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民富论:创造企业的基本规律(修订版)
6541300000007

第7章 面对创业大潮我们拥有和缺少的(1)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拥有自主的经济生活权利和选择自己发展目标的社会条件。这是过去的人们所渴望而不曾拥有的。我们缺少什么?缺少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创业。就像战士需要武器,向着未知领域前进的人需要指南针或一本地图。

一、前所未有的民众经济生活权利,是大众创业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增长、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最重要的是民众拥有了自主发展的经济生活的权利。当今的中国,只要你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便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面对这个现实,人们很容易忘记过去,很难强烈地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创业的社会环境,是中国几百年所不曾有过的,是几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

当年“民族资本”生存艰难,被誉为“民族工业先驱,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兄弟,在上个世纪的前50年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荣氏兄弟》一书中有详尽记载:

中国人办实业有两个敌手,一个是气势汹汹的外商,另一个是腐败无能的政府。无锡有句俗话:“赵五娘写家信——难字当头。”蒋介石一手砍共产党的脑袋,一手抢资本家的钱袋。

武昌起义各地响应,生意大坏,振新等各厂停工。日机对无锡站等处狂轰滥炸,申三所属货栈起火,燃烧三日夜。满栈存货250万元全成灰烬。上海的企业除地处租界尚得幸存外,其余都被夷为废墟。日本浪人大肆破坏,把幸存的机器捣毁无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在沦陷区实行大“劫收”,房子、车子、票子、金子、女子,什么都抢。接下来的几年,内战烽火连天,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金融和实业全面崩溃。荣氏企业的复兴梦也就破灭了。

从1940—1948年的八年中,荣氏企业发生绑票事件七起,被绑九人。其中三起是军绑;两起是官府勒赎性质的“逮捕”,也就是官绑。

同样是生产面粉,进口的可以不抽税,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宋子文三番五次要收归国有,杜月笙明抢暗夺……

民众经济生活的权利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拥有。1957年的一场“考试”——考人的良知和思维,几百万人被“录取”成了右派,被迫接受精神和肉体的蹂躏。他们是民族的精英,让他们去创业如何?正当青春年华的“老三届”,他们拥有的是没有希望的田野,辛勤劳作收获物质和精神的贫穷。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想自己干点什么还战战兢兢像做贼似的。

社会主义的路曾经是这样曲折。话说150年前,社会的发展必然地出现了商品经济,带来了生产力魔幻般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一个伟大的头脑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新社会制度构想。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被理论化了,进而形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而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本来是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不可逾越的商品经济,被戴上了“主义”的帽子送给了资产阶级。

实践证明僵化的“社会主义”不行,没有经济运行的原动力,靠政治说教,描绘未来鼓动不起持久的热情。一年计划要计划一年也搞不明白,结果是东西越来越少。社会主义的兄弟们相互打量,混得都不怎么样,于是先后开始了改革。改革受“主义”困惑,碰上了政治撞上了坦克,只好等到人人都忍受不下去了,一夜间主义政治灰飞烟灭。唯有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没有大的社会震荡,没有经济滑坡。相反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体上完成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这一切归功于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水平。

理论曾经禁锢着我们的脑袋和手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早已感受到市场经济与产权私有像手心手背一样密不可分。只要是政策稍许松动,私有经济就像春笋、像潮涌。相反,那些占尽一切优势的公字号企业输血补钙无济于事。因为在他们产权的那把椅子上只有虚幻的影子。不是公有制吗?“公有”是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公”。“公”是谁?谁是“公”?财产权利意义上的“公”是不存在的。公有就是谁都没有。因为财产权利公有的本身就是对所有权的否定。马克思说,当对财产的占有没有意义的时候,即社会产品丰富到像空气、阳光、大河流水——住在河边的人不必要储备一些宣称它属于自己的时候才谈得上公有。这种公有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任何试图靠武力与权利的力量创造的公有,只能是名义上的公共、实际上的少数权利者个人所有。这时,人类历史上一切最腐朽、最肮脏、最龌龊的东西都会沉渣泛起……

财产权利的公有与逻辑、法理、市场经济都是相悖的。私有经济取代公有经济(不含部分的国家控股企业)的过程,将是农村包围城市30年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用事实作出回答。就像面对蓬勃发展的私人企业,继续讨论雇佣八个人是不是剥削就没有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公有经济体的多数将在市场的冲击下被淘汰出局,只有少数需要垄断的行业和资源,以国有控股方式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在现代管理制度建立的条件下才能够存活。

邓小平曾这样谋划强国之路,改革是中国求生之路。当时的中国再照原来那一套搞下去,经济崩溃已经是看得见的前景。强国靠什么?一切的一切依赖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靠什么?唯一的出路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路谈何容易!

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当年的中国“实际”是什么:老一辈革命家健在,一大批脑袋灌满革命原则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占领上层建筑,高中级干部长期受毛泽东思想哺育,广大工农兵群众对社会主义有着朴素的感情。要讲明在今天人尽皆知的,大部分已变为现实的改革目标,行吗?

两把扇子交替用,一把叫四项原则,一把叫改革开放。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当改革遇到困难阻力的时候,就大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把。每当把它喊得震天响的时候,恰恰是改革开放步子迈得最大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理论问题不争论”;在这一过程中,说的不干干的不说;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反对自由化”,在“但是”后面做文章——既然“要讲70年”,有的时间慢慢讲,眼下要紧的还是改革开放。

用“特色”焊接推进。党的十三大报告发表后,如何解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的理解是:改革注定会与现存体制发生碰撞。怎么办?我们用“中国特色”解释改革范畴中的新东西,用“社会主义”作为前提来连接传统的东西。把二者放在一起就可以大胆地干——因为是“社会主义”,把二者放在一起就可以向着改革目标前进——因为是“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句话解释了多少东西,化解了多少矛盾,省去了多少废话。它凝结了邓小平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智慧。

市场经济的构架,人们开始习惯了。习惯中忽略了它的来之不易。从世界上出现共产主义开始,150年间我们经历了多少认识的偏差、道路的曲折!在中国构建市场经济的构架已经用了20多年,而真正建立市场经济还需要许多年。它是中国人强国梦想的道路,是每个人生命精彩的舞台。创业——你的优势、强项、兴趣,你的理想、激情、个性都可以尽情发挥,因为我们拥有,因为它属于每个人。

永不褪色的照片

这是铭刻在我记忆中的一个场景,一幅永不褪色的照片。这是有良知的人心头永久的痛。每每想起,那揪心的痛久久难以逝去:

在一个小火车站旁边的路口,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死死地抓住一只装鸡蛋的篮子,和两个戴红袖标的人争抢。戴红袖标的人终于抢走——“没收”了这筐“资本主义”的鸡蛋。

老太太坐在水坑里号啕大哭:“我老头病了,起不来炕了,就等着卖了鸡蛋抓药啊!”

二、渴望有实用价值的思想指引,就像远行者需要一本地图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成体系的学科产生在220多年前,以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学的研究者写下了大量的著述。人们根据这些理论的差别,高度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大体上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货币通论》为分界。这种划分基本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大的历史进程与研究对象的差别。

以往的经济学在创业投资上一片空白。从研究范围讲,微观侧重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和交易,宏观侧重整体经济现象。从研究对象讲,微观在对经济过程进行系统描述的同时,以实体经济为对象,宏观则以货币等符号经济为对象。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着力点上,微观主要进行定性分析,回答经济现象的来源和本质及相互关系问题;宏观则对经济概念定量化,提供经济政策,运用数学模型。从方法论看,微观完全依据经济事实来阐述规律说明联系,宏观则引进主观因素,从人性和心理因素分析经济现象。从对待资源来看,微观涉及的是资源配置,宏观注重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