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马上解决还是拖延解决?是公开还是秘密?——这些问题的答复应该是今后谈判和协商的教训。
无怪乎这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们主张会议全都公开,急迫的人民自由权利不实现不闭会,一切问题应该祛除私的条件而开诚地注意公的需要。
停战与冲突
国共双方的停战于一月十日发布,军事调处执行部于一月十三日在北平正式成立。执行部之委员郑介民(旧政府军军令部厅长),叶剑英(中共军参谋长)和罗勒逊(美驻华大使馆参赞)于同日飞抵北平。参加工作人员美方一百二十五人,国共各一百七十人。停止冲突令于十三日午夜十二时前送达各地区,午夜十二时后全国各部队必须一律停止冲突。若干地方派飞机去散发命令停战的传单。
但是就在这一天,在十三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热河冀东国民党军队破坏停止内战的命令”。政府方面的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发表谈话,说“此项命令之传递,因单位过多,线路拥挤,通信困难,当难立即全部到达”。
中共代表也于同日正式向国民政府代表张群提出抗议,说热河省内政府军继续推进,迫近中共重要据点赤峰。
同时美国联合社也发出消息说:杜聿明部队在未获得停战令之前,就已进入热河省城承德。
第二天,中央社发出完全相反的消息:列举中共军队在各地攻击政府军的情形。
于是停战令之后的冲突事件的消息便层见叠出。
北平执行总部于十五日派员往赤峰区阻止冲突。
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中央社和新华社都报道何处何地发生对方进攻情事的消息。中共并责备政府军利用停战命令占领战略据点。
但是一般说来,各地冲突的消息是逐渐减少了,执行总部的积极工作,必会制止这不幸事情的发展,调查结果,自能真相大白,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进行,当能扫除这些阴云。
联合国机构在形成中
五十一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大会于一月十日下午四时在英京伦敦由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开幕。这一巩固和保障战后世界和平的组织,在英首相的开会词中变成了“防止利用原子力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机构,无怪乎原子能的管理问题竟成为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大会的初步工作是组织工作,首先选出主席和副主席。比利时外长史巴克当选为第一任主席,美苏英中法代表被选为副主席。几个委员会也已组成,其主席的分配情形如下:政治安全委员会主席——乌克兰;经济委员会主席——波兰;社会福利委员会主席——新西兰;托管委员会主席——乌拉圭;行政委员会主席——叙利亚;法理委员会主席——牙买加。
此外还有两个理事会:安全理事会和经济社会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的权力最大,所以最为各方所注意。理事共十一席,除美苏英中法为五个当然理事(常任理事)外,其余六席(非常任理事)须另行选出。这六席非常任理事当经选定澳洲,巴西,埃及,墨西哥,荷兰及波兰六国担任。
经济社会理事会十八席理事亦经选出:中,法,加,比,智,秘,英,苏,印,挪,古,捷,美,希,乌,哥,黎,南。其中南斯拉夫一席与新西兰之争执最为激烈,后由新西兰弃权,僵局乃得打开。
在会议的第五天——一月十四日,美国代表贝尔纳斯请大会从速成立管理原子能的特别委员会。
十五日开始政策的辩论。中国代表顾维钧发表演说。十六日,大会谈到伊朗和印度尼西亚问题。此外并反对讨论到原子能问题。关于托管问题也进行热烈的讨论。
亚塞尔拜然人民要求自治这问题,本来在伊朗政府是否容许小民族有自治权的问题,伊朗竟欲作为国际问题而在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议席上提出,这正可以让一些反苏的暗流得以推波助澜,无怪乎苏联代表要说:“我们不知道有伊朗问题。”
某些国家显然在拉扯一些小国做自己的“盟友”,而实际上则用作反对别国的工具。关于这点,苏联《红星报》曾有非常精辟的言论。它首先指出旧国联机构的所以失败,所以没有能够制止法西斯国家的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大国之间没有合作。大国假使不能互相谅解、互相合作,势必或是孤立于联盟组织之外,或是在联盟之内互相对立,拉拢一些小国做自己的帮手,因而非但不能解决国际纠纷,反而制造出许多国际纠纷。
《红星报》指出:“联合国机构内的会员是一律平等的,但是应负最大责任的是各大强国,所以稳定世界和平的大业,亦唯各强国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系。”
正因为如此,拉拢某些小国以作自己政治工具的倾向是要不得的,对于和平事业是致命的,若以拥护小国的利益以作自己政治野心的帽子实为破坏和平的罪首。
殖民地斗争
诺言决不能成为空言,否则用以制止战乱和争取和平的光明伟大的信约,反会招致战乱的发生和和平的破坏。殖民地解放运动的高涨便是一个实例。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之一尼赫鲁预言一九四六年将有几万万人从事斗争,正是说明假使殖民地问题不给予合理的解决,世界的和平实在无法保障。
印度尼西亚的斗争用飞机大炮扑灭不了,正如尼赫鲁所说,“也许连原子能也无法压制。”正就是为了对于印度尼西亚解放运动的镇压,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中对于从德国法西斯蒂手中解放出来的荷兰极无好感,对它加以攻击。
印度虽然也是联合国机构内的组成分子,而联合国机构虽然也标着民族平等自决的原则,但是印度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这原则的实惠,它还是没有独立,还是被压迫,所以苏联《新时代》半月刊说:“占人类三分之一的殖民地人民既被剥夺基本的政治自由,保持和平与国际安全的工作怎么会不遭遇困难呢?”
扶持获得解放的殖民地人民能够真正独立自治起来,与不让殖民地解放自由而代之管理的情形,是截然不同的两国事情。朝鲜问题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
在三国外长会议中决定让朝鲜独立,但由四国来扶持朝鲜的临时政府四年,并不是统治朝鲜四年,而是要清算日本长期统治的后果,而是要使临时政府循着民主路线发展成长,而是让它的工业和运输得以发展,使它的文化得以复兴和发扬。假使起初的时候,有一部朝鲜人反对“托治”的话,那么在今天,在朝鲜开明的分子完全了解了这情形之后,正如《纽约时报》驻汉城记者报告,朝鲜五大政党发表联合宣言,拥护三国外长会议的决定,一月七日,汉城并有十万人游行示威,表示欢迎这一决定。
原载《时代》周刊第141期,1946年1月19日
署名:什之
之三
缩军与扩军
被华莱士称为“勇敢的挑战”的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所提出的普遍裁军的建议,虽然在联合国大会席上引起了全场一致拥护的掌声,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反对,而且美国为了争取所谓“领导”和“主动”,也不甘落后地提出赞同裁军的对案。莫洛托夫的这一提案,是这样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美英等国代表颇为手足无措,正如十月三十日路透社所说:“自莫洛托夫于昨日发表率直之演说后,若干定于今日在大会发言之代表,均匆匆修改其业已拟具之演讲稿。联合国新闻部因预先接获之若干演说稿,或将成为废纸,故一时甚感棘手”。
十一月十二日,莫洛托夫在纽约外籍记者联合会为联合国所举行的盛大宴会席上发表演说,在贝尔纳斯,贝文,顾维钧,摩维洛等美英中法各国外长的面前,重新提到普遍裁军问题。莫洛托夫着重指出:“美国代表团已经拥护这个提案,同时并提出它自己的若干建议,我们还没有在联合国机构中讨论这个问题。不过,美国代表团已经采取步骤,以迎合苏联的提案,我要声明,苏联代表团也准备来迎合美国代表团。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说一句:苏联和美国的代表团必能趋于和谐一致。”
关于这一点,外国通讯社认为是苏联向美国表示,对于裁军以及一切国际问题,可以互相让步,而认为是苏美关系中的一大进步。我们知道,苏联为了彻底执行它的和平政策,只要一有机会,一有可能,即使是最小的机会,最小的可能,莫不全力以赴,巩固世界和平的基础。苏联的这一建议,不是一个争取宣传效果的“和平攻势”,而是确实真切的要想从减少陆海空军的人员,缩小军事预算,以真正地减少民众的负担,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加强国际间的和平与安全。莫洛托夫认为“在共同敌人被击溃而使其在今后长时期内解除武装之后,现在我们也能够开始缩减我们自己国家中的军备了”,所以他希望赶速讨论这个问题,在纽约所举行的联合国大会能对于普遍裁军问题奠定一个基础。
不论苏联的提案受到各国舆论的好评,不论联合国大会中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反对,但是美国的扩军计划还是加紧地进行,散布于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还是不遗余力地在装备。
在莫洛托夫最初提出这一建议的第二天,即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陆军部的首脑——参谋总长艾森豪威尔元帅和陆军总司令台佛斯将军就表示反对裁减军备。艾森豪威尔以维持“地球和平”为己任,认为美国必须保有最强大的武力,若放弃这个任务,“战争即不可避免”。台佛斯将军说得更滑稽:联合国宪章既规定否决权,使美国不得不保留充分军队,以保障本身之安全。并主张美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同一天,国务院宣布新征兵法,以增强其陆军;被征募来的新兵,有权自由选择驻扎的国家和隶属的部队,自愿从军三年者,并得在日本或朝鲜自由选择其隶属的部队。可以这样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到外国去做驻军而为所欲为,新兵自然要踊跃而“自愿”了。
接着杜鲁门总统又于十一月六日声明美国保留太平洋中前日属各岛屿为军事基地,其中包括塞班岛,琉璜岛和冲绳岛等(《纽约时报》指出)。
英国国防大臣亚历山大就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派英国海军联合作战部司令柯克少将赴美国,答复美国征用加拿大根据地的意见,而蒙高茂莱访美时,对于这问题就已作了初步谈话,美国一方面以财政援助加拿大,另一方面则获得建立空军基地的权利。
海军部则于十一月十三日宣布改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舰队,以增强效能。太平洋和大西洋舰队得随时以自己的军舰供给对方,“迅速赴事,以应付任何事变”。
美国军人的“士气”如此之盛,甚至他们吃的蛋糕都是做的原子弹形的,艾森豪威尔为了压迫政府早日明定陆军政策,甚至以辞职相要挟。
虽然裁军的建议没有一国反对,并且也不敢反对,但是美国却并没有一刻停止它的扩军计划;虽然在这次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竞选中,各以减少军事预算相标榜,但是实际上的军备计划却在变本加厉地节节进行。所以莫洛托夫在纽约记者的宴会席上说:“为解决这个大问题(指裁军问题),我们大家都将不得不艰苦工作”。
托管制与殖民地
在联合国大会中的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托管制问题。托管制的建立,为联合国宪章第十二,十三两章所规定。这在旧金山会议席上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辩。去年联合国大会没有能够成立托管委员会以处理前英,法,比,澳,新西兰,南非联邦等国的委任统治地,已经颇使各统治地和殖民地大为失望。
但是托管制不仅是一个解决统治地和殖民地独立或托管的问题,并且还是一个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政治问题。
联合国大会于十一月四日起开始讨论托管制问题,美国于十一月六日由杜鲁门总统发表美国托管太平洋岛屿的方案。这个方案使美国在那些前日本委任统治地上获得“完全的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并有建立陆军,海军,空军的基地,建筑堡垒以及驻扎并雇用军队的权利。方案中并且强调美国须有“管制托管领土上空的航行权”。
事实上,在美国没有提起这方案之前,美军就已自今年二月起积极着手太平洋基地的装备工作。并且本军事占领的理由,主张把这些基地进行兼并。
对于这一方案,英国《曼彻斯特导报》电(十一月九日)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美国不顾盟国的意见,如此‘兼并’太平洋中前日本所有岛屿(包括日本受委托统治的岛屿在内),这如果说不是帝国主义,那么算是什么呢?”
美国《下午报》和《纽约邮报》都对于杜鲁门的方案猛烈抨击,称为“美式的世界和平”,并且认为这就是吞并的同义语。《下午报》说:“联合国若干委员会对于美国所提出的将对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实行托管的建议案,表示愤怒,这是太易理解了。因为如果说,已有人把那按照罗斯福本来所构想的托管制度加以曲解的话,那么就是这个建议案。”《纽约邮报》认为:“杜鲁门目前正把美国推上自己特有的帝国主义的道路上去”。又说:“美国所提关于太平洋区域托管的建议案,简直就是不顾大西洋宪章而明目张胆地吞并一千五百个岛屿。”又说:“苏联基于同样的理由也要求对那与土耳其毗连的保加利亚一部分领土确立战略性的委任统治,那么想一想吧,一种什么样的叫嚣和谩骂会跟着来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