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民富论:创造企业的基本规律(修订版)
6541300000004

第4章 三大矛盾决定了创业的大趋势(1)

第一篇 世纪浪潮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会影响每一个人,社会生活的主流会决定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新世纪的中国之趋势与潮流是什么?

迈进新世纪的门槛,人们有许多预言,尽管其中将有一些会在百年后成为笑料——像我们看待100年前的那些预言一样。有一点可能不会改变:我们仍然是人,作为人的本性不会改变,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不会改变。从人性这个自然的永恒和市场经济这个社会的永恒出发,会发现几个最基本的矛盾——长期起作用的、决定着几乎全部社会生活的、影响几代人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规定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技教育等领域,来自民间的创办经济实体的大规模创业活动。

这将是本世纪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最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它是已经初露端倪并将蓄势待发的巨大能量,有着钱塘江大潮般汹涌的气势。它是千流归海般的必然,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并影响人类社会的世纪浪潮。

了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选择个人发展目标的前提。凡事预则立,预见并跟定大势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受各种矛盾制约的,大矛盾就是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大问题、大困难、大危险。发现了这样的矛盾就等于知道了趋势。因为这样的矛盾是无论如何也要正视和解决的,而解决的方法、过程和后果造就了未来的大趋势。所以,是矛盾决定趋势。那么,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大矛盾?它又是怎样决定趋势的呢?

一、人性与市场结合的必然

怎样增加个人财富?这一章回答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共同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选择创业的自然趋势。因为市场经济使得通过创业来增加财富成为可能。

(一)人性,驱动创业

什么是人性?多学科的共同结论是: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的思维和形体活动的最终目的。什么是利益?利益被经典地概括为:“需要的实现。”即得到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人需要什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要对不同的人表现为不同层次,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有最高层次的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至此,可以这样结论: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这个本性不会随世纪更替而改变。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求改良。但怎样改良呢,最显而易见,最具常识性的办法是增加财产。”

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这个本性不会改变,但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增加财产,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导向,决定着追求利益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好的制度能够规范人的选择,把它引向增长社会财富,提升人的文化资质,促进国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市场经济正是这样一种制度。相反,封建政治最典型的官本位把官位同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把人们追求利益的全部能量引导到对官的追求,崇尚“学而优则仕”,而“仕”的目的是“十万雪花银”。

市场经济与官本位是不兼容的。改革开放20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官本位强弱的程度相联系。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官本观念就淡化,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官本观念就强化。在二者的相互影响中,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渗透力是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它会把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要求引向市场,转化为创业行为。对于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通过创业实现利益几乎是最重要的选择。

(二)市场,牵动创业

今日中国的一切成就,得益于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制度,我们和这个星球的大多数人类一道,终于回归到市场经济的人间正道。市场经济的合理与永恒,以及它永不衰竭的活力,来自它为个体需求的满足即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自由选择生活与发展的权利。同时它也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进行了规范,即个人需求实现的前提是为社会创造一种需要。于是,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一切努力,在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永动机,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不可替代的经济形式。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是人性与制度的结合。在这个利益的结合部,用什么连接呢?通常是用创业连接的。不论什么人,哪怕仅仅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也会尽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用于增加收入。市场经济的法则使得通过创业谋取利益成为可能。创业,成为个人与社会结合的端口,成为激励和发挥个人全部潜能的方式。同时它也是社会回报个人贡献的通道。创业,就像连接车厢的挂钩,把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使经济的列车轰鸣前行。尤其是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条件下,“在生命财产相当安全的场合,一个人如果不把他能支配的财产用于投资,说他不是疯狂,我是不能相信的。”谁不相信?是那个叫做亚当·斯密的英国人。

(三)财富、依赖创业

你家的鸡一年下100个蛋,吃掉50个——消费了,另外50个用来孵小鸡——投资了。家庭和国家的情况都是这样,为了增加财富,就要用当年生产物的一部分用于追加来扩大生产,这个追加就是投资。投资的数量一般决定着生产扩大的规模,进而物品增加的数量,进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句话:投资决定经济的增长。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国家都是这样。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国家直接投资的经济领域是有限的,这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主体只能是私人资本,私人股权资本,职业金融资本,或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的各种经济形式。这样,每个单个的个人便成为投资主体。“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

二、自由人群体的必然走向

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着历史上空前的巨大变化。人们从多个角度概括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人治走向法制;由身份社会变为契约社会;等等。在所有的变化中,最基本、最有影响的变化是:自由人群体的持续产生且数量日益扩大。这是一切变化中最大的变化,是一切现象中最突出的现象。它将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

自由人群体首先来自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分化产生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以渐进的方式扩大着规模,到了世纪相交的当口变得急剧化、普遍化。洪水般的民工潮标志着有数以亿计的农民,不断地从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土地上挣扎出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将近半个亿的职工分离出来,这还仅仅是开始,更大规模的分化还在继续,但它仍然是自由人群体的一个小的部分。

自由人群体的最大来源是新增人口。分化对历史是瞬间现象。讲分化是相对记忆中的整体而言,当对整体记忆淡化的时候,当“新新人类”成为社会的主体,与很久以前曾经有过的整体不再发生联想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分化。可见,分化是相对原有的阶层、原有的身份和原有的稳定版块而言。放眼未来30或50年,社会学家曾为之惊呼的分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已经分化出来的个体也随时间而消失。代之出现的是无尽的新增人口,是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和到了就业年龄的青年人,其总和应该以千万计。

分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观念的。分化作为一个现象会最终消失,但由分化产生的观念的革命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很快被新生代承接下来。影响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单位观念、上级观念、本职观念、身份观念将随着分化逐渐地淡化并最终归于由文字记载的历史。代之而生长出来的是对生存的忧患意识;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寻找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磨合意识;自由选择的目标意识;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对财富的渴望而产生的发展意识;为增强和累高自己的学习意识;积累自己可支配要素的资源意识;根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平等意识;还有竞争意识、机会意识;等等。分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看,分化就很像恩格斯用来概括世界文明史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们获得财富不再靠与生俱来的身份与地位,而是靠法制和商品经济原则下自由人的后天奋斗。

解决自由人就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不断成长的自由人群体与就业的矛盾是如此之普遍、严重与持久。出路在哪里?靠国企改革吗?古老的话题把嘴都磨破了。事实证明,任何离开产权制度的改革都是没有出路的。产权模糊的国企离开垄断与输血,萎缩的趋势不可逆转——除少数需要国家垄断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成功的国家直营企业。从今向后看,国企不可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

靠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吗?有人这样主张的——越过农业和工业直接进入第三次浪潮,实现“跳远式发展”。但让9亿农民都去玩信息、搞基因技术恐怕不行!放下三个产业都去弄信息,那信息又有什么用呢?第三次浪潮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且不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能吸纳的就业是很有限的。还靠什么呢?靠在流通领域中倒来倒去?靠炒股票?都不行。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产业领域中的创业投资。

巨大存在决定了创业的必然趋势。是什么决定了自由人群体必定走向创业呢?道理纵然有千万条,但归根结底是自由人本身这个巨大的存在引发的。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是发展问题。这样两个问题都会在观念的引导下自然地产生创业问题,尤其是自由人群体中蕴藏着大量的精英,一定会在创业中有所作为。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营经济地位的确立,为自由人创业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另外,自由人群体的就业问题理所当然是政府施政的永恒课题,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政府同样会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来自民众在产业领域的创业,这是不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实现经济自主增长的永恒源泉。政府必然会竭尽全力创造条件,鼓励与支持自由人群体的创业活动,包括私人产权的立法,配套的促进创业政策的制定,甚至资金的支持。

政府应以“充分就业”为中心,作为长期的国家战略,实施这个战略的着力点,应该以“调动个人积极性”为核心,直接而有力地抓创业这个发展经济的“根子”。抓根子,就要营造创业气氛,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提供便利、优惠和实在的帮助。把GDP增长的1%用于支持创业,哪怕有10%的成功率,从长远的综合效应算账也比扩大最低保障划算。甚至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城市拿出财政收入的1%(至少是几百万)交给银行做担保基金,由银行向有创业项目的人发放无抵押小额贷款。假如贷出的资金有一半呆死,说明50%的创新企业活了,这些成活而不断成长的新企业缴纳的税款,补充呆死的担保金应该不是问题。而不断出生的新企业产生的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多么大,任凭你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