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民富论:创造企业的基本规律(修订版)
6541300000005

第5章 三大矛盾决定了创业的大趋势(2)

三、扩大内需的根本性出路

有人说,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与需求”,这只鹦鹉就是经济学家。这道出了“供给与需求”这两个词在经济学家口中使用的频率之高,也说明了这两个概念对解释经济事件、制定经济政策的作用。

用常识来认识供给和需求,常识告诉我们,供给与需求是“永恒”和“同一”的。“永恒”是指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的现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就像5%的失业率和5%的资金利润率一样,都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同一”是指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问题,相互依存,相互决定还相互创造对方。这些是经典作家说得很透彻的观点。为什么还要重复呢?这是由于出自学者、名人和政府文件中的大量的说法、思路、政策、措施违背了常识,无视常识来创新,脱离常识去言说。比如,把需求不足和失业看成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致,这是用暂时的观点理解永恒的问题。更突出的是割裂二者的同一关系,站在需求的角度,用需求的眼光孤立地看待需求,眼睛死死地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千方百计地挤出来,压出来,引诱出来。硬生生地忘记了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是与供给相联系的收入。没有稳定的收入或预期的收入,储蓄是不能用于消费的。总之,离开多数人收入的提高就不要谈论什么消费需求。

增加消费需求的着眼点只能是增加收入。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决定和相互转化,可以用这样一个链条来简单地表示:

个人需求→社会总需求→价格变动→投资激励→个人收入→个人需求

既然是一个圆圈,就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开。如果从单个人的需求开始,那么个人需求的总和就是社会总需求。个人需求降低,决定了社会总需求降低。总需求降低决定了价格总水平降低。价格总水平降低决定了投资激励的减弱。投资激励的减弱决定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减少。个人收入的减少决定了个人需求的减少。如此循环往复呈螺旋下降趋势。该从哪里入手来遏制这个循环运动?向循环的逆方向看,个人需求被个人收入决定着,个人收入又被投资决定,而投资又被……可见,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用圈子之外的力量来打破这个循环。这时,想到巨额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把它弄出来增加投资和增加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增加总需求是一种思路,更重要的是来自民间的创业投资。唯有创业投资才是从外部进入循环圈的可持续的、不产生通胀压力的力量,唯有创业投资才可能使循环圈内的价值总量增加,才能大面积地扩大就业,增加多数人的收入,扩大需求,制止螺旋下降,最终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发生积极的作用。

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产业投资。产业投资是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的统一,二者统一在消费——生产与生活消费之中。因为任何一笔投资于产业的资金,在增加对生产资料消费的同时也增加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南方周末》刊登的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的文章说:“投资需求所形成的是经济增长能力,可能加大经济增长的后劲,但没有进入最终消费,我们需要启动的是消费需求。”意思是:投资可以加大经济增长,但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不产生影响,因此,启动消费需求是与投资无关的问题。难道会有哪些投资仅仅是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而不用人不发工资?难道所有的投资者都是赖掉民工工资逃跑的包工头?任何一项投资都必定产生对人力的需求,即通过工资产生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这不是常识吗?甚至可以说任何产业的投资最终都会全部转化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因为所需求的生产资料本身都包含了工资。一直追溯下去,除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之外的所有财富都是工资。准确地说,投资在直接产生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同时,经过中间环节最终变成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任何经济增长本身就是消费需求的增长,怎么可以把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分开,尤其是怎么能把投资同消费需求分开,而需要另外的什么启动呢?从来没听说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哪个流派的学说否定这个经济生活的事实:投资创造收入,收入创造需求。

扩大投资的症结和出路在金融体系。如何才能把银行里的居民储蓄变成产业投资进而创造需求?这是问题的症结。靠居民购买股票吗?这本来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就是在国有企业是上市公司主体的时间里,股票投资既不能分红以增加收入扩大需求,也不会使国企上市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增加就业,进而增加居民收入。靠银行吗?国有银行同样是国有企业,是迄今为止仍然不会经营货币产品的“企业”。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困难是信用。信用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国营银行不具备经营货币——放贷的本事,根源是放贷的单一对象是国企,国企与银行不是产权相互独立的实体,而是一个爹的两个儿子,从根本上决定银行业务不具有真正意义的经营性质,当然也就不会产生经营的压力和经营的本事。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出路在哪里?一是靠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靠建立包括民间投资银行在内的民营金融体系,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造。

四、造就企业家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与企业家数量少、质量低之间的矛盾,是决定创业大趋势的第三个矛盾。

矛盾的存在。中国人面临着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从现在起的几代人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此,国人有足够的共识。而国家强盛的根基是经济,构成经济内容的是企业,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我们最稀有的资源。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企业家资源的匮乏,二者构成一对矛盾。同样是长期发生作用的矛盾,其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创业的持续和扩大。

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的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看我们身边的东西,有哪件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在现有的高端产品中,我们拥有多少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我们掌握多少标准?在世界500强中,有几家中国企业?在世界级企业家的行列中,有几个中国人的名字?缺少是严重的事实。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在发展与衰退两种可能中走向何方?在日益严酷的国际竞争中有多少胜算?能否逐渐解决人口和就业的巨大矛盾?能否在不依赖出口的情况下持续地扩大内需?一句话,能否抓住民族复兴的千年(自宋朝开始走向衰落)机遇使其变成现实,取决于我们拥有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企业家的作用何以如此重要?有两点是明显的。一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政治体制优劣,综合实力强弱之争。这种竞争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下,经常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来表现的,而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企业家胆略和智慧的竞争。二是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才的重要,而在人才或人力资本中,最具活力的是企业家,因为他们处在人才和人力资本的核心位置,起引领和主导的作用,对包括人力在内的资源起创造性组合的作用。

造就企业家的必由之路。面对伟大复兴的世纪使命,我们需要数以万计的企业家。企业家从哪里来?靠学校教育吗?如果学校能够教育出企业家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我们可以像制造产品那样,每年以几十万的规模批量生产企业家。学校教育在培养理工专业基础,在用哲学和人文科学训练思维能力方面是有作用的,但在培养企业家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为什么呢?人们可以用许多词汇来描述企业家,但是,最本质的概括非“创造”二字莫属,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无奈。企业的活动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面对生死存亡的竞争,要的是好功夫和真功夫。这功夫是“练”出来的,没有什么能够代替“练”的过程,没有什么能代替“练”的实践。企业中的任何问题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企业中的任何方案都有多种选择,因此,解决任何企业问题都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决策,没有创造就没有企业的存活,没有创造当然也就没有企业家。创造,靠学校教育不行,靠一纸任命书更不行。靠什么呢?靠创业实践的熔炼,靠市场的研磨锤打。所有这些都起源于、开始于创业。不懂得创业的艰难怎么会珍惜企业的今天,不知道企业如何孕育、出生、发育、成长,怎么知道企业的前路该怎样走。创业是造就企业家的真正大学,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复兴与企业家缺乏这个矛盾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