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8982700000021

第21章 谈苏侨归国(3)

B:关于这一点,我记得,在我们开始谈话时,已经谈过。不过我在这里还可以重说一遍。这次苏联决定恢复白俄的国籍,可以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苏联的国力已经强大到这样的程度,即使在复籍回国的俄侨中夹杂着外国的间谍,它也无所畏惧,所以对于一切帝俄的臣民,不管他们有谁曾经反苏反共,一律都欢迎他们回去,苏维埃政府赦免他们过去的一切罪行,张开热烈的双臂,欢迎他们重入祖国的怀抱。

第二,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是一种火的试炼,它非但试炼了国内的全体人民,它也试炼了国外的全体侨民。是这战争掀起了国外俄人眷恋祖国的挚情,是这战争重建了国外俄人和祖国的关系。苏联政府的命令是试炼之后的一张批分单,是把战争所建立的侨民与祖国的关系,法律化和实际化。

第三,苏联在战争之后,国内损失重大,在亟需建设,处处等待人手,复员之外,还遣回侨外的居民。

A:照你这样说,恢复国籍,等于就是遣回侨外居民,而且苏联政府亟待这些侨民回去,那么为什么去年二月里办理手续,几乎过了一年半的久长时间才遣送他们回去呢?

B:苏联国内需要人手,这是一个原因,至于怎样取得这些人手,那是一连串的办法。入伍为军的人民,是一批人手,被俘在外的军人是一批人手,被强迫“移植”在外的(就是被拉夫拉去的)又是一批人手,一向侨居在外的俄人又是一批人手。这不同的几批人手,自然有缓急之分。我们一下子看上去,当然知道,最要紧的是军队复员,驻留在国外的军队要运载回国,愈快愈好。其次,在国外受苦的俘虏和强迫移民,自然也应该及早遣送他们回国,假使我们知道,美英各国非但留难苏联俘虏和移民回国,而且还不肯把船只借给苏联,办理这种遣返工作,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苏联为什么要经过一年半之后才能够有余力来迎接中国的苏侨回国。

A:谈到这里,我的问题又回到我们开始谈话时所提的问题上去了,就是今年六月三十日苏联政府对侨居中国的苏联人民所发召回的号召。

B:是的,我们的话又说回来了。在经过我刚才所叙述的无国籍俄侨曾经怎样殷望祖国的垂顾,在获得国籍之后,又怎样翘盼早日回国的许可,我们就不难想象,在苏侨获悉六月三十日的号召之后,是怎样欢欣了。

A:欢欣是一定欢欣的,但是怎样欢欣,欢欣到什么程度,这倒是难于想象的。

B:好吧,我们就来说说他们欢欣的情形。上述那个号召的电讯一到达上海之后,真像闪电似的,传遍了整个上海的俄侨,俄文《新生活报》的夜报和《俄文日报》的号外,更在俄侨中间轰动一时,兴奋万分。

当天晚上八时,上海苏侨协会在该会体育场(潘兴路)举行群众大会,从五六点钟开始,就有人群像潮水似的汹涌到体育场去,他们坐着各种车辆——从汽车,三轮车,人力车,自行车,以至步行,像赶节似地拥挤在霞飞路牛奶棚一带,等及八时,体育场上已经到了七千多人。

红色的标语张挂在广场上,探照灯的强烈的电光照亮着它:“谢谢伟大的人民!谢谢英明的政府!谢谢布尔什维克党!谢谢亲爱的斯大林!”

八时整,以苏联驻沪总领事哈林为首的主席团登台入席,一时掌声四起,久久不息。

总领事哈林首先发言,除宣读苏联政府的号召(我们在开始谈话时已引据过),并发表长篇演说,详述苏维埃国家对于人民的态度!并提到,苏联在这次战争中,有七百万最贤肖的子民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以争取本国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其他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现在侨外的苏联人民除回国共享斯大林宪法所给予人民的,世界上最优好的权利之外,并继续去巩固牺牲者所争来的事业,继续从事美丽世界的建设。

A:哈林是不是有意煽动苏联侨民回国呢?

B:这问题提得不妥当,也许你以为他说了几句有关国内的情况,就算是煽动吧?如果你听了我前面所说苏侨追求回国的艰苦过程,你就可以了解这不是苏联政府煽动他们回国,而是满足他们回国的要求。关于这点,哈林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苏维埃政府并不把自己的公民分为‘好’与‘坏’两种,它接受苏侨的期求,准许他们回到自己的生身之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去。苏联政府接获报告,住在中国的苏侨,有许多人要回国去,苏联政府知道,在上海苏侨中间有很多失业的人,甚至于没有房子住的人,过着可怜的生活,苏联政府认为必须使自己的公民有权回国,给他们工作做,给他们房子住,给他们东西吃,给他们钱购买日用品,借钱给他们布置住宅,免费给他运送回国。换句话说,就是苏联政府把斯大林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都给予愿意回国的公民。”最后他又说:“我相信,你们回国的人中间,一定有许多人,在不久之后,我们就要听到他们的消息,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的英雄,我国优秀的人,他们在劳动战线上,在科学和技术战线上光耀自己和光耀自己的人民……我真心诚意地要说一句:我为居住在这里的许多苏联侨民难过,因为他们是有才干的人,但是却无用武之地——不能施展他的知识和才能。我对于我们的青年特别觉得难过,因为他们流落异乡,并不是他们的过错,为了自己父辈的错误,却要遭受这许多苦难。”他的这许多话难道是煽动吗?

A:我也许有一个成见,凡是讲到苏联好的,我就会觉得这是宣传。

B:这成见当然是受了反苏宣传的影响而造成的。

A:现在继续请你讲那天群众大会的情形。

B:那天哈林的演说,曾屡次被如雷的掌声所打断,“乌拉”的呼声所盖过。他演说完毕时,全场掌声更加响彻云霄,“乌拉”声和“光荣归给斯大林”的欢呼声久久不息,充分显示了七千苏侨的心和祖国的心已经打成一片。接着又有苏侨协会主席席菲洛夫,前苏联协会秘书鲁勃列夫,苏联出席远东经济委员会会议代表团团长史吉青果相继演说。我想,这些人的演说,这里不必说了。

A:演说的要点是可以提一提的。

B:不,我们还是谈些别的吧。不过,史吉青果有几句话是值得一提的。他说:“……你们要记住:在我们国家里,无用的人是没有的。我们宪法的基本条规是‘不劳动的没有吃!’你们对祖国欠了很多,这个债现在应该归还了!”说到这里,全场掌声雷动,高呼“对!对!”接着他又说:“还要记住:你们还要克服许多困难,假使我告诉你们说,你们的路上铺着玫瑰花,你们要预备好去劳动,去斗争,去克服困难!”说到这里,全场也是喧声四起,掌声如雷。这些都可以代表上海苏侨对于政府号召他们回去的真正情感的反应。

最后,全体一致通过一个决议,打电报到莫斯科去,感谢苏维埃政府,感谢斯大林。

群众大会在苏联国歌声中结束,群众跑到体育馆去,大家都寻找总领事哈林,要和他握握手,说几句感谢的话。

体育馆里也挂着一条殷红的标语,上面是苏联侨民的誓言:“我们用劳动来答复政府的信任!”

舞台上有乐队在奏着俄罗斯的各种曲调,台下四处发出干杯的呼声,接着是跳舞狂欢,通宵达旦。

A:是的,假使把他们过去无法入籍,无法回国的情形作一个比较,我想象得出,他们这样的狂欢是怎样出于肺腑,出于心底。

B:假使把躺卧街头,求乞为生的白俄作一个比较,他们能够有国,有家,并且是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欢快更是不难想象了。我得附带告诉你,当天(就是六月三十日)下午六时,上海最大的俄国教堂“尼古拉教堂”为了“苏联当局恩赐苏联侨民能够从中国回到祖国去”,特举行“感谢祈祷会”。邀请一切正教教徒都去祈祷上帝,可见,苏联政府的这一号召,是博得多少人的感动和拥戴。

A:前几天报纸上登载第一批苏侨离开码头时,牧师前去祝福,遭遇白俄行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这自然是少数白俄的一种反苏行为。本来教会是一直站在白俄方面的,但现在连教会都为苏联的国运昌隆祝祷,为苏联政府的宽大谢祷,为离沪的苏侨祝福,他们自然要恨得发疯,采取最卑鄙无耻的手段——竟去伤害一个无助的牧师了。这是并不奇怪的。更卑鄙的是那个凶手(佛陀洛夫)被捕后在警察所的供词,他竟说,是一群站在码头上的俄侨,把他殴打成伤,然后拿一把刀硬塞在他的手里,诬蔑是他行刺。这样,他企图非但卸脱自己的罪行,并且想把反苏的罪行转变为反白俄的罪行,这真是无耻之犬了。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不谈。

A:那么现在就谈谈第一批回国的苏侨吧。

B:第一批苏侨是八月十日离开上海的,一共有男女老幼一千多人。据总领事哈林说,第二批大概在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九日之间。第三批在九月十五日至十九日之间,第四批在十月五日至八日之间,第五批(假使必要的话)在十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之间。来迎接他们的轮船是可以载客二千人的大轮船伊里支号,因为只载一千人,船的吨位有余,所以可以装载不少行李,回国的苏侨甚至有把家具也带回去的。

A:他们是直达海参崴吗?

B:是的,轮船直达海参崴。路上要费两天又十八小时。到了海参崴,苏联的各部会派有代表迎接他们,照他们的意愿和专长,送到别的地方去工作。

A:你在前面说过,回去了之后,政府就给他们衣食住行和工作,是吗?

B:是的,他们一踏上祖国的土地,苏维埃政府的关心便包围住他们了。不过,他们在离开上海时,已经初步领受到类似的关心。

北方——从奥卡河到拉多牙湖,四分五裂的贫乏的经济所做不到的,配备着进步的机械技术的集体农场都做到了。国家的“消费”地带和“生产”地带的划分,已失了从前的意义。非黑土地带——老工业中心各州也在其内——现在可以获得不少自己生产的白面包了。

但是在老工业中心的农业经济中,主要的并不是面包。该中心区人口众多的城市居民还需要许多蔬菜,马铃薯,乳产品。这一切东西从遥远的地方搬运,比谷物还困难。这里的农业经济正就是首先专门化于这方面的。城市周围重重叠叠的都是菜圃基地和畜牧业基地。马铃薯和青菜,乳类和肉类——这就是这里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所首先供给的产物。

在苏维埃时代,运输业也改观了。铁路开始出产更多的火车。莫斯科周围绕着环状的环城大铁路。莫斯科以新的强大的铁路干线联结了顿巴斯,虽然顿聂茨的煤在老中心的燃料中所占的成分是降落了,但是运来的重量却比从前更多了,因为老中心的工业激长了。此外,而且铺筑了许多联络城市的新的汽车公路。

现在你就是沿着从莫斯科分出去的这些道路出发前进的。无论你向哪一方向行进,你到处可以看见,苏维埃政权怎样改变了老工业中心的面貌。

原载《时代》第220期,1945年11月1日

署名: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