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责任胜于能力(全集)
5978900000006

第6章 三思而后言,意味着一种责任(5)

善于讲话的人是惜语如金的。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22个字;华盛顿总统就职演说只有135个字;林肯总统在葛揭斯堡的著名演说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到3分钟,他的演讲词被当做“典范”铸成金字,珍藏于牛津大学。

讲话简洁向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墨子闲话》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蹄,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事实正是如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需要简洁、准确、明晰的言谈。那些穿靴戴帽、拖泥带水、庞杂冗长的空话、套话,人们是非常讨厌的。所以,我们在不该开口的时候,要做到少说话并适当地缄默。在该说的时候,就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和姿势,要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还是交际应酬、娱乐消遣,都要尽量使自己说出的话重点突出、具体而生动。

讲短话也是学问。被誉为“典范”的林肯的那10句演说词,与他刚接到邀请就开始认真准备有关。无论是在路上、办公室的沙发上,还是在夜间发电报时,他都在构思。他的办公室上随时放着一张纸片,想到一点什么就记上去。直到讲演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认真预习。

德国里登乃尔著的《自由演讲的技巧》中指出:“听众在45分钟的演讲中,在前15分钟内获得较多的信息,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效甚浅。”因此,演讲人必须努力把讲稿准备得精炼些。

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你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回答:“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两个小时的讲稿呢?”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之所以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演讲时间越长,演讲人压缩演讲内容的任务越轻,自然所需准备的时间就少了。反之,演讲时间越短,演讲人越得努力压缩文字,力求尽快将主要内容无一遗漏而又清晰地传达给听众,这当然是要多花时间、大伤脑筋了。

“惊人一语,胜似千言。”但得到这“惊人一语”所需要的功夫,并不亚于千言。把话讲短,也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13.别把不满挂在嘴上

抱怨昨天,并不能改变过去;抱怨明天,同样不能改变未来。与其徒劳无益地浪费时间,不如转变心态,释放忧愁,化解怨气,采取积极的行动,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什么事都不满意,看其他人都不顺眼,不满的言语常常挂在嘴边,或者是指名道姓地攻击、埋怨某人某事,措辞大多过火过激;或是指桑骂槐,采用迂回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怨气、怒气;或是暴躁狂怒地在他人面前尽情地发泄不满和怨恨情绪,言语粗暴、情绪激动,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若总是把不满挂在嘴上,会影响他人的情绪,进而引起他人的不悦与反感,甚至他人会处处攻击你,结果是在众多人的攻击下,伤了自己。汉代的杨恽就是吃了这样的亏,结果丢了性命。

汉代有个叫杨恽的官吏,他这人喜欢发牢骚,总是把不满挂在嘴上。可他的结局又如何呢?下面就作些介绍:杨恽喜欢揭发人的隐私,并喜欢把不满挂在嘴上,动不动就发些牢骚,这就使得他不知不觉地结了好多仇家,几乎到了与他势不两立的地步。然而,他仍旧我行我素。结果别人也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皇帝上书密告他诽谤大臣,图谋不轨。刚开始,皇帝因念其旧情,只是将其革去官职,贬为庶人。

按说在那个人吃人的、人坑人的社会里,深知“伴君如伴虎”之道理的杨恽,理应吃一堑长一智,在各方面有所收敛了。谁知,杨恽竟是一个天生认死理儿的人,不但不知自检,还反而把一肚子的怨气用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向自己的政敌乃至皇上示威。为此,他花钱大置产业,每日大宴宾客,饮酒高歌,闹得乌烟瘴气,很不像话。

后来,这事被他的一位好朋友孙会宗知道了,他预感到杨恽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两人的友谊,不忍看到他再遇到什么不幸,就很诚恳地给杨恽写了一封信,劝他收敛锋芒,自我约束,不要再惹事生非,免遭不测。

谁知,杨恽一看这善意的书信,竟然愈加发出了牛劲儿,公开给孙会宗写了一封信。从表面上看,杨恽似乎也在检讨自己,但骨子里是在发牢骚、述不平,不满、怨恨之情跃然纸上,这些当然逃不过那些政敌的眼睛。恰好这时又发生了日食,这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正是捕风捉影、造谣生事的好机会。于是,杨恽的政敌就拿着他写的这封信,向皇帝进谗言说:“杨恽这个人早就怀有野心,现在更加骄傲淫逸,一肚子牢骚,不思悔改。这次日食之变,全是因为他冒犯上天才发生的,应该重重治罪。”皇帝听信了谗言,大发龙威,立刻命人把杨恽抓来,后来将其杀掉了。

在这个故事里,杨恽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派,看什么都不满意,喜欢把不满挂在嘴边,结果却招致小人的报复,落得性命不保的下场。杨恽的故事值得人们深思,试想,如果杨恽处处避其锋芒,小心说话,谨慎行事,那么,那些小人就不会抓住他的把柄了。由此可见,经常口吐不满之语容易酿成祸端。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满虽然会招致麻烦,但却不是没有丝毫益处的。我们都知道,适度的发泄会让你的心情变得轻松、开朗,这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你总把不满挂在嘴上,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就成问题了。

抱怨昨天,并不能改变过去;抱怨明天,同样不能改变未来。与其徒劳无益地浪费时间,不如转变心态,释放忧愁,化解怨气,采取积极的行动,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努力。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将有助于你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缓和疏导。当遇到不快和不平的事情,心生不满或发点儿牢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青年人,自制力比较差,感情容易冲动,要想将不满完全消除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采用缓和疏导的办法,使自己放宽胸怀,开阔眼界,避免死钻牛角尖,放弃种种偏见。

第二,控制和消解。不满、牢骚、抱怨这些东西有很强的指向性,如不加控制,势必伤人伤己。控制的办法,首先是要充分认识不满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的痛快而不顾一切后果地乱抱怨。要懂得不满虽然人人都有,但靠发牢骚来解决问题的从来很少。为了消解因心生不满而被激化的各种矛盾,一定要懂得主动“从我做起。”

第三,转移和升华。当不满即将涌上心头时,赶紧进行回避和转移,多想些使人高兴的事儿,避免消极情绪进一步恶化。不少人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对一些腐败的社会现象看不惯,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就需要把不满加以“升华”而不仅仅是“消解”了。把“不满”转化为激励自己的力量,尽自己以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客观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14.说话忌伤他人自尊心

自尊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天性。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不伤害他人的自尊,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行的负责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这话指出了人的脸皮的重要性。所谓“脸皮”不过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人人都有自尊心,不但大人物有,小人物也一样,甚至更强烈。有时候,人们为了维护自尊,甚至会坚持错误,不可理喻。古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常常无情地剥掉别人的面子,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抹杀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别人,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

罗宾森教授曾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让对方下得了台阶,保留他的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不伤害他人的自尊,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行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