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北漂三十年
9218600000023

第23章 二手市场

暑气逐渐退去,一场雨下完,杨树叶簌簌地落到泥坑遍地的路面上。

下午的老山早市有些清冷,凌立德和妻子在这两个月的时光里感受到了北漂的酸甜苦辣,只觉得生活不易,格外珍惜平平安安的日子。

凌立德一直想买个拉货用的三轮车,方便从远处运输粮油。平日里从三姐家借电动三轮板车,但是现在两家生意都日渐兴隆,两家都要用,不免会耽误事。从邻居口中得知古城北边有一处旧货市场,专门出售二手家具和人力车。

从老山早市出来,到了一条昏黄的林荫大道,一阵风吹过,树叶打着旋儿下落,道路两边稀稀零零地散落着半黄的叶子。

这也是杨树,凌立德想起在老家村子通往小镇的乡村土路边密密麻麻杨树,年少时候爬在高高大大的树上眺望着远方,现在却在远方遥望着家乡……

凌立德步行了一个多小时,从起伏的老山脚下走到了古城北边,这里是一处废旧的工厂大院。门头上有毛笔书写的“城北旧货市场”六个大字,门头呈拱形,中间的一块铁牌匾因为腐蚀出现了斑斑点点的小孔,小孔正对着快要落山的太阳,夕阳的余晖从里面洒了下来。

凌立德从衣兜里掏出一支烟,用滚轮打火机点燃抽了一口,长时间没抽烟让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却没有停下,一口一口地抽着。

工厂里面的旧厂房被改造成了卖旧货的摊位,紧挨门口的一家卖的是彩色日本电视,挨着的出售洗衣机冰箱空调,再里面是桌椅等家具。这里全是二手物品,大都是收取的城里居民淘汰下来的上世纪的旧物什,也有垃圾站捡到的,他们从收废品的商贩那里买来,简单地修好就放到这里,超低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低收入者,来到这里的大都是附近打工的外来工人,他们只要求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就够了,不奢求好的品质和体验。

走到一排厂房的尽头拐角处,凌立德发现了自己要找的三轮车,这家店铺很大,零散的摆放着脚踏车,人力三路车,电动三轮车三种车子。店主坐在一个旧式的太师椅上,看着前面的彩色索尼电视播放的《新闻联播》,一边用手蒲扇扇着风,凌立德在店里面转了一圈,店主丝毫没有察觉。

凌立德问了一声:“老板,这三轮车怎么卖?”

老板端起桌子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茶杯,起身喝了一口说道:“电动的180,人力的70。”

凌立德这才看清楚老板的模样,他头发向上疏成了旧式的大背头,一身四个口袋的中山装,打扮得像乡下放映露天抗战电影里的指导员,听口音是山西人。

“这么贵,我先试试。”凌立德蹬起唯一一辆后座没有裂开的三轮,三轮咯吱咯吱地响,链条和转盘都生锈了,后面的车厢还完好,应该能盛一些大件的东西。

店主说道:“我家的东西都是好的,质量没问题,尽管放心!”

“能盛两大桶油吗?”

“多大桶?”

“盛汽油的。”

“没问题,有问题直接找我。”说罢,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用脚猛踹中间的横梁,接着说:“看看多结实。”

正当店主大力地蹬着三轮车后厢的时候,后厢一下子被踹出个窟窿,生锈的铁皮脱落开了一个口,店主一脸窘迫,对凌立德说:“这……这个车子有点锈,换一个,换个。”

凌立德尴尬的笑了笑,说了句不必了,转身离开了,店主开始俯身修理开口的三轮车。

换了家店铺,凌立德碰到了一位安徽省的老乡,老乡给挑了一辆结实耐用的三轮车,保证一年不会出问题,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凌立德就赶忙回去了。

蹬着人力三轮在街道上穿梭,看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让自己感觉越来越陌生了,城市的建筑工地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老旧的城区即将焕然一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没有更近,反而越拉越大了。

他心中有一个隐秘的心愿,自己哪一天能在这块土地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屋,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温暖,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愿望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骑到一片商业区的写字楼面前,凌立德看到从楼里面走出来的西装革履的白领,意识到这个城市的未来是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是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因为没有文化,没有办法做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只得默默地干着低微的工作,让孩子承受亲人分离的痛苦,这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永远的伤痛,而这,现在无法弥补,唯一能让他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小儿子有着极其优异的成绩,有希望成为像这里的白领一样定居在这里……

回到家中,妻子看到他骑了一辆小的三轮车,有些犯嘀咕:“这太小了吧,多少钱?”

“85。”

“哟,这么贵,三姐那时候买的才70多。”陈丽说道。

凌立德不想争辩,这个年龄的女人总会变得唠叨,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会斤斤计较,凌立德摸透了这一点,明白就算自己争辩也不会赢,即使争论争赢了,后果也不是那么好过,女人的思维总是让人奇怪。

吃过晚饭后,妻子停止了抱怨,电视里放了一部叫做《秋天的童话》的老电影,凌立德被这种格调缓慢的电影节奏吸引了,原来周润发不演动作片也这么有魅力。但是生活啊,生活就像电影里那样的无奈。

妻子正躺在自己旁边陪同看着,他第一次感觉陪伴自己那么多年的女人那么有魅力,平平淡淡的生活里也不乏有温情和感动,一起安安静静的看着电影,恐怕是最大的享受了。他们想起了远在老家的两个儿子。

陈丽问:“猜猜大娃小娃干啥哩?”

“正吃晚饭写作业呢吧?”

“估计是,也可能想咱俩了。”

陈丽的眼睛里有热泪在打转。