅途见闻、活动。而“_____真是个好地方”是一个中心句,渗透了围绕中心写具体的要求。不少孩子很快完成了他们的“第一篇”作文。

接下来,是指导孩子学着写自己,题目很是有趣,叫《我的自画像》。仿佛是个小画家给自己临摹一样,但孩子的观察力不够,到最后总是写得“千人一面”——瓜子脸、樱桃嘴、柳叶眉、眼睛赛过黑珍珠……一群小帅哥小美女,读他们的作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而这其实是作文的失败。

怎么办?一个作文框架就这样诞生了——

我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___孩,今年___岁了,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