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默克尔新传:奋斗会让自己变的更强大
6773600000002

第2章 牧师家庭中走出的奋进少女(1)

为了信仰,身为牧师的默克尔父亲移居民主德国。在那里,默克尔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平凡少女,她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女孩在若干年之后竟成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

【1.出生在柏林墙筑起的特殊时代】

2014年12月31日晚,默克尔通过ARD(德国电视一台)和ZDF(德国电视二台)对德国民众发表新年祝福。镜头前的默克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齐耳短发让60岁的她精神矍铄,明黄色的西装又将她衬托得妩媚动人。录像结束后,默克尔到后台稍作休息。一群国家神学院唱诗班的孩子欢呼着、打闹着从默克尔休息室门口跑过,看着这些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的孩子,默克尔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德国还没有统一,也不像默克尔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富强、民主,孩子们禁锢在政治高压下根本无法体会到童年的美好。

决定个人成长的社会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时代和家庭生活。中国古书《孟子》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代大环境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思想、以及人生走向。出生在混乱的两德时期,默克尔的成长被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默克尔出生之时的德国并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平环境和经济实力,甚至被四个国家分别占领,原因是它曾经的野心让它错误地发动了伤害世界人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的***国家为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全世界人民在苦难的深渊中挣扎。默克尔没有亲眼见证战争的残酷,但是她的祖辈父辈都遍尝战争之苦,也经常给默克尔讲述自己的经历。从小默克尔就对战争与和平有着清晰的认识。

经过整整六年时间,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反***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作为“二战”的发动者和战败国,当时的德国不但在道义上落人口实,战争的消耗也让这个曾经的强国国衰民穷,在美、英、法、苏等战胜国的压力之下毫无还手之力,成为各大国利益博弈的直接牺牲品。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但是世界人民对战败国仍有后怕。美、英、法、苏四个主要战胜国以顺应人们关于世界和平的吁求为理由,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决定对“二战”的始作俑者德国进行分区占领。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四个国家决定成立对德管制委员会,所有关于德国的问题都必须经过这个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实际上,德国政府已经失去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苏联、法国、美国、英国将德国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四大部分并分别占领。

“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同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主导世界的霸权,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冷战把世界分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随着两方势力逐渐变得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作为占领区的德国自然也就难逃分裂的命运,并且不幸成为两大阵营冲突的前沿阵地。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在德国问题上刻意孤立苏联,以及把苏联势力排挤出德国。1948年3月,苏联宣布退出对德管制委员会,以不合作的态度阻挠美国、英国、法国合并占领区提议的实施。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只在西占区流通。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推行资本主义制度。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至此,德国正式分为两个国家。

当时,默克尔本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23岁时她与乌尔里希·默克尔结婚,才被称作安格拉·默克尔。1954年,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出生在联邦德国的重要城市汉堡。在她出生不到两个月时,父亲霍斯特·卡斯纳决定离开汉堡,移居到东德偏僻的小镇,为信仰奋斗。从此,默克尔一家就与亲朋好友相隔一方。虽说两地相距不算太远,但是毕竟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府管辖,亲友相聚还是多有不便。

多年后,默克尔还对那段时间的经历记忆犹新:“童年时,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从汉堡来柏林看望我们一家。每次来和走的时候,父母和我都要到腓特烈大街的眼泪宫殿去接送。这对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我来说,简直难以置信。我看到,随着祖母的年龄越来越大,妈妈开始担心是否还会有重逢的一天……”

虽然相见困难,但庆幸还能相见。而在默克尔七岁时,德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此亲友相见便成了奢望。1961年8月13日,施工机械轰鸣声将许多德国人从睡梦中惊醒,他们不得不惊恐地、万分痛苦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道40公里长的带刺铁丝网沿着苏联占领区界限被匆匆布下,东西柏林之间的来往被阻断。不久,为了巩固封锁线,苏联将其改造为混凝土墙,墙全长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墙板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还修建了253个瞭望台、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东德修建柏林墙的目的是为了防范来自西方的干扰和破坏,阻止国内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自然也给普通德国人走亲访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年幼的默克尔还不懂柏林墙真正意味着什么,但她从父母的愁容中隐约地感觉到,这道墙与战争一样都将给普通人带来苦难。慈祥的祖母和许多友善的亲人再也没有来看望他们,默克尔更加坚信这道墙就是德国人的苦难。其实,柏林墙给默克尔一家带来的苦难不仅仅是和亲人天各一方,还有更多、更大的苦难在等着他们。

人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生在牧师家庭的默克尔随着父亲移居东德,为此失去了和亲人共享天伦的机会,也为以后的生活造成了诸多麻烦和困扰,但也恰恰是这些苦难、挫折,成就了默克尔辉煌的一生。有时候,人生的不幸就是大幸,关键要看个人如何去看待。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要尝试去汲取其中有利的元素,以塑造人格、引导人生走向。

【2.为了信仰举家迁往东德】

信仰拥有可怕的力量。当人们选择一种信仰后,思想行为就会被这种信仰所支配,总是时刻为信仰奋斗,甚至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默克尔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对自身信仰无比虔诚的人,为了信仰,他放弃丰厚的薪水、崇高的社会地位、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机会,带领全家迁居东德。

默克尔的父亲名叫霍斯特·卡斯纳,出生于1926年8月6日,曾在海德堡和汉堡专修神学,后来成为一名牧师。与当时德国牧师的普遍选择不一样,霍斯特·卡斯纳放弃了工作环境优越的联邦德国,选择了对教会歧视、压制的民主德国。霍斯特·卡斯纳的这种做法在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波动,他们纷纷责备霍斯特·卡斯纳太疯狂、太不明智,并想尽办法劝阻。

为什么霍斯特·卡斯纳的决定会让朋友们如此担心呢?这源自当时德国被多方占领的现实。两德相较,联邦德国的经济更为发达,国土面积更大,人口也更多;而民主德国片面套用苏联模式,阻滞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人民生活也相对不自由。显然,在联邦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谋生也更加容易。这也是当时很多居住在民主德国境内的德国人纷纷移居到联邦德国的原因。

对于神职人员来说,两德的优劣更加明显。联邦德国崇尚基督教,尊重教会,神职人员在联邦德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各方面待遇都非常优厚。宗教活动在联邦德国受到保护和提倡。而民主德国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推崇马克思主义,倡导无神论,把宗教看成是一种“精神鸦片”。宗教虽然没有被绝对禁止,但确实十分不受欢迎。神职人员在民主德国不仅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自己的家庭也会因为牧师身份而被牵累。

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牧师们必须忍受来自人们鄙视的眼光,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歧视,甚至是迫害。民主德国对基督教会的侵犯非常严重,不仅牧师,还有不少基督徒也都被逮捕并且监禁起来。1952年6月,原定在吕本瑙举行的青年会宗教节突然遭到国家禁止,理由是教会青年会是个非法组织,大约3000名倾向教会的学生被开除了学籍。尽管当时形式上仍统一的全德基督教会对迫害教会青年会的做法提出了抗议,但是民主德国完全忽略其抗议。

随着苏美冷战的不断升级,德国分裂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霍斯特·卡斯纳不会不知道,一旦苏美彻底决裂,生活在民主德国的他和家人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是,他依然选择举家迁往东德。这样的决定绝非他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之所以“逆流而上”,完全是为了信仰,他要为心中的两种信仰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霍斯特·卡斯纳的两种信仰分别是基督教和社会主义制度。霍斯特·卡斯纳是一位牧师,受过良好的神学教育,基督教必将是他终身的信仰。民主德国的成立,一种新的执政方式进入德国人的视野,霍斯特·卡斯纳被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所吸引,并慢慢地开始赞同这种制度。这样的判断并非凭空猜测,从他之后的人生选择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霍斯特·卡斯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虔诚。

霍斯特·卡斯纳认同社会主义的理念,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德国却并不认同霍斯特·卡斯纳的另一种信仰——基督教。于是,志向高远的他决心创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会”,寻找社会主义制度和基督教的最佳共存方式。默克尔在评价父亲为教会做出的努力时说:“他希望教会能从空虚的精神世界脱离出来,注重现实,而不总是远离生活。”他不赞成教会与当局发生冲突,而认为神职人员应该和当局进行沟通交流,教民应当在既定的社会政治框架中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尽管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和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霍斯特·卡斯纳毅然选择前往东德,开始未知的生活。1954年,在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出生六个星期时,霍斯特·卡斯纳带着全家人踏上了艰难的旅程。

卡斯纳一家东德生活之旅的第一站是勃兰登堡州普里格尼茨的小村克维措,霍斯特·卡斯纳接到的工作通知,是管理这座小村子的所有宗教事宜。这个小村子只有300余位村民,村民生活非常贫困,生活来源基本上全靠自给自足。孩子们甚至连上学的地方都没有,要跑到相隔很远的邻镇去借读。这样贫穷落后的小村子自然没有像样的教堂和供神职人员居住的场所。卡斯纳一家住进了在当地还算条件较好的小宅子。宅子面子不大,却同时是牧师办公室、教区家庭护士办公室和牧师家庭住宅,十分拥挤。居住条件还算不上困难,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霍斯特·卡斯纳不得不亲自从事农业劳动。默克尔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时的生活非常艰难,父亲不得不学习如何挤羊奶,母亲也得向附近的老人学做荨麻菜,我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非常破旧而又怪异的简装摩托和自行车。”

虽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生活非常艰辛,但是霍斯特·卡斯纳却甘之如饴。因为他离自己的理想那样近,好像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再多的苦难与信仰相比,在卡斯纳牧师看来都微不足道。信仰就是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它不是人类无法企及的日月星辰,而只是心中对某事物执着地追求,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它能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给人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有坚定信仰的人,不会被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所扰,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屈服,总能以一副强者的姿态冲破艰难险阻。信仰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强大和丰富。

卡斯纳牧师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从父亲的身上,默克尔第一次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父亲强大的内心和对自身信仰的坚守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年幼的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