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固原史话
6737600000004

第4章 茫茫禹迹殷痕——夏伐犬戎 商征鬼方

一、去稷不务兴畜牧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氏族内部财产分配出现明显差别。社会财富集中到以部落头领为首的少数人手中,私有制取代了氏族公有制。夏建立后,各氏族部落首领仿效夏人,建立以氏族徽号而命名的方国。在夏朝建国前后,气候处于恶化时期,气候干冷,气温降低,雨量减少,使正在兴起的原始农业受到严重威胁。今固原境内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耕部落,因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环境,或者南下,寻找适合种植的地方,继续农耕生涯,或者转营畜牧业。这个时期正是夏王太康“去稷不务”,放弃农耕生产,改以牧猎为主的时期。

夏朝中期,气温转暖,生活在陇东地区的周人“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开荒耕种,恢复农业生产。由于遭到游牧民族反对,南渡渭水,进入关中,整个陇山区域成为发展牧业的地方,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古代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好坏。游牧民族希望占据更多土地作为轮流放牧的草场,同时以便就近与农耕民族进行农产品交换。而农耕民族则尽力扩大耕地,将农业界线推移,从而导致双方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

夏朝时期,居住在固原地区土著部落转入游牧后,畜牧业发展很快,形成有一定实力的部落,他们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结成联盟,经常进攻夏国边境,夏人也积极展开攻势。相征伐犬戎部落,7年后才臣服夏人。

二、伐鬼方三年克之

商朝建立后,气温进入第一个温暖期,生物群落随气候带的北移而北移,成为固原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壮大的天赐良机。游牧民族依赖广袤的草场,使马、牛、羊、驼等牲畜迅速发展。

“夏族”虽然被商征服,但并不是被消灭,他们大部分与融族融合,其余则向三个方向转移,一部南徙吴越,一部奔徙荆楚,“其原住山西及河南本部的夏族,则大批地退回西北一带,是为后来之鬼方”(《中国全史》39页)。传说中“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正暗示夏族向西北方向转移的事实。退到西北的夏族鬼方与原居土著民族合流以后臣服于商,正如《诗经》所述,“昔有成汤,自被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经过商初的稳定发展,生活在宁夏南部的鬼方成为足以和商对抗的民族。鬼方不断向商和臣属于商的周人农耕区渗透,掠夺财物、粮食及其他产品,并俘获大批劳力作为奴隶。殷商中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商后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两次战争,商联合周人,各用3年时间,打败鬼方。

殷商后期,戎族与鬼方杂居相处。直至周人灭鬼方后,戎人尽有鬼方故地,融合鬼方遗民,占地广牧,发展畜牧经济,部落势力逐渐强大。

这里应该说明两点。其一,夏朝建立前后,青铜工具逐渐进入生产领域,金属农具开始替代石制工具。但固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铜矿缺乏。当时铜是贵金属,社会产量低,大量的铜被奴隶主贵族铸造兵器和礼器,通过商品渠道流入境内的铜有限,工具制造行业因缺乏必要材料而难以发展。同时,由于夏建立前后气候变化,游牧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客观上不需要大量引进先进金属工具,部落与内地交换的铜多被制成武器而装备族人,从而使青铜器时代落后于中原地区。其二,传说中的商汤时代,商族可能已形成中国的最初种族国家,氏族社会转向古代社会。但固原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各部落虽臣服于商,仍保持着原始公社制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氏族社会组织。

历史告诉我们,征服者是被限制于被征服者的社会机构,他必须依照被征服者原来的社会经济组织,才能行使方便的剥削。同时武装的征服,只能改变政治的关系,而不能一下子使对方社会经济向更高形式转化。自然,政治的力量也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改变。当鬼方成为商代的隶属时,“来王来享”,变成了繁荣商代经济的养料,反之商代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强了对鬼方等其他氏族部落的影响。因而商代最繁盛时期,鬼方等部落经济也同时得到发展,成为其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