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牡丹亭(汤显祖戏曲全集)
6195400000004

第4章 题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1],至手画形容[2],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3]。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4],待挂冠而为密者[5],皆形骸之论也[6]。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7]、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8]。予稍为更而演之[9]。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10]。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11],恒以理相格耳[12]!第云理之所必无[13],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14]

评析:

《牡丹亭》不仅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为《牡丹亭》写的题词,既是对作品内容的具体阐述,也是“情至说”的一个宣言。

整个题词强调了一个“情”字。汤显祖认为杜丽娘是天下最有情的女子。她在游园时,梦见了自己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醒后日夜思念,以至生病。病中把自己真容描下,然后死去。三年之后,复生成人,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汤显祖认为,“情”有巨大的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不受任何约束,能冲破各种枷锁。如果是“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便算不得真挚的情,最高境界的情。总之,情是不可遏制、不可扑灭、不可战胜的,也是不能用常理去衡量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人们只知道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哪晓得这是情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为了表现情,可以出现超现实的情节,不必拘泥于常理,不要为生活真实所局限。

很明显,在汤显祖的心目中,“情”与“理”是对立的。这其实也是他一贯的看法。他在《寄达观》一文中曾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两者简直是水火不相容。汤显祖是“唯情论”的积极倡导者。他直截了当地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耳伯麻姑游诗序》),“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总之,要写情,不要写理,这便是他题词的中心思想。

汤显祖所说的“情”到底包含着什么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杜丽娘身上找到答案。既然他认为杜丽娘是天下最有情的人,当然,她便是情的化身了。杜丽娘不甘于虚度青春,向往美好的生活,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幸福爱情,憧憬个性解放。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她不顾安危,抛开生死。这便是汤显祖所说的“情”的内容。汤显祖揭示的“情”与“理”的对立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所揭示的人性与神性的对立,在实质上也是一致的。汤显祖所以要选择李仲文女、冯孝将子、谈生等三个志怪故事作为《牡丹亭》的素材,就是因为那种超乎生死的男女之情,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情”的冲决一切的力量。

汤显祖感叹人世间的事,并不是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晓畅书写的,也没有谁是通晓一切事理的。人们往往以理性来压制人性,从理性的角度断言没有此事,哪知道从感情的角度看则是必然存在的。杜丽娘为了冲破理性的樊篱,走向神圣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为此付出代价的又岂止杜丽娘一人!

注释:

[1]弥连:即弥留,指久病不愈。本剧第十八出《诊祟》写杜丽娘:“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不痒不疼,如痴如醉。”

[2]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本剧第十四出《写真》详细描写了杜丽娘自画春容的全过程。

[3]溟(mínɡ)莫:即溟漠,幽晦广远。指阴曹地府。前蜀杜光庭《马尚书本命醮词》:“洎乎沈潜异质,溟漠殊庭,同沐玄风,咸升道域。”

[4]荐枕:即荐枕席,进献枕席。先秦楚国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李善注:“荐,进也,欲亲于枕席,求亲昵之意也。”这里指男女欢会。

[5]挂冠:指辞官。密:亲近。《三国志·诸葛亮传》:“情好日密。”

[6]形骸:指形体,意谓肤浅之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真正的有情人不一定肌肤相亲,而是以情为主,不重形骸。

[7]晋武都守李仲文:《法苑珠林》“张子长”条记载,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年十八。权假葬城北,后张世之代为郡,世之男(字子常)年二十,梦一女,自言前府君女,不幸而夭,今当更生,心相爱慕,故来相就,其魂忽然昼现,遂共枕席。后发棺视之,女尸已生肉,颜姿如故。梦女曰:“我将得生,今为君发,事遂不成。”垂泪而别。

[8]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搜神后记》卷四载,冯孝将任广州太守时,他的儿子梦见一女子说:“我是前太守北海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今已四年,为鬼所枉杀。……应为君妻。”后于本命年的生日,掘棺开视,女子体貌如故,遂为夫妇。

[9]更:变动。演:推演,引申,发展。

[10]汉睢阳王收拷谈生:晋干宝《搜神记》载,汉谈生四十无妇,夜半读书,有女子来就生为夫妇,约三年中不能用火照。后生一子,已二岁,生夜伺其寝,以烛照之,腰上已生肉,腰下但有枯骨。妇觉,以一珠袍与生,并裂取生衣裾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王识女袍,以生为盗墓贼,乃收拷生。生以实对。王视女冢如故。发视之,得谈生衣裾。又视生儿正如王女,乃认谈生为婿。

[11]自:连词,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通人:学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12]理:理学家所谓的纲常之理。格:推究,衡量。以上四句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无奇不有,不是人世间一般的情况所能全部包括的,如果不是通人,就常常以理去衡量一切事情。

[13]第:副词,只、只是。

[14]万历戊戌: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远道人:汤显祖别署清远道人。此题署首见万历四十五年(1617)石林居士序本,卷首为《牡丹亭还魂记题辞》,由此可确考此系刊印该剧的最早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