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
5804000000006

第6章 三年级:轻松起步讲方法(5)

魔术开始了!只见老师将两本书抖落着,示意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接着在空气中顺手一抓,说取来一瓶神奇的胶水,可以将书粘在一起。老师说这“神奇胶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无色无味的胶水,她用手把“神奇胶水”涂在书上,同学们交头接耳,都觉得不可思议。只见老师将两本书相对着放,然后一页一页将每两张书页对插在一起,不一会儿,两本书便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期待着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老师好像看出我们的心思了,说:“下面我要请两位同学把书分开。”我们想:那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吗?两个人把书一拉不就开了嘛。于是上来两个女生,抓着两本书的书脊,使劲向后拉,连拉了几下,没有反应。只见她们两个人的脸上微微泛红,两本书还是纹丝不动。她们两个人换个姿势继续拉,动作有点扭曲,脸上越发的红,脖子上的青筋都能微微看到,我们下面的每个人也都屏住呼吸,盯着这两本书,僵持了好久,书还是没有拉开。

大家都觉得,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事,怎么就不行呢,可能是女生力气太小吧。接着,上来两位人高马大的男生,他们各持一本,使出吃奶的尽头,“咿呀咿呀”地叫着,手指也拽得生疼,可两本书依然“生死相依”。下面的加油声是喊破了天,但两位“大力士”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你看,写作前的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玩得开心,说得愉快。在活动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描述、想象,为自由表达、为个性习作做好铺垫。而老师、学生适度的夸张表演,便于学生观察,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的空间。有了活动的体验,习作内容如活水之源,丰盈不竭。

儿童作家金波曾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作文不是到了作文课堂上才去想写些什么,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积累,是一种审美趣味。写前“预习”,就为学生习作有话可写打好了基础,课堂上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习作时才会言之有物,笔下生花。

10.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无法一下子说明白。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好作文”的定义——究竟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呢?好作文到底有没有标准?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每每讨论,往往会趋近无解。因为“文无定法”应是有年头、有来头的说法,写作的确不能等同于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作文的批改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应努力细化,要不然就会出现因为阅卷老师的个人喜好,同样一篇作文既可能被A定为“高分文”,也可能被B降为“低分文”的怪现状。

但在教学中,对于好作文的标准,老师们普遍都表现出困惑与无奈。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采用两把“尺”,即两套标准来对待习作——一套给日常习作,评价导向是鼓励孩子写出真实感受和体悟;但若是教材作文或是考场作文,还是会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套路,将文章写得四平八稳,毕竟谁也不敢轻视分数。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其实,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一定是“作文家”,从小学到高中,甚而大学,所做作文不计其数,我们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作文训练,有时是比较不科学的作文练习后,反而给自己增添了枷锁。在一次以“梦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中,同事把自己挑选出来的班级学生优秀作文拿给我点评,我一看,这些获得老师褒奖、准备参赛的作文,无不是“成为宇航员”“保卫钓鱼岛”之类应景应时的题材,你能说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梦想吗?同事笑答,可是真实的梦想太不“积极向上”了呀!你看,正是我们对好作文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习作方向。

我们的“两把尺”,往往让孩子的作文中“人”“文”分离。就拿《我想说些心里话》这个题目而言,我觉得非常棒,心里话谁没有,而且说心里话,显然是饱含真情,可以洋洋洒洒写篇佳作。可是,很多孩子就表示不敢真写心里话,因为“要是我抱怨作业太多,要是我反对学奥数,一定不行!真正写心里话的人,是肯定得不到高分的”。这说明题目再好,但是有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分标准在那里,学生也发挥不出来什么的。

所以,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待孩子的作文,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来加以评定。如果作为评价者,你总是不置可否,无章可循,你就会发现,到了高年级,一些学生的作文会往往出现奇怪的“两极分化”——要么是诗不像诗、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的零碎的语句,形成了看似文笔很美,实则不知所云的“自我发挥”文;要么就是其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成为毫无新意、四平八稳的“八股规范”文。这两个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在我看来,作文就是说话,就是把日常的说话做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应该是作文的本意。孩子要做的,其实是寻找一个轻松的方式,把生活和写作连接起来,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反映出生活中平凡而有趣、细小而难忘的事。因而,我从三年级开始,就给自己班级的学生定了“好作文”的标准,每升一个年级,增加一些内容,要求也相应提高,逐步让学生知道“好作文”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年级

1.除了童话故事等想象作文,其他作文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想,不要胡编乱造。

2.作文片段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不要写和这个中心没有多少关系的句子,否则说明你在写的时候头脑糊涂,写作文没有计划性。

3.不要出现明显不通顺的句子,尽量不要写错别字。

四年级

1.不要追求什么“轰动效应”,更不要去追求“一鸣惊人”,我们日常的作文,应该写生活中让你有体会的、有想法的、有感悟的一件小事。

2.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应围绕一个要点进行写作,每节的要点组合在一起就能体现出文章的中心。

3.知道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只有上引号、前书名号才可以写在一句话的第一格中,其他符号均应写在句子末尾,没有空格就和最后一个字写在同一格。

五年级

1.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能让读者读懂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反映了你的什么感受、观点或者情感。

2.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要有合理过渡,没有自然过渡的句子,文章就谈不少有多好,作者也就谈不上会写文章。

3.不要写长句子,句子要及时结尾,打上句号,不要出现连用多个逗号而不知道用句号的情况。

六年级

1.尽量选择自己生活中的材料写,作文选上已经写过的那些内容尽量不写。如果写的是别人常写的内容,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写出新的观点或者有没有新的写法、新的谋篇布局的方式,否则说明你的写作思路狭窄,也不算会写作文。

2.文章篇幅一般不少于500字,否则读者从你的文章中能读到的有效信息就比较少。但也不要为了凑字数而写不必要交代的情节和场面,那样给人的感觉是主次不分。

3.不要写成流水作文,只介绍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文章粗枝大叶。要有一些细节描写,就像画一棵树,不能只画了树干、树枝就算完成了,要突出疏影横斜的枝条,或是树叶的特写,这样才能让文章生动起来。

这些“好作文”的标准,既给了孩子宽泛的写作空间,又划定了好作文的重点要义,孩子如果能在这些规范中真正写好“我的思想”和“我的生活”,他们会逐渐悟得:哦,好作文原来是这样的呀!

11.怎样让作文有“声”有“色”

孩子们看到一篇描写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好文章时,有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啊,这事我也经历过,怎么就写不精彩呢?”我便告诉他们,我们写作文就好像厨师做菜一样,好的厨师除了做出一道道的美食外,还花心思处理食物的摆设,让食物看起来色、香、味俱全,让看到的人想吃,让吃过的人满意。我们写作文也要达到这个目的,要让所写的文章有“画面感”,有声音、颜色、气味,这样的作文才形象生动。

当然,对三年级的孩子说这些,他们还有点似懂非懂。于是,我布置他们周末陪爸爸、妈妈去一趟菜市场,和他们一起讨价还价,挑拣蔬菜,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留心观察各种声音、颜色、气味,写一篇《逛菜市场》的作文。要求写出至少五种声音、五种颜色、三种气味。

这一下,孩子们来劲了,周末一过,就给我带来了不少精彩的片段——

一进市场大门,只见里面人头攒动,人声喧哗。市场分蔬菜区、鱼肉禽蛋区和商品区。我们随着人群走进了蔬菜市场。只见里边的蔬菜、水果,鲜嫩丰富,琳琅满目。蔬菜摊上绿油油的青菜,白里透青的萝卜,水灵灵的芹菜,红润润的番茄,绿衣带刺的黄瓜,各类农副产品应有尽有。两边的炒栗子的甜味、酱菜的酸味、卤菜的香味,混合在空气中,这味道顿时变得特别怪异。挑挑拣拣的顾客将狭窄的过道挤得水泄不通。突然,从南边开来一辆装满货物的三轮电瓶车,“突突突”地响着。可是“突”了老半天,才走了两三米。听,这边喊:“借光,借光!撞啦,撞啦!”那边喊:“甩卖啦!甩卖啦!今天最后一天啦!”“要尝尝吗?刮刮香的葵花籽。”“香蕉!香蕉!五块钱三斤,快来买哟!”……

一进菜场,我立刻有种压抑感,因为四周的行人像去赶集似的从你身边飞快地走过,弄不好被哪位冒失鬼撞到也不是没有可能。摊贩们的吆喝声,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家禽的叫声,屠户们的剁肉声……各种声响将整个市场变得嘈杂不已。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群向前走。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有水灵灵的黄瓜,又长又嫩的豇豆,穿紫衣的茄子,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胖乎乎的青椒,还有绿油油的韭菜……真叫人目不暇接。这时,我和妈妈来到了菜场一角的熟菜店,呵,酸甜可口的酱排骨、香气四溢的叉烧、肥而不腻的烤鸭,这些都让我垂涎三尺……

我挑了这两个写得不错的片段,在课堂上读了以后,加以夸赞,并借此告诉孩子们,作文中为什么要加入自己感受到声音、颜色、气味。我说:“你们能想象电视节目没有声音,而画面全是黑白的感觉吗?没有了声音与色彩,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在这两个片段中,你会感受到菜场那种嘈杂、热闹的气氛,这些都是通过有画面感的声音、颜色等表现出来的,你们只要稍花心思,将它们点缀到你的作文中去,你笔下的文字也一定能有声有色。”

一个坐在前排的小男孩嘀咕道:“要是我写的东西没有声音怎么办?”我听见了,就反问:“那你准备写什么没有声音的东西呀?”小男孩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写蚂蚁,蚂蚁不发出声音的。”他又补充道:“我特意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它肯定不发出声音的!”其他孩子都看着我,认为我遇到了一个难题。

我笑着反问:“怎么会没声音呢?老师可听见声音了!”看孩子们一脸不信,我就接着说:“那听老师说说看到了怎样会发声的蚂蚁,好不好?”学生们觉得“会发声的蚂蚁”很稀奇,于是全部坐端正了,听我描绘:“这天,我看到蚂蚁在搬运食物,哎呀,这个面包屑可真大,我似乎听到蚂蚁‘呼哧呼哧’的声音。一会儿,一群蚂蚁围上来在吃东西,我似乎听到蚂蚁狼吞虎咽、磨嘴绞牙的声音……怎么样,有声音吧?”孩子们频频点头,会心一笑。我说:“你们看,加上‘似乎’如何如何一下,声音如何如何就‘似乎’出来了。再比如风,风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可以借风带出不同色彩。风吹过绿树、青草地、蓝天、红色屋顶、蔚蓝的海,用上‘好像’‘仿佛’‘有如’,无形无色的风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不是吗?”

在我的点拨下,孩子们进入状态,他们笔下的秋天也变得“有声有色”——

秋天是黄色的。有时我走在林荫路上,秋风会抚摸着我的面庞,跟我打招呼。不时,会有金黄的落叶从树上飘下来,宛如许多蝴蝶在翩翩起舞。落叶为林荫路铺上了一块金黄色的地毯,我踩上去会听到沙沙的声响,那是秋姑娘为我演奏的秋之曲。如果说叶子是报春的使者,那这里的叶子便是迎秋的顽童,它们趁着凉风为我们送来秋的讯息,继而又欢快地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他们笔下的小狗“有声有色”——

我家的小狗欢欢全身雪白雪白的,两个像大黑宝石似的眼睛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小鼻子黑黑的,两个耳朵轻轻一动就能听到周围的动静,厉害吧!它无聊时,蹲在门口,歪着脑袋,望着天空,不知脑袋里又冒出了什么想法。它高兴时,直冲着我摇头晃脑,一个劲儿地摇尾巴,还不断地使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它还有点儿“嫉妒心”。看着我穿上新毛衣时,它就把外婆新买的毛线弄得满地都是,又在地上滚来滚去,满身都缠着毛线,好像在说:“怎么样,我的毛衣不比你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