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00后“熊娃”逆袭:巧妙应对班级管理新问题
5806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先说说什么是“熊孩子”。

这是网络上常用于形容那些调皮、没有规矩的孩子的,他们年龄在5到14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这样的孩子,通常就被称为——“熊孩子”。

“熊孩子”有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爱称。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面对着自己屡教不改的小孩子捣蛋后的战场也会带着一脸无奈的笑容说一句“熊孩子”,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

而我,偏偏接手了三年级中最“活跃”的一个班级。开始时,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认为孩子再顽皮,也不会太离谱。但是,两三个星期下来,我才真正领教了这些“熊孩子”的厉害。

上课时,有一部分是“三无学生”——无书、无笔、无练习本,有书也是放在桌屉里,懒洋洋地不想拿出来,他们奉行“三不主义”——不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做作业。还有一部分是“三最学生”——个子最高、力气最大、事情最多,他们常常冷不丁地说笑、打闹、恶作剧,弄得你哭笑不得。

我还常常要与他们玩“打地鼠”游戏——讲着讲着,有人告状了:“老师,他用尺子打我!”;讲着讲着,咦,人不见了,原来钻到课桌下去玩了;讲着讲着,后脑勺朝着你了,原来和后面的孩子开起“私人会议”了……

课间更是他们的天下。“熊孩子”们横冲直撞,危险系数飙升!再加上有“暴力小子”阿宬、“耍赖王”大宇、“磨人精”大缪、“脾气娃”小姚……他们成了“熊孩子”中的“战斗机”。

于是,每天我的耳边是不停的告状声。别人班里处理的叫“偶发事件”,而在我们班那可是家常便饭。“老师,他们又打起来了!”“老师,教室里乱成一锅粥了!”“老师,又有人哭了!”……每天,我常常要变身为“法官”“审判长”“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教这样班级的老师,首先是心脏要好,心律不齐或有潜在“心梗”危险者不行;其次是血压要稳,血压偏高者不可;第三是要有宰相肚量,气量狭小如周瑜者不可。

总不能一直这样疲于应付,开学一周后,我冷静下来思考:该从何处着手理这团“乱麻”,整顿这个“熊孩子”横行的班级呢?

仔细想想,虽然一百个“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迹”,他们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元素。首先是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现在这些00后的孩子,基本都是“独二代”,在家庭里受到了无原则的宠爱,所以在学校里也表现得非常自我。

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学校里有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上课时不能随意讲话”“不可以欺负其他同学”“课间不能打闹”,但是,这些“熊孩子”对“规范”二字熟视无睹,规范对他们毫无约束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今天的“熊孩子”,迟早也要成长成熟起来。我们自然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该秉持功利性的傲慢与偏见,教育最终毕竟是要落到细节之处的,从最细微的地方着手,班级管理才会更有成效。

于是,面对“熊娃”,我开始与之“斗法”!——和“不讲理”的娃讲理,柔中有刚斗“犟牛”,学着和自我的孩子沟通,让两个“冤家”握手……这些“熊孩子”的行为慢慢走上正轨。我又在班级管理中频频“出招”——培养了得力的小班干部,用升旗手的魅力吸引孩子,教他们学会课间文明游戏……教室里日渐“太平”。同时,我和家长们联手“使计”——一剂“妙方”治“心病”,不给孩子的借口留机会,了解“大话王”的内心世界……从家庭教育寻找根源,孩子才能真正逐步转变。

印度哲人奥修在《生命的真意》中说:“世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乐,它也使你快乐。”这一年里,当我付出真心、耐心和慧心,在与“熊孩子”们一次次斗智斗勇,一次次软磨硬泡中,我也和他们一样,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