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固原史话
6737600000005

第5章 周伐太原戎——灭鬼方伐西戎

一、武王镐京建西周

公元前11世纪,武王姬发渡孟津、会诸侯,甲子年与商纣战于牧野,纣王自焚。姬发建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西、甘肃一带。始祖后稷,为尧舜时农师,受封于邰。他的儿子因为夏政治衰败,弃官奔走在戎狄之间。他的儿子公刘,定居于豳,发展农业。传至九世古公亶父,因受到戎的不断扰掠迁至陕西周原。古公死后,少子季历继位。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随后征伐西部鬼方,俘获了“十二翟王”。商王文丁时,又西伐戎族,势力深入到高山(六盘山)之外。文王时,国力已十分强大,但仍臣服于商。

二、康王出兵灭鬼方

在周初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间,气候比较寒冷干燥,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限制了农耕西进,但在六盘山一带的游牧部落鬼方、西戎则占地广牧,畜牧业得到发展,势力强大。周初臣服,年贡岁朝,周按地域二百里高山外称“荒服”。康王之时,命诸侯对边远方国进行讨伐,小盂鼎铭文记载,讨伐鬼方,俘虏首领2人,斩获4812级,俘虏13081人。至是,鬼方才被灭掉。康王灭鬼方后,戎人融合鬼方遗民,成为遏制周人农耕的强敌,“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周统治者为了发展农耕,开始向西用兵。

三、西周十次伐犬戎

周穆王十七年(前960年),西北犬戎部落对周朝时顺时叛,周军以六师西征犬戎,将犬戎部落驱赶至“泾、洛之北”。公元前950年,周穆王因犬戎在朝见时没献贡品,曾经亲自征讨犬戎部落至今六盘山地区,击败犬戎,获其首领5人。此后百余年间,周夷王、周宣王曾多次攻伐“大原之戎”(今固原、平凉一带)。

周穆王三十七年(前940年),周六师西征犬戎,遂迁戎于大原(今固原、平凉一带)。

周穆王四十七年(前930年),周穆王亲征犬戎,到陇之关蹬。

周夷王十七年(前869年),周夷王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戎于俞泉,缴获马千余匹。

周历王十六年(前862年),西周末期,今固原一带仍为猃狁所占,周历王派兵征伐。

周宣王三年(前825年),周宣王命大夫秦仲进攻西戎,周军兵败,秦仲被西戎部众所杀。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夏六月,周军大将尹吉甫率周师伐猃狁至大原地区。

周宣王四十年(前788年),宣王南征失败,料民(调查统计户口)于大原。

西周对戎的战争,说到底是新旧两种秩序对立斗争,所表现在政治上,便是频繁的战争。战争害得农奴背井离乡。他们在战场上渴望家人的消息,怀念衰老的父亲、体弱的母亲、年幼的弟妹,不知不觉,泪如雨下,农奴的父母妻子则守着破烂的土屋,过着无衣无食的日子,每当“日子夕矣,牛羊下来”便盼望亲人归来,战争一年年的继续,农奴大半死于战场,其数目之大,使领主们发出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呼号。其中有幸生还者看到的是破败的家园,荒芜的田野。

四、衣食足而礼乐兴

战争是文化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周族在关中迅速崛起,势力向西北延伸,进入宁夏南部后,对当地土著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西周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增派军队戍边守疆,随着人数增加,青铜器使用普及。1981年4月,固原县中河乡孙家庄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有鼎、簋,兵器有戈、戟,以及车马饰件234件。驻防军队不仅带来了大批青铜武器,也带来了生产工具,青铜器替代石制工具,固原地区缓慢地进入青铜器时代。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工具的发展,是一切其他文化创造发展的前提,而最主要的劳动工具是农耕、器具和手工业制造的基本生产工具。只有进步的农耕工具,才能提供当时的文化创造者必须的物质条件;所谓衣食足而后礼乐兴。有了进步的手工业制造才能使进步的文化创造有现实的可能。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一切用于祭祀的礼器及殉葬的明器,都是当时人类日用器皿。先有活人用的器皿,然后才能依形模制,送进死人坟墓和神灵祖先的祭坛。由此可以断言,西周新庄墓葬物产生同一时期一定有青铜农耕工具和最完善的手工业制造的基本工具,日用器皿决不会少于祭器和明器,从墓葬中我们还了解到,石器已从生产领域中脱退出来,一部分沉淀为历史残渣,一部分升华为艺术创造,另一部分仍以残余形态作为当时劳动生产的辅助工具。

五、太原古来指固原

《史记·周本纪》卷四: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诗·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竹书纪年》:尹吉甫帅师伐猃狁,至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七: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乃宣王立……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关于“大原”“大原之戎”,在一些典籍及《竹书纪年》、青铜器铭文中也有记载。大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研究《诗经》中,认为大原在今山西太原,朱熹的说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朝嘉靖年间,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唐龙在《嘉靖固原州志》序言中却提出“大原”在固原州的说法。他说:嘉靖辛卯冬天,我奉皇帝之命,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到固原,对这里的山川形势进行了一番考证后,结果发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原来“太原斯在其啊”!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大原》一文中认为:“寻求大原,应当寻求泾阳的所在。”因为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泾阳应在泾水之北,也就是今甘肃平凉西,所以他确认“周人西伐猃狁,必在泾、原之间”,也就是今固原北界。程俊英先生在《诗经与楚辞精品·小雅·六月》注云:“大原:古地名,在今甘肃平凉县。”这里的“平凉县”,依地域也是包括固原在内的。《东周列国志》注评中确认太原即今固原。

大原在今固原一带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古代的“大”字通“太”字,古人只作“大”,不用“太”,“太”字多不加点,如大(太)极、大(太)初、大(太)庙、大(太)学之类,结果误认为“大原”就是“太原”,其实这里应读“大原”,不读“太原”。大原的本意正如《尚书·夏传》所说的“大而高平者”之意。由此说明,大原非山西太原,而是今宁夏固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