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玫自选集
6355000000012

第12章 武则天(选章)(7)

此后不久,武曌又下诏将“宝图”改为“天授神图”,把流经洛阳东南的洛水更名为“永昌洛水”,将发现宝图的地点赐名为“圣图泉”,并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将离洛阳最近的嵩山改名为“神岳”。武曌在这一类封号的文字游戏中玩来玩去,其实都不过是为了强化“天授”“神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并由此而慢慢接受为天命所驱使的皇太后未来正式登基的现实。她认为这是她最后成为皇帝必须要实行的一种舆论准备的步骤,唯有这样,她才不会失去民心。

此刻的武曌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谨慎。其实她此刻想登基称帝的欲望是最强烈的,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武曌就越是沉得住气。

也许,即或是武曌不过渡,她在事实上执政三十多年之后,就是当即就登上皇位,也是不会失去天下百姓之心的。尽管她在登基的路途上费神缓冲小心过渡,但司马昭之心,也是路人皆知的。特别是当她为自己加封了那个“圣母神皇”并称的尊号之后,就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那些唐皇室成员们敏感的神经。他们认为,自高宗死后,武曌勉力撑持国政,只要不改变李氏王朝的大唐国号,她永远待在那扇翠帘后面,他们还是可以忍受的。而如今武曌已是图穷匕首见,尽管一切都显得很得体很温和很不露痕迹,但李唐宗室的成员们还是看出了这个女人正一步一步加紧在向他们大唐的皇位上走。他们凭着对这个武姓女人的了解,深知她一旦坐进那把皇帝的宝座,大唐王朝就肯定不会存在了,于是这些几乎全被贬谪或是流放的皇室遗老遗少们,再不能忍受这个外姓、专权的女人多少年来所强加给他们的种种屈辱了;他们异想天开地决计起兵,做最后的挣扎。他们的决心之大,不惜谱写一曲悲壮的、失败的挽歌。他们从四面八方悄悄集结着,直到束手就擒。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征战,但确实很悲壮。当时李氏皇族尚存的亲王和王公,在武曌发动的多次围剿之后,仅剩下八人及其子孙。他们大都被放任外州做刺史,诸如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以及陕西和四川。也许因为他们是皇室成员,所以放外任的地点都不太远。他们分布在洛阳的四周,从地图上看,便形成了一个对洛阳的十分紧密的包围圈。也许,这样的一种分布在军事家是一盘胜棋,但可惜这些王孙贵族们毫无兵家常识,也不会利用他们的这种天然的优势。

武曌称帝的紧锣密鼓使这些皇室成员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深信武曌称帝之后,必然大行诛戮,将李氏宗族斩尽杀绝,因此他们已被逼上绝路。前边是断崖,身后则是追杀的武曌。于是王室之间开始频频传递信息,并以曲笔暗示对方立即起兵,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

武曌的密探们最初截获的是琅琊王李冲伪造钤有睿宗玺印的文本。那文本上说,如今皇帝已被囚禁,动转不能,而武曌就要下手抢夺李家之社稷了,快来救我。

武曌依然是面带微笑静听着密探惊恐万状地禀报皇室准备起兵的消息。

这一次她真的一点也不紧张。她缓缓地说,我一直苦于找不到收拾他们的机会,现在他们竟亲自把首级送上门来了。只可惜这群皇室的王孙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怕是连徐敬业那样的气势也没有。他们加起来不过几千人马,我只动用朝廷的五千精兵强将,就足以把他们扫平。

风声走漏之后,琅琊王李冲只得仓促发难。他一向骁勇善战,但同朝廷的军队打还是很艰苦。而不幸的是,这些皇室宗族的亲戚们,平日里眉飞色舞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口吐白沫,而在浴血奋战之时,他们中却没有一个人敢带上援兵前来救助李冲,包括他的父亲越王贞。他们是只会在自家的门楼上摇白旗的。七天之后,李冲被一位路边的农夫用刀砍死。从此李冲的部队节节败退。李冲的起兵实际上已经堵死了其父越王贞的退路,他也只好仓促起兵,反正是一个死。很快,越王贞的部队也全军覆没,贞自杀身亡,他的小儿子李规也在缢杀了母亲之后匆匆自杀。

如此,武曌一举歼灭了企图轻举妄动的王室成员们。她不仅下令斩杀冲与李贞暴乱军队的所有官兵,而且还火速派出几路分队,分别围剿所剩无几的蠢蠢欲动却不敢真正出兵的亲王及王公们,并将他们当地赐死,将其子嗣斩尽杀绝。

武曌对这场剿灭李氏皇室的漂亮仗非常得意,她觉得这实在是他们这群笨蛋撞到她刀口上的一场非常不明智的反扑,这是他们自讨苦吃,自取灭亡,是他们主动为她提供了被消灭干净的机会。不是她主动出击的。她不该受谴责。她为此而感到很欣慰。

武曌知道这是最后的战斗了。

另外两位同此次皇室暴乱毫无牵涉的人,是高宗李治的两个儿子上金和素节。他们因是高宗的亲子,而素节又是萧淑妃所生,所以他们对此次兵变一直小心回避,生怕被牵扯进去,可惜他们想的还是太天真了。对于武曌来说,他们的罪过不在于是不是参与起兵,而是他们姓不姓李,李姓本身对未来的武氏王朝就是罪过,武曌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时隔不久,上金与素节就被诬告有谋反企图,并分别由湖北和安徽绑赴洛阳问罪。上金死在途中,素节则在洛阳的监狱里被武曌豢养的酷吏逼杀。自此,高宗李治的八个儿子,就只剩下武曌亲生的庐陵王李显和当今的皇帝李旦了。一个偌大的人丁兴旺的李治家室,骤然间变得冷冷清清。而武曌身边所围拢的,已是越来越多的武姓子嗣了。人们都翘首等待着那个最后的事变。

武曌平叛及肃清唐室的战役打得很快,快到竟没有打乱她原先拜谒洛水的计划。

她如期在一个冬天的灿烂早晨,由一支浩浩荡荡的朝廷队伍陪伴着,前往洛阳南郊的“圣图泉”畔,举行她精心策划而且是梦寐以求的“拜洛授图”大典。

在那一片映着晨曦的洛河南岸,武曌穿着华丽典雅的皇家朝服,缓缓地走下那辆同样是华丽典雅的皇家的车辇。她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她的脸上是岁月掩不住的光辉和明媚。她沐浴着冬日早晨的阳光。她觉得眼前游过的是一团团闪亮的光环。武曌知道这就是希望。她缓缓地跪在了洛水河畔,虔诚地祈祷着。她此生从没有向任何人乞求过,但是她现在还是乞求了。她跪着承认上天比她伟大比她神圣,她只在比她伟大比她神圣的大自然面前跪拜。唯有大自然才能启示她以未来。天空如此碧蓝,而洛水又是如此澄净。武曌觉得她此刻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置身于这伟大圣洁的大自然和这灿烂辉煌的仪式中时,她的灵魂和她的心也变得伟大圣洁、灿烂辉煌了。此刻她是至高无上的。她是主宰一切的。她就是天和地。她就是丛林和流水。她就是白云和飞鸟。她就是王朝和旗帜。她就是那个可以包容自然万物包容整个宇宙的一切。

武曌在无限的沉醉之中离开了洛河。皇家的车队又把她送到刚刚竣工而她也是第一次目睹的那个祭天的明堂。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座壮丽宏伟高耸入云的殿宇,从很遥远的地方就赫然挺拔地映入她的眼帘。她即刻被震动了。她觉得明堂雄伟的风格很像那个薛怀义。武曌小心翼翼地走进那富丽堂皇而又空无一人的神殿。她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声还有长裙拖在大理石地面上那细微的摩擦声。武曌屏住呼吸。她不敢相信这就是她自己的殿宇。她先是沿着殿外的廊柱走了一圈,然后她又走进殿堂。她抬起头,终于在这个大殿的穹顶之上,看到了那只由九条龙柱支撑着的展翅飞翔的金凤。

武曌感慨万千。

她知道这就意味了一切。

她知道那权杖已唾手可得。

而她,此刻已无须再顾虑重重。

后来,武曌终于看到了把这神殿献给她的那个男人,她看到他时心里怀着的是一种热切的渴望。很久了,她想念他。这思恋之情很深很强烈也很温柔。就在那一刻,她很想拥抱他并被他亲吻。但她知道她不能,至少此刻她不能。她抑制住自己强烈的感情,闭上了眼睛。然后她疾步离开薛怀义,在案台前亲笔挥毫,将她的这个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当她把这四个大字递交给薛怀义的时候,她触到了他的手,并紧紧地捏了一下那粗硬的手。然后,她对着薛怀义显得瘦削的满是胡茬的脸会意地笑了笑。这笑里充满了内容,这是薛怀义熟悉并懂得的笑。武曌想到了夜晚……但她还是费力地把思路拉回到了这个更为神圣的时刻。她开始接受百官的朝贺,然后观看歌舞狂欢。

但,无论武曌怎样在各种朝廷的典礼和仪式中以天子自居,她毕竟还没有正式登基。尽管她正式称帝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但究竟选择一个怎样的方式和说法,还是使武曌颇费心思。于是,那个与武曌同床共枕的男人,便开始挖空心思地为武曌筹谋。万象神宫的成功,使他从白马寺的小小住持,一跃提升为左威卫大将军,正三品官,并被封为梁国公。他还在此任上以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突厥,得胜凯旋。而在万象神宫落成之后,他又受命于明堂之北,再建一座供奉巨型大佛的“天堂”。薛怀义的平步青云,自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才能,但也确实是武曌的苦心栽培,武曌对他岁岁年年的恩爱与提拔,使他觉得他有责任帮助枕边的这个女人实现她登基称帝的愿望和梦想。

从此薛怀义苦思冥想。结果有一天他在佛院里打坐时,他突发奇想,觉得武曌的易世革命,也许能在佛家的经书中找到线索。于是几经搜肠刮肚,薛怀义终于想出了“弥勒转世”的方案。他兴奋已极,并当即跑到了正在重新翻译《大云经》的洛阳高僧法明大师处,在译文中特意加进了转世的弥勒佛为女身,而她就是现今要替代大唐李氏为天子的太后武曌的说法。接下来,这部以武曌为转世弥勒的《大云经》便开始在洛阳及全国各地的寺院中广为宣讲。听者之众,远远超过了历次讲经听众的人数。慢慢地,太后为弥勒转世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们真的相信了那大慈大悲的弥勒佛,就是他们当今的太后。紧接着,便有经过导演经过排练的近万名庶民百姓的代表来宫门前请愿,叩请皇太后早日登基。请愿的队伍排山倒海,请愿的声浪铺天盖地,直压得李唐朝廷喘不过气来。

而后,请求太后登基的请愿书不断,有来自文武百官的,也有来自黎民百姓的,还有来自宗教界以及各国使臣的,如雪片一般。结果,竟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请愿活动,气势磅礴,不可阻遏。

这当然得归功于薛怀义。

而在如此轰轰烈烈的请愿活动中,最为那尴尬的,便是那只让名字放在皇位上的睿宗李旦了。但是他并不惶惑。他既然在继承王位的这段时间里,能密切同母亲合作,这一次,他也就能十分明智地选择那个禅让的方式。按照规矩,他接连三次以诏书的形式提出将王位禅让于母后。这一次的这三份诏书都是由李旦亲自起草的。这是他自继位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笔撰写诏书。他词句诚恳,态度明确,语气坚定。他希望母亲能体察民情天意,即刻登上天子的宝座。

其实睿宗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形式而已。他只是能够顺乎潮流罢了。他心里并不很苦。他终于无须再担那个天子的虚名了。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

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街上是随风飘舞的落叶,还弥漫着、燃烧着的棕红的色彩。则天门外,是汹涌的人的海洋。

在万众的欢腾中,武曌终于登上则天门。

她激昂着声音和眼泪向万民宣告,大周帝国成立。她就是大周王朝永恒的圣神皇帝。

好像已没有什么可说的。

从此李唐王朝不复存在。

欢呼的声浪席卷而来,武曌已至高无上。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仪式。仪式隆重辉煌,永载史册。

至此,武曌终于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中国的第一女人。

武曌高高地站在则天门楼上。

城下是万民欢呼的海洋,而她背后的城墙,则是一片疯狂的血红。慢慢地,在那一片血红之上浮出的,是那个她自造的,巨大无比的,雄伟壮观的,象征着日月当空的“曌”字。

那是她永远的名字。

武曌时年六十二岁。

终篇

武曌离开则天门。她气宇轩昂地回到了她的政务大殿。她有些极度兴奋之后的那种迟疑。她舍不得卸下头上那沉重的皇帝的冕冠,像女人不肯卸下红妆。

她以为那便是她的尊严。然而帝王的冕冠戴在武曌这种女人的头上,还顿生一种尊严以外的什么感觉。一种魅力,仅仅是属于女人的那种。她任凭皇冠上垂下的旒藻在她眼前晃动着,碰出唯有她才能听到的令她心旷神怡的响声。

从则天门返回的女皇和她的朝臣们在一起。她被簇拥着,有种很实在的辉煌。回到政务大殿,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着众朝臣的面缓缓地、庄严地坐在了那把精细地雕刻着龙凤的皇帝宝座上。

她坐上去,心中充满了一种悲壮的威严。

她没有吩咐,没有说朕要如何如何,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看朝官们是怎样把那个充满了象征意味又多年来使她蒙受屈辱的珠帘缓缓地移走。武曌说不清心中的滋味。不再有任何的屏障。她仿佛一览无余,骤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点羞涩,或是,还有着一点点的对旧日的怀恋与伤感?

不。

那是种怎样的快乐。

那是她几十年来为之苦苦奋斗的理想。

从此一切清澈如水,再不必虚伪矫饰遮遮掩掩,也不必再装腔作势垂帘听政。她就是皇帝,堂堂大周帝国的皇帝,无论她是不是个女人,但大周王朝是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