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如是说
6546700000004

第4章 老子其人(2)

老子奇绝高妙的一些话语,孔子听后,深感老子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难以超越的文化巨龙,顿生望洋之叹。而那些零星的几句话语,可以管中见豹到老子看问题之特立独行、思想境界高标于世人之外的形象。在这里,老子对孔子强调了“与时俱进”的哲学观点,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扬与抛弃的重要问题。老子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又是一位真正的得“道”的大隐士。如果不是真隐士,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位仅用五千余言就囊括了当时已经发展和沉积了几万年的华夏文化和文化思想成就、并在无意中把自己推向了另一座文化高峰的文化巨人,五千余言(名为《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又叫《五千言》或《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言简意赅,胜过满纸废话的千万余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思想何等博大精深,气势何等恢弘磅礴,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我们华夏的各种文化与学术思想潮流,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派别、武术、医学、养生以及后来引进的宗教的本土化,甚至建筑直至民人的生活习俗等,而成为华夏文化的“根性”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进入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血液,经中国历朝历代建树和弘扬后,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潜移默化地严重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治国方略、对外对内态度,小到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生活态度、为人态度;导引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壮哉!这么一个文化巨星,无与比肩者,尘世间对他的身世应该妇孺皆知,然而恰恰相反,世人对他身世却知之甚少!就是擅于寻访、对历史擅于刨根问底的并离老子时代较近的司马迁也所知甚少,尘世间留有他身世的信息实在是寥寥无几,几乎成为一个谜,成为一个传说,幸好有五千余言存世。作为一位大东周国家图书馆管理的公务员和史学家,老子最大限度地掌握了他之前华夏文化的精髓信息,他站在了当时华夏文化的顶峰,上观宇宙之奇幻,下察大地之苍茫,中间谨慎地审视人世之纷繁壮观,像抛绣球一样,向世人抛下了他那字字玑珠的蕴涵真爱大爱的宏言高论,“巨音稀声”,甚至为他那个日趋衰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民心慌乱的周王朝时代给予一剂治世良药,随后便驾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春秋时代那个纷繁奇妙的尘世,悠然而去,像生发万事万物的宇宙和“道”本身,“功成而弗居”,“行不言之教”来实现着他言论的理想。

《论语·泰伯》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说人将要离世的时候,所留下的话语是十分和善的、真心的。同理可以说明和推断,老子在他老之已至且将远离尘世而隐退之际,给世人留下的这五千余言,其眼光是独到的,其用心是真诚的,其心地是善良的,避讳相对较少而坚强地站在民众一方说话,并首开私人学术著述之先河,而且,其学术著述具有以往少见的自成体系。

《易经》、《诗经》和《老子》等经典,是早期中国农耕文化在哲学思想和艺术上的总结和成就,而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不竭之源。影响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面对当时纷乱的现实,许多人以《老子》为基点,奋力寻找治世良方,学术派别如雨后春笋,并一时风起云涌,大家呕心沥血,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探索道路。阅读他们的言论,仿佛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声音还响在我们耳边,为时代而心急如焚、忧心忡忡的形象还屹立在我们心中。但无论哪个派别的兴起,从某种角度甚至有些极端到不可让人接受地说,或多或少地抱着老子思想的某一个侧面去生发和阐述以及弘扬,《老子》是指导他们立宗立派的哲学工具。

可以这样说,比如孔孟的“仁政”与“中庸”之道,处理问题和办事,讲求和善以及不偏不倚、圆通等原则,可以看着是《老子·第八章·第八十章》等内容的推演和生发,孙子的兵法可看着是《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六十九章》等内容的推演和扩张,墨家、鬼谷子(即王诩又名王禅,约前400年—约前313年)和韩非等人的学术思想更从《老子》中获取了大量的哲学营养。当然,我们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后起之秀不仅吸取了前人的文化精髓,而相互或先后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至少,他们在《老子》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启发。由于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加之历经中国历朝历代治世者利用老子学说在国家制度和道德方面的建树以及千百年来文化人的传承与弘扬,致使《老子》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民间,《老子》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似的不仅影响到当时与后来整个国家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内对外态度,也影响到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更影响到千百年来平常百姓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要探讨和检讨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及其性格特征,如果要绕开《老子》而去高谈阔论,那是肤浅和可笑的。

探究《老子》,在文字上、在文化上力争作出趋向合符当今科技时代的梳理,一、大致沿着老子精深的哲学思想的脉络,我们的探究不得不循序渐进,路径有时看似曲曲折折甚至琐碎,二、不得不借助当今物理、宇宙学等相关的成就;三、不得不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来鉴别和评判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异同;试图刷新彼此间相互借鉴的路径;四、不得不回溯中国哲学流淌的路径,甚至上溯《老子》之前的《易经》等“根性”文化思想;五、不得不深挖在《老子》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历史的脉络;六、不得不察看和较比东西方各自科技发展的进程;七、不得不审视中华民族艰难创造的灿烂耀眼的农耕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深博大的农耕意识,但我们又不得不随时提防它的“小农意识”和“小国寡民”式的思维方式的产生;八、探究《老子》从《易》获取的辩证法思想,探究“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试图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九、由于老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不得不通过《老子》来窥探和审视我们的民族性格,谨慎地评价其优劣,虽然量少,仅微乎其微,目的是纠正千百年来一些人肤浅、文字表面、片面甚至不负责任与错误解读的偏差(特别是人们在失意的时候或在自然与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时候,对《老子》的消极误读),而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破译《老子》学术思想的密码,正本清源,目的以接近《老子》的本意。比如对“道”与“无为”的不同理解,便会导致不同治国方略、对外政策和不同的为人处世方法和态度,那些在文字表面上的歪曲的解读,谬种流传,对个人来说,会产生消极思想,对整个民族来说,甚至会导致民族性格的惰性以及“劣根性”。探究《老子》,可以更加清楚地认清我们自己的民族思想、民族性格,在中国逐渐世界化的今天,我们方能可以更加清醒而大胆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能更加清醒而勇敢地不断前进;探究《老子》,就是探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优缺点,挖掘我们民族性格形成的文化之源,探究《老子》这把双刃剑,对改造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并使之更加优秀、品德更加崇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子》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民族性格的血液之中,一时改变其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有些影响,就如同利用基因科学来改造我们自身一样,还有着极其漫长的许多路要走,而精心和准确地探究《老子》,探究和总结农耕文化,对当今中国逐步工业化、现代化以及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以新文化体系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甚至一个国家的思想行为,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作为华夏多民族的子孙,有着先祖的血脉和永恒传承的光芒四射的文化基因,深刻而准确地把握《老子》,从而,在思想上认清自己、审查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样的事情不得不很好地谨慎而又大胆地“作为”。

认识《老子》,实际上就是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崇拜老子,总是在老子布下的罗网里步履蹒跚,然而,我们应该长大,必须学会与老子若即若离,去努力寻找和跨越自己,去寻找那个崭新的自己,即使寻求之路是艰难、曲折而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