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8982700000020

第20章 谈苏侨归国(2)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流亡出国的俄人为数很多,大部分是白军军人,被红军击溃,逃跑国外。中国北满一带,因为和苏联接壤,又兼有一条中东铁路,帝俄已经在那里经营有素,逃来的白俄为数最多,其他在欧洲方面,如法国,德国,逃去的白俄也不少。在革命之后,在那些承认苏联政府并且和苏联恢复邦交的国家,曾由苏联领馆号召这些国家俄侨登记,领取苏联护照。这是俄侨最容易入苏籍的时期,也是俄侨最少入苏联籍的时期。原因很明显:苏联政府愿意侨居在外国的俄人,拥护新政权,取得苏联籍,愈多愈好;那时各国的反苏反共运动正开始高涨,俄国的地主资产阶级和白卫军分子正汹涌到外国去,侨居在外国的俄人,除了极少数之外,自然大多不愿意入苏联籍。

但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放过了这“开放”的机会之后,请求入籍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在总的方面说,这是俄侨离弃祖国的时期。

在这时期中,甚至于有从苏联派到外国去的持有苏联护照的公民,也有放弃苏联国籍,拒绝回国的人。这种“不归国者”为数固然很少,但却常为反苏分子利用作扩大宣传的材料。

第二时期是苏联国内建设成功,人民生活改善,在国际间的地位和声誉日益提高,于是俄侨的自觉性渐渐提高,思慕祖国之情油然而起,又由于时间的关系,流亡者的第二代渐渐长成,他们没有迷恋过去的成见,他们只有看事实的眼睛,这又成为归国者队伍里的生力军。

但是这时期要请求入籍和允许回国的条件是相当困难的,正因为困难,一部分缅怀祖国,憧憬新生活的自觉分子,也就更加渴望能够早日回国。吃过新政权“亏”的帝俄贵族分子和专吃外国间谍“饭”的白俄分子对这种“回头浪子”十分仇恨,所以在这两者之间由明争暗斗而公开冲突的事情,曾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俄侨仰慕祖国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俄侨爱国情绪最高涨的时期,因为希特勒德国的军队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违约偷袭苏联,掀起了苏维埃人民的卫国战争,苏联全国人民一致奋起抗战,侨居在外国的俄人自然也不甘后人,虽然不能回国请缨,但对于祖国的命运,却无时不在关心之中。这从抢读苏联报章,争听苏联广播,踊跃捐款汇苏上可以反映出来。

关怀祖国和爱国热情发展到苏联战胜德国时可以说到了最高潮。假使说由苏联建设成功到苏德战争发生的第二时期是俄侨仰慕祖国的时期,那么第三时期可以说是热爱祖国的时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这次能够归国,在他们生活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A:既然他们仰慕了并且热爱了自己的祖国,他们曾否请求入籍?入籍的困难到什么时候才排除的?

B: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想仍旧分三个时期来说。前面已经说过,第一个时期是政府要他们而他们自己不愿意入籍或回国的时期。在这时期,入了籍和未入籍的俄侨中间,曾构筑了很深的鸿沟,所谓赤白之争,是非常尖锐的。从前在哈尔滨就时常发生红白两党的械斗。白俄并且依靠当时中国地方当局(张作霖)的反苏倾向,为中国当局服务,用行政的力量压迫和欺侮苏联人。这时期红白两党的仇恨是非常之深的。

到了第二个时期,成见很深的仇苏反共的白俄顽固分子虽然还是存在,并且为数也并不见得很少,但是同情苏联和对于苏联发生兴趣的人是逐渐增加了,因此请求入籍的人也增加了……

A:慢点,据我了解,外侨入籍是为了取得本国政府的保护,俄侨热心入籍,这是不是原因之一?

B:俄侨的入籍,目的不在于仅仅取得苏联国籍,而是想在恢复国籍之后获得回国的可能,也就是说:入籍的目的是回国,不是继续留居在外国。

不过也有例外,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因为中东铁路是中俄合办,其职员只应该是中俄两国人民。一部分白俄职员为了保持职位(仅仅为了保持职位),便请求入苏联籍。又有一部分,为了同样的目的,则请求入中国籍。当地的中国当局,为了管理十几万俄侨,便雇用白侨做官员,做警察,录用的条件便是要先申请入中国籍。

这种入籍完全是为了职业,并非出于思想,出于自觉,出于爱国。

A:入籍仅仅是手段,回国才是目的,那么中日战争时期的入籍困难,应该理解为回国困难了?

B:一点也不错。但是在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对于入国者,过去也是有相当限制的,所以请求入籍的人,要等候护照,护照等到之后,又要请求入国证,入国证领到之后,才能起程回国。

关于这一点,我想讲一段归国者协会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

一九三七年,就是发生中日战争的那一年,也就是俄侨入籍和回国开始困难的时候,上海一群请求入籍的无国籍俄人,组织了一个团体,定名为“归国者联合会”,凡是已向苏联领事馆请求入籍的人都可以加入该会,该会的目的是促使归国的愿望早日实现,并加紧研究苏联,了解苏联,以便回国后做一个并不是不够格的,陌生的公民。这联合会的发起人是几个新闻记者,即史维特洛夫、彼吉列茨、萧高烈夫等。联合会的性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俱乐部,这俱乐部是介于苏联俱乐部与白俄俱乐部之间的一个中间组织,因为申请入籍而没有领到苏联护照的人不能算做正式的公民,非正式的公民,不能加入苏联俱乐部;同时,已经请求入苏联的俄人,不再被白俄欢迎,并且受他们的歧视,当然他们也不能再待在白俄俱乐部里。于是这批没有社团的人便组织了自己的团体。

这团体曾经在俄侨中起了轩然大波,它在召唤俄人向祖国,爱祖国,回祖国的工作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回到祖国去!”这口号在俄侨中激起了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运动。它破坏了白俄反苏的阵线,它撩动了许多青年人的爱国情绪,它更动摇了许多老年人离国流亡的决心,挑起了他们思国的幽情。于是这团体便受到白俄报纸的猛烈攻击,被诬蔑为苏联的间谍机关。事情甚至于闹到这个地步:有人向这联合会的会所投掷炸弹,仅炸毁门窗,幸未伤人(一九三八年);有一个法西斯蒂分子(卡拉冈诺夫)在街上袭击该会主席史维特洛夫,把他殴打成伤。

该会的工作颇为紧张,每天读报看书(研究苏联的读物),举行演讲会(演讲苏联国内情形),为了工作的便利进行,并且还组织了许多小组(如活报组,戏剧组,研究组,文艺组,学习组等),因为他们是自发性的积极分子,所以远较“真正的”(正式的)苏联侨民为活跃,所以他们的会员最初只有五十人,到了一九四○年已增加到五百人。他们并且出版报纸,就叫《回祖国》,后来苏德战争发生后,改称《新生活报》,直到现在还出版着,已经是苏侨在上海的一份机关报。

这联合会的工作虽然广泛地展开着,但是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很多的。第一,这团体虽经旧租界当局登记许可,但经常被监视调查;第二,某些已经请求入籍的,深恐失去职位,特别是上海商团俄人队里的俄人,因为许多英美人的机关(工部局,商团,电力公司,电话公司等)一知道俄侨入苏联籍,就当做“异党分子”看待,把他们革职,所以是偷偷参加,或避不参加;第三,他们的《回祖国》报,曾经为了登载一段“侮辱”旧俄皇族符拉基米尔·基里洛维赤·罗曼诺夫(那时他经过沪上),竟被勒令停刊一月(一九三九年)。

从归国者协会的工作中,可以看出俄侨要求回国的热忱以及在困难中的斗争精神。

原载《时代》第219期,1945年10月16日

署名:南民

A:那么这些人究竟什么时候才得到苏联政府关切他们的答复呢?

B:你是指他们什么时候得到入籍的许可吗?苏联政府没有不理睬他们的呼声,没有漠视他们的热烈的追求,它非常宽大地,像下了一道大赦令似的,在一九四三年的一月二十日发布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议,凡是侨居在中国的所有帝俄人都可以获得苏联籍,这确实是“大赦”,因为苏维埃政府对于帝俄臣民的一切反苏行为,都不究既往,而欢迎他们回去了。

是的,苏联在战胜德国后,它已经这样强大,他确实用不着害怕这些贵族分子回国捣乱了;它也知道,这些曾经叛变过的分子已经在国外受够了苦,应该宽大地容许他们回国共享安乐了,何况还有许多自觉分子的努力和呼吁呢。

这对于侨居中国的所有俄侨,包括请求入籍者在内,是一个大大的喜信,他们的欢欣是可以想象得出的,所以全上海的一万四千多名无国籍者,一下子请求恢复国籍者达一万二千人!上海原来的苏侨一共只有一二千人,现在共计是一万四千人。没有入籍,依然做无国游民者,只有一千多人,因为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入了其他国籍的。

A:他们这样热心盼望回国,苏联政府为什么不让他们早日回国呢?

B:这就难说了,也许苏联政府要多看看他们的表现,也许认为他们自发地进行这样的运动,对于那些流亡在外的浪子可以更有教育意义,也许,正像我们上面说过,第一时期的好机会过去之后,新的机会却并不这样容易得到,让他们多多忏悔吧!

A:他们是否真的忏悔呢?

B:可以说,他们是忏悔的,从他们集体写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上就可以知道。第一,他们表示:他们没有对革命,对建设尽过什么力量,深为抱歉;第二,他们流浪在外,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自然,那些为各国帝国主义者豢养的白俄,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但是他们总觉自己也不应推开过错,所以他们请求苏维埃当局饶恕他们;第三,他们请求让他们回到祖国,共同担当起建设的重任,偿赎他们的罪愆;第四,他们具体地提议,请祖国拨一块土地给他们做集体农场,让他们圈居在一个地方,省得对他们有不放心的地方。

A:苏联政府是否垂听了他们的呼吁呢?

B:不能说没有垂听的,事实上,形势是在改变了,改变得使这些回头的浪子更有回国的希望了,那便是一九四○年上海苏侨协会奉命可以接受曾经请求入籍但还没有领到护照的俄侨也可以作为宾客加入苏侨俱乐部,这样,他们实际上便变成了和苏联公民一样的苏侨协会中的一员,也就是对于祖国的距离,算是走近了一步。这一决定,曾使这些“归国者”欣喜万分。因此,归国者联合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会员转移到苏侨协会之后,他们的团体也就宣告解散。他们是积极的,活跃的,自觉的分子,他们在苏侨协会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核心,在整个上海的俄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A:帝俄臣民恢复苏联国籍者,是否只限于居住在中国的俄侨?

B:不。流亡在欧美的,也在恢复之列。不过居住在中国的比较多一些。

A:苏联政府的命令,为什么迟不发表,早不发表,正就是在战争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