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固原史话
6737600000007

第7章 长鞭驭海内——秦对固原的经营

一、设置要塞建萧关

秦兼并六国后,设立郡县,构筑城堡,设置要塞,移民开发。其中北地郡所领乌氏县,在今固原以南,平凉西北;隆德以东,彭阳以西,西吉县马莲川以南地区。朝那县辖茹河流域,华亭以北瓦亭及固原以东地区。可能在此同时以焉氏塞建萧关。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焉氏塞战国属秦,在今原州区东南。《吕氏春秋·当赏篇》:“秦公子连(即位后称秦献公)由魏国入秦,即取道焉氏塞。”高诱在《战国策》秦策注中引徐广“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说明拱卫关中的外围四关就是此四关(关中是指四关之中的地域空间而言)。《战国策》载:范雎答对秦昭王问时说:“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四塞”就是指关中外围的“四关”。秦惠文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就是出萧关沿清水河谷至灵、夏之黄河岸边的。因在朝那县境内,亦称朝那塞。“朝那塞”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作“朝那萧关”。

二、开辟驰道修回中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下令秦军修回中道,蒙恬率秦军征调大量民夫向西北边地开辟驰道,修筑从咸阳沿泾水至平凉,经瓦亭关,到达回中宫的回中道,然后首次巡视郡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西北,出鸡头,过回中道,到高平,除了军事上的震慑和炫耀之外,还为了祭祀朝那湫。

三、朝那湫渊祭龙神

朝那湫渊,在固原东南。彭阳县有东朝那,称东海子。原州区有西朝那,叫西海子。隆德有北朝那,叫北乱池。史学界公认彭阳的海子为朝那湫渊。朝那二字无任何实际意义,应该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凡是用朝那命名的湫渊,应该是这个部落迁移居住的地方。高山有水,停止不流,不增不减,古人不理解这一特殊地质现象,便认为是龙的居所。正因为湫渊是龙的居所,才被列为四大名川之一。在历史上曾与黄河、汉水、长江并列,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史记·封禅书》载:“自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岳山(亦曰吴山)、鸿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泾、渭都不是大川。朝那湫超过泾渭。秦始皇巡西北,曾祭祀朝那湫渊。

四、大将蒙恬筑长城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蒙恬率大军30万从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一路上攻击匈奴主力,迫使匈奴部落纷纷降服,很快占领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及陕西榆林一带)。匈奴单于仓皇北逃,蒙恬率军乘胜追击,“使匈奴撤退七百余里”,夺取黄河南岸全部地区,史称河南地。蒙恬收复河南地后,指挥军民在沿边一带的重要地区,构筑三道防御线,修筑了一系列城障。秦在北地郡的乌氏县境内设瓦亭关(今固原南),还动用大量兵力,将战国长城向东、西扩展,连接、整修了原秦长城、燕长城和赵长城,并沿秦边境线重新扩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由静宁进入西吉县境,东向入原州区,由河川乡入彭阳县,沿偏东北方向绕长城塬直向北折上孟塬,再呈东北向入镇原。长城在彭阳县东有孟家塬、西有姜家洼。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传说中的孟姜女是彭阳县孟家塬至姜家洼一带人。

五、始皇封倮比封君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即平定河南之地第二年,移民实边,三十六年(前211年),又从北河榆中等迁民三万余户。移民过程中,配发农业生产工具。西吉县出土的秦代铁铧,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铁铧形制完全相同。此类铁铧在彭阳、隆德等县均有出土。开城乡出土的同类铁铧,5个一组套在一起,大者边长38厘米,尾宽29.5厘米,銎高9.5厘米;小者长27.5厘米,尾宽27.5厘米,銎高6.5厘米,没有使用痕迹,说明从内地运来的铁器能保证生产需要,铁制生产工具已完全普及。

自秦建立到统一全国,以马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兴旺发达,牧畜交易也相当活跃。六盘山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畜牧经济。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牛牧马,发展畜牧。到秦始皇时期,倮已成为当地一个大牧主,拥有马、牛、羊不计其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全国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纺线。她就把马、牛、羊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然后收购珍异物品、丝绸和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来来往往,利润十分丰厚。她还常向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10倍的牧畜酬报,使她的财富不断增值。绢马交易,使倮成为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成为宁夏历史上最早的首富而名闻朝廷。

秦始皇时期,专门设置有管理牛马的机构太仆寺。并以立法形式保障畜牧业的发展,颁布了《厩苑律》《牛羊律》等畜牧专款条例,乌氏倮既传承了戎族传统的饲养方式,又积极地执行了秦朝有关畜牧政策。史籍记载她的牲畜多至用谷计数的程度,单纯的统计牧畜很难准确,只能以一条山谷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秦始皇在公元前212年巡视陇西、北地郡途经六盘山地区时,耳闻目睹了乌氏倮经商发展畜牧的业绩,当即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也就是说,对她的礼遇等同王侯,她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作为一个牧主与商人,乌氏倮能取得这样高的政治地位,可以想到的是,倮也为朝廷提供了大批军马,对秦国有大的贡献,理所当然地受到秦始皇的恩宠。根据秦制给国家交粮就可以封爵,乌氏倮的比照封君是与她的畜牧产品贡纳朝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