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6345100000008

第8章 大道篇(7)

看到这个情况,老子笑了,说道:“这小子稍有长进。人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啊!把自己看得很高贵,把他人看得很低贱,就会违背自然;把他人看得很高贵,把自己看得很低贱,就会丧失本性。把自己和他人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视自己与他物为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动行静止不离自然,这才合于宇宙之大道啊!”在列子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人也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要想保持自然界的平静、和谐,就要顺应自然界自身的法则,让它自然而然地存在、变化,不要以人的主观作为破坏它。要想保持人的本性,使人的身心协调、平衡,就要顺应人的自身法则,让人自然而然地存在、行止,不要以人的主观作为干扰他。人在心境平静、无私无我的情况下,才能舍弃主观造作,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如果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高,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万物之外,也就脱离了自然的法则,脱离了宇宙的根本大道。“列子惊心”中的列子和“杨朱学乖”中的杨朱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因此受到了伯昏瞀人和老子的批评和教育。

宇宙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和人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宇宙原本浑一不分,没有你我之别,没有天地之界,天地万物的划分是宇宙演变的一个短暂过程。因此,宇宙是天地万物的由来和归宿,是天地万物来而复去的大道。

宇宙大道就原本的样式而言,是一个无界无际的“一”,就基本的法则而言,是无心无意的自然。所以,守一也就是要遵循自然,遵循自然也就是要守一,大道就此一条。一旦离开了一,离开了自然,也就离开了大道。

人在心境平静、无私无我的情况下,才能舍弃主观造作,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一旦离开了这唯一的大道,就会失去人的本性,就会走入歧途而难以回归。

“歧道亡羊”表述的正是这种思想。

歧道亡羊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叫了一大帮人去寻找。怕人手不够,又来叫杨朱的童仆。杨朱觉得很奇怪,问道:“丢了一只羊,为什么叫这么多的人去追呢?”

邻居回答说:“岔道太多,怕难以追上。”

过了一会,追羊的人们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追回来了没?”

邻居说:“没有。”

杨朱问:“为什么?”

邻居说:“岔道之中又出现了岔道,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跑到了哪条岔道上,所以只好返回来了。”

杨朱听后脸色都变了,半天不说话,好几天都不显笑容。

弟子们觉得奇怪,去问他:“羊是一种很便宜的家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丢就丢了,为什么您自打丢羊之后既无言又无笑呢?”

杨朱不回答,弟子们不知其所以然。

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孟孙阳,把这件事告诉了杨朱的朋友心都子。心都子第二天陪同孟孙阳一起来见杨朱。

入席后心都子问杨朱:“过去有兄弟三人到齐鲁求学,同拜一位学者为老师。把儒家的仁义道理完全学完了之后才回家。父亲问兄弟三个:‘仁义的学问都是些什么?’老大说:‘仁义的道理告诉我,首先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其次再说保全自己的名声。’老二说:‘仁义的道理告诉我,宁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能损害自己的名声。’老三说:‘仁义的道理告诉我,既要保全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名声。’他们三个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接受的同是儒家的学说,可是学得的道理却是相反的,到底谁学到的是真正的儒家学说呢?”

杨朱并不直接回答心都子的问题,却讲起了另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在河边上居住的人,非常熟悉水性,善于潜泳。他驾驶小舟摆渡,挣的钱可以供养百口人生活。带着粮食来向他学艺的人成群结队,可是因此而淹死的将近一半。本来是为了学习游泳而来的,不是为了学习溺水,可是学到的得利,学不到的遭害,其中的差别如此之大,你认为来学艺的人谁对谁错呢?”

心都子听完后也不回答,嘿嘿地笑了两声,便从房间退了出来。

孟孙阳听了两人的对话,心里真是憋得慌,跟着心都子退出门来,急不可待地拉住心都子的衣服要他说个明白:“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您问的问题为什么那样迂阔,而杨朱先生的回答又为什么那样怪僻?这一问一答,搞得我更糊涂了!”

心都子叹了一声说:“你们也太糊涂了。大道因为岔道太多,所以才丢了羊;游泳因为方法多样,所以才丧了生。不是大道原本就有许多,原本的大道就只一条,是后来渐渐生出了岔道;不是原本的游泳方法就有许多,原本的方法就只一种,是后来学艺的人们把方法搞乱了。如果大家都遵守原本的一条大道,羊就不会丢;如果学艺的人们都遵守原本的一种游泳方法,就不会淹死。杨朱先生之所以不言不笑,是因为他听说多道丢羊后,担心他的学说到了众多学生那里变得多种多样,把他原本的学说丢掉,就像兄弟三个把同一个先生教的同一种儒学变成三个样子一样。你们都是杨朱先生的学生,连杨朱先生的这点心事都解不开,怎么能将他的学问学到手呢?”原本是一条大道,后来分出了许多岔道;孔子一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分出了诸多派别;原本一种高超的游泳技艺,到了不同人那里各行其是;原本浑而为一的宇宙后来变成了纷繁杂陈的天地万物。岔道多了会丢羊,学派多了会走样,泳技多了会溺人,宇宙多样引来了世间的喜怒哀乐、岔道多了会丢羊,学派多了会走样,泳技多了会溺人,宇宙多样引来了世间的喜怒哀乐、恩怨忧伤,所以列子主张回归于一:体认宇宙原本之一,遵循宇宙原本之一。恩怨忧伤,所以列子主张回归于一:体认宇宙原本之一,遵循宇宙原本之一。所谓体认宇宙原本之一,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繁事众物都视为虚无缥缈的东西,都视为一致无二、相同等齐的东西,都视为宇宙原本之一的临时显现,不要去区别它们,不要去追求它们的不同结果和不同影响;所谓遵循宇宙原本之一,就是按照宇宙原本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行止,随物起伏,随水漩流,随人生死,随风飘荡,不以己意逆外物,不以人行背物行。这就是列子所谓的大道,这就是列子所谓的乘风。

4.大道的智慧

综观以上故事,似乎列子的智慧不过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似乎只要自己认为现世的事物都是虚假的便是虚假的,只要自己认为自己不存在,便什么灾难也会化为乌有。实际上列子的学说并非那么简单。

客观一点说,列子的学说的确包含有荒谬的成分,主要表现是,他把暂时存在的东西视为虚假的东西。

应该说任何事物都在动,事物的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切变化都是以往东西的消失和新生东西的出现,因此说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稍纵即逝的。然而暂时的、稍纵即逝的东西并不是虚假的东西。在它们产生之后、消失之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在它们产生之前、消失之后,虽然不存在,但产生它们的条件决定它们即将存在,消失之后转化的东西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比如一个人,在他出生之前,他父母的结婚决定他即将存在,他子女的存在说明他曾经存在过。不能因为他还没有出生,就否认他出生之后是真实存在的,也不能因为他在死后消失了,就认为他根本没有真实存在过。列子的学说恰恰犯了这样的思维错误,以事物的暂时性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将事物的变易性等同于事物的虚假性。

全面一点说,列子学说中虽然包含有荒谬的成分,但也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它把人类的视野由此岸拓展到了彼岸。

中国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绝句,题为《题西林壁》,其文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处在事物之中难见事物全貌。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者的视野被事物的局部形体遮蔽了。人生在世大都这样,处在现世之中,只见现世之事,至于世外的宇宙全貌则知之甚少或思之甚少。是什么挡住了人们的视野?是人类绵延的时间和人类生活的空间。

人类来到世上大约已有三百万年左右,不过这样的知识还是现代人经过考古研究探得的,一般平民哪里管得了这许多事,在大家的生活中充斥的是自己接触到的事物,在大家的心目中展现的是自己度过的时间。越往古代说,人们的状况越是这样。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不过这也是经过近现代的科学考察才认知的,而一般的平民感觉到的仅仅是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在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存在,则考虑得很少。越往古代说,人们的状况越是这样。把这样的状况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们的视野被局限在了此岸世界,所以人们都囿于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贫或富或荣或辱,或忧或喜或乐或苦;都围绕着自己的生命安危、躯体损益、地位高下、人格尊卑打圈子,殚精竭虑而终生不得安宁。

人从无而变有,又将由有而变无,生命现象不是永恒的,只是宇宙演绎的一段过程。

在中国,最早打破这一局限的是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思常人所不思,见常人所不见,勾画出了天地未生之前及万物泯灭之后宇宙的基本状态,把宇宙描绘成了一个时间上无有终始、空间上无有边际、永恒回旋流转的混沌体,将人类的脑际拓展开来,使之超越了自己,超越了生存环境,甚至超越了天地,从而在人类眼前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正因为如此,老子成了人类智慧的象征。

列子的功绩在于,一改以往那种就人生而论人生、就今世而论今世、处在山中观山的思想方法,沿着老子拓展的视野,站在宇宙的高度,寻找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揭示人生的意义,确定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人类仅仅是宇宙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存在物;在其存在期间,只占宇宙之中很小的一点空间。因此人立足于社会,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耳闻目睹的具体事物上,而要放眼宇宙,体认彼岸,透过眼前,洞察事物的终始、原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琐事所羁绊。列子讲的许多故事,例如入火不热、处水不溺等等,都是以寓言的形式表述这种思想。

从宇宙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列子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智慧。之所以说它是智慧,是因为,不管现世的人们是否把它视为迂腐,也不管那些视生命为珍宝、视名利为生命的人们对它多么不理解,它都无可怀疑地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宇宙的客观真理:人从无而变有,又将由有而变无,生命现象不是永恒的,只是宇宙演绎的一段过程。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宇宙将按照自身的发展趋势演绎下去,谁也无法改变。对人来说,不同的是对这种趋势认识不认识。认识它则做个明白人,不认识则做个糊涂人。列子不但是一个明白人,而且还把这种趋势告诉给人们,让更多的人也明白起来。

从人生修养的角度看问题,列子给予人们的是一种享受。之所以说它是享受,是因为人们按照这种思路思考问题,目光就会远大起来,心胸也就会开阔起来,对于眼下的危难、挫折、荣耀、屈辱也就会看得淡薄起来,甚至可以置之度外。这样,人就会摆脱许多琐事造成的烦恼,身在人生闹市,心居山林仙境,自然和谐地与世相处,心境平静地生活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