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
5804000000005

第5章 三年级:轻松起步讲方法(4)

当一个学生说出“我们的食指都死死地按住尺子,都想获得这一场比赛的胜利”时,我顺势引导:“你注意到对方此刻的表情、动作了吗?”孩子答道:“对方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20厘米长的尺子,脸绷得紧紧的,而且涨得通红,一脸着急地等候裁判员的发令。”好!这一描述挺形象,我接着引导观察:“你注意到了周围观战同学的反应了吗?”有孩子描述道:“这一刻,教室里忽然安静了下来,紧张的比赛氛围让围观的同学们也握紧了拳头,似乎要给选手力量……”

游戏继续,精彩不断……就这样,我在游戏过程中“定格”画面,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即时进行口头作文,这一下,习作有了鲜活的感受和语言。孩子们重新完成的作文可圈可点——

我一开始死死地按住尺子,让对方没有可乘之机。只见他鼓着腮帮,两只眼睛直瞪着我的手指。我知道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两根手指上,鼻尖也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对方也寻找着机会,他用手指摇晃起尺子,拔回了几寸,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了。这时,由于他连续比赛,手上已渗满了汗珠,手指悄悄地向后打着滑。眼瞅着他正准备将手指挪动一下时,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热打铁,猛一发力,尺子不仅拔到了中线,还反超了几寸。啊,我终于赢啦!

进入决赛阶段,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但两个选手似乎都很轻松,只见一个同学用两个手指夹住直尺,脸上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而另一个也不甘示弱,脸上带着必胜的微笑。但是,一声令下,两位“高手”却都不敢轻敌,他们皱紧眉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红线,食指和中指紧紧地按着尺子,生怕自己的“城池”落入他人手中。大家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历史性”的时刻的到来!

你看,在活动中伴随着习作指导,我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引发学生“观察”“想象”“描述”。由于学生“亲历”了活动过程,注意观察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自然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篇行文活泼的作文就此“问世”了,而不再是原来那种“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的“流水账”了。

其实,在我看来,“活动作文”课上的活动不是重点,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观察”,什么是“细节”,何时进行“心理描写”,这才是课堂的关键所在!

8.为模仿正名

在近年来的作文研讨会上,我几乎没有听到过老师在公开场合谈“用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的观点,而各级杂志上的作文教学论文也无一例外,几乎都在畅谈学生习作的“自由”“个性”“创新”。可是,现实的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年段的作文起步教学,老师们运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模仿。毕竟,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咿呀学语到口若悬河,从一笔一画的临帖到飞笔走龙的书画,孩子的一切学习成果都受益于模仿,何况作文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但是,作文教学能不能提倡模仿,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者认为,这不是在助长“抄袭”之风吗?模仿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想象力吗?赞同者则反问,音乐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唱歌弹琴;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构图绘画;体育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跑步跨栏;数学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公式运用;作文,为什么就不能模仿?不模仿,孩子表达能力从哪里来?

乍一看,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就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处下手。让学生模仿习作吧,怕成为变相抄袭,怕今后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只能看到别人的影子,而缺少自己的思维;拒绝模仿吧,自己往往又陷入“作文课不知如何上”的迷茫、尴尬境地。其实,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我们简单地认为,“模仿”就是对个性的扼杀,就是创新的天敌,在不知不觉中把“规范”与“个性”、“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了。

我们主张自由表达作文,前提是孩子掌握了众多的写作方法,能够根据需要而自主选择。而写作方法,不是孩子创造的,是他们模仿和积累而来的。从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一些孩子心中有话想说,而写出文章来却是语序混乱,毫无重点;还有的学生表达不出来,勉力为之,也是言不及义。“入乎其中”方能“超乎其外”,要想直抒胸臆,下笔成文,关键在学会作文的表达形式,而这形式的习得,应从模仿而来。

而被很多人诟病的学生模仿的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并不是模仿的错,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让学生正确模仿。有的老师为了省时高效,允许学生把语言的具体内容也模仿下来了,所以学生写不出有真实思想的作文来。我们现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模仿作文形式的同时,不会发生情感的复制,从而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发生。

曾听过一个趣事,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孩子写一种身边的植物。某位同学第一次写的作文不合格,老师要求重写,这孩子看到同桌写的《西瓜》一文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就仿照写出了《北瓜》的作文,完全是照搬照抄。哭笑不得的老师在这篇《北瓜》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句评语:“只知道有西瓜、南瓜、冬瓜,我倒还不知道这世上竟然有北瓜呢!”

其实,这就是作文模仿最常见的误区。学生在模仿时,往往只见范文内容而不见范文的表达形式,常出现仿写范文故事情节甚至情感复制的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模仿的应该是范文的形式而非内容。当我们细读一篇范文,被文中表现的情感深深打动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去复制这种情感,也不是要去模仿营造出这种情感的故事情节,或是去套用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字,而是要看范文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如果自己写类似的文章会如何去表达,这些才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也是应教会学生去模仿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作文教学的模仿才不会步入误区。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学习方法的同时,又避免雷同和套用的现象呢?在我看来,老师不要提供单独的“范文”,而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要两个文本,这两个文本要有一定的共性——要么是谋篇布局相同,要么是语言风格相仿,要么是描写手法类似等,侧重于形式的相同,而内容则各具特色,从而对“应该怎样写”形成一种简练、直观的现身说法。

比如,三年级的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但是很少有孩子在作文中将这种童趣写出来。我曾给过两个这样的作文片段作为范例——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企鹅,我来自南极。提到这个,你们肯定会问我怎么能适应寒冷的南极呢?哈哈,我告诉你吧,我的羽毛与鸟类的羽毛可大不一样,羽柄短而宽,羽毛又细又密,呈鳞片状。这些羽毛重叠起来,不但风吹不进,就是海水也浸不透。羡慕吧!我还会像小刺猬那样,把身体踡成一团,在原地赖着不走,这可是撒娇时最好的办法。我的肚皮是白色的,后背是黑色的,我总爱双臂紧贴着身体,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像个不倒翁。觉得我可爱吗?那就欢迎大家到南极来做客,你们就会看到我哦!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书包。我是用化纤做成的,个头不算大。我的身体分三层:第一层里面的小伙伴都是小主人的生活用品,如红领巾、手帕,它们都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不吵也不闹,却随时做好准备,等待小主人的征用。第二层里面都是一些活泼好动的小家伙,如毽子、跳绳,我每次都得把“门”关好,否则它们准会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第三层是小主人用来放学习用品的地方,如笔袋、书和本子都在这里休息。在学校的时候,小主人一会儿从我的怀里拿出笔袋,一会儿取出语文书,一会儿又翻出练习本,让我忙得不可开交,真想和他抗议。不过,看着小主人好学的模样,我每次都把抗议咽了回去。不知不觉,我已经跟了小主人两年了,我希望能一直成为他的好伙伴。

你看,两个片段,内容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文章里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不必多费口舌讲解,读一读,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哇!原来作文可以这样来写,真是太有趣了!”你若是让学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写一写《玩具们的故事》或是《我心爱的小动物》,他们准能写得妙趣横生,让你忍俊不禁。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并不缺乏生活素材,缺的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材料“粘”到一起,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有机组合到一起。这时,如果我们能给个范本,等于给学生找到一个容易的切入点,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顺手,时间一长,自然能够激发出他们写作的兴趣。

模仿得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拓宽了,能够选择和整合不同的作文形式,模仿也就具有了个性。有时,他们也会对以前学过的课文或是读过的范文,在写法方面有了新的体会。这种模仿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此产生的“新的体会”不就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吗?而这样的模仿,就已不仅仅是为了模仿而模仿了,而是“自立其法”,这才是模仿的正道。

9.作文也需要“预习”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倡导学生作前预习。如果作文课上老师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不陷入困境才怪呢!

在我看来,从三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学着进行作文“预习”。那么,预习哪些内容呢?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作文前学会观察和用心体验。

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我们如果深入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很多孩子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所以,在作文前,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观察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学生习作内容的确定做好准备。例如,要让孩子写作文“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我就利用春游的好机会,带领孩子观察烟波浩渺的太湖。为了写好《可爱的小动物》,我则提前一周布置孩子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加以关注。

一个孩子写的《小猫“疯”了》的文章,就特别让人捧腹。他写了自己家的小猫玩弹球时种种调皮疯狂的举动,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不仅让小猫的活泼可爱跃然纸上,更精彩的是写出了自己观察小猫时的心理活动,“像发了神经病一样”,“我气坏了,真想把它捉来狠狠地揍一顿”等,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情趣,处处流露出孩童的天真。而这样的片段,若不是学生在动笔前的观察准备,又怎能在课堂上四十分钟内“妙笔生花”?

《美妙的星空》这样的文章更需要作前“预习”。我们班的“小才女”所写的文章刊登在了市级报刊上,她用了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她的观察所得,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比如,她笔下的月亮“就像一个变化无常的婴儿,时而绷着又胖又圆的小脸,像是生气了,时而弯着小嘴,乐呵呵地笑着;时而又跟大家捉迷藏,偷偷露出半个脸来”。而星星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闪烁着点点宝石般的光泽,是那么的迷人”。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能把星星和月亮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呢?她在日记中透露了秘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一写美妙的星空,所以我对夜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我还从来没有用心看过夜晚的天空呢。为了看月亮的变化,有时候晚上看不见,我就早上五点爬起来看,悄悄地伏在窗前,直看到东方发白……”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由此可见,通过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生活,进行充分的“预习”,就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征,记录下真实的内心感受,而这样的作文才是生动的。

而另一种“预习”方式——写前体验,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它主要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如写“有趣的小实验”,我就给孩子们表演了一个有趣的“魔术”——我用手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奇胶水”涂在书上,再把两本被涂过“神奇胶水”的书页,一页一页地互相夹在一起。然后请两个女孩上台把两本书拉开,对于她们的失败,孩子们很不服气,又推荐了班级里的“大力士”上台。两位“大力士”夸张的表演,引来阵阵笑声,同时大家也对两本书的纹丝不动感到惊奇。我趁势让孩子们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情形,并说说此刻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很是兴奋,觉得不吐不快,而这正是动笔的好时机。于是,这趣味盎然的一幕就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笔下——

一上课,老师就神神秘秘地拿来两本书,说要变一个魔术。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纷纷猜想是什么神奇的魔术,瞪大眼睛,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